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统治者与几千年来的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样,把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山河,视为“家天下”。也就是“普天下之下,莫非王土”。清朝历代皇帝对东北三省的“贡江”、“贡山”、“官河”、“官泡”即“贡江山”“官河泡”的占有,掠夺其特产,以供坛庙祭祀之用和满足其奢侈豪华的享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清朝东北的贡江山主要在吉林地区,而捕珠则远及黑龙江省。“贡江山”,是指自顺治初年,由清室内务府拨设于吉林打牲鸟拉总管衙门的“管界周围五百余里严禁山河”。  相似文献   

2.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很多人都认为皇帝一言九鼎,至高无上,一定可以为所欲为。其实并非事事如此。有时皇帝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甚至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大臣行贿。 唐高宗李治为了立武则天为皇后,向舅父长孙无忌行贿,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政权中,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先秦时期,已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到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后,更是“何求而不得,何使而不能”。因此,历代皇帝中滥用民力,穷奢极欲者颇多。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皇帝以节俭而著称,南朝宋高祖刘裕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自称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西晋战乱后迁至晋陵丹徒(今属江苏)。父亲刘翘曾出仕为郡功曹,但刘裕自幼家境贫寒,他以耕种为生,亦曾捕鱼伐获,深知衣食来之不易。刘裕在东晋末投军,屡立战功,逐渐…  相似文献   

4.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一条学者经常引用的资料 ,即“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似乎一元化的君臣名分在西周就确立了 ,其实这与事实不符。稽考史籍 ,先秦社会士的君主观绝非如此 ,甚至到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已经建立 ,君主专制政体已相当完善 ,一部分士大夫还没有把皇帝奉为自己唯一的君主。他们的君主观具有两重性 ,不仅认为皇帝是君 ,举主、府主等人亦可作为“君”。君臣名分多元化乃是先秦秦汉社会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5.
张启雄 《历史研究》2007,(1):88-114
清末民初中暹因争夺华侨而引发建交谈判。交涉中,在国家元首称号上,暹方强求中方将暹罗国王“King”译为暹罗皇帝“Emperor”,为中国所拒,建交谈判因之破裂。其根本原因在于暹罗原为中国属藩,在接受国际法后,开始废弃中华世界秩序原理,在国家定位上改采主权对等、国籍上改采属地主义的国际法。因追求中暹平等地位,以致造成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尤以“名分秩序论”之文化价值冲突为甚。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中国台北与香港前后举办了两场以嘉靖皇帝为主题的展览,一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花样何处来:一位道教皇帝对瓷器制作的影响”,一是香港艺术馆与怀海堂合作的“浮华·仙境:嘉靖皇帝的虚拟世界”。本文将为读者细说一位殷切期盼超脱现世与得道成仙的君王,如何通过文物建构他的理想世界。引言2022年是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公元1507~1567年)登基改元“嘉靖”五百周年。香港艺术馆与著名收藏家钟棋伟的怀海堂合作,于2022年底开始举办为期半年的“浮华·仙境:嘉靖皇帝的虚拟世界”展览[图1,图2],通过展示约240件怀海堂收藏的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7.
以周易文化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周易文化产生于中国,但它早已属于世界。其发展是“中国之易学”、“亚洲之易学”和“世界之易学”。在秦汉时期《周易》随着儒学的外传而开始走出中国,自唐代以来则成为亚洲邻国知识分子研习的经典,到明清之际又从欧亚大陆的东端走向它的西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易学通过文化融合而奉献给世界。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著名的文殊道场,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五台山以山地自然环境与佛教“祖庭”灵鹫峰相似而种下佛缘,从东晋开始逐渐形成佛教活动中心。后经历代皇帝扶持、推崇,出现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相携发展的局面,并以佛教怀柔天下,借助政治辅助力量而更加发达兴盛,遂有佛教“首府”之称,且有了“五台归来不看庙”的美誉。五台山从清凉胜境演化为佛教文化圣地,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使僧俗共同经历战火洗礼凝结出红色文化,华丽转变为革命圣地,成为多种形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新时代既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山西故事,更要让五台山作为一张世界文化名片,发挥其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龙”最早是作为中国的图腾崇拜出现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在不同的时代蕴含着不同的意象,神圣,或邪恶。“龙”在被帝王垄断之前,所有崇龙的氏族或部落可自由地使用龙的图像,没有明显限制。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唐代龙文化的发展日趋成熟,基本以神灵、祥瑞意象出现。虽然唐代“龙”形象的使用与宋元以后相比并不十分严格,但从适用群体来看,其等级性已经开始凸显,或将其作为年号,或明确指代皇帝,逐渐局限于大唐天子群体。唐代近三百年间,“龙”作为地位、身份的象征,被赋予人的形象,即人格化,既展现了“龙形象”世俗化的过程,也体现了唐朝皇帝“龙形象”的固化与加深。  相似文献   

10.
《沧桑》1993,(3)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三月十五日,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西巡来霍。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整个霍州城乡,男女老少奔走相告,不约而同地扶老携幼到霍州衙门争睹皇帝龙颜,一饱眼福。当在霍州署前丹墀内千万人向皇帝朝拜三呼万岁时,皇帝想起了盛唐时代群臣朝贺皇帝时王维和贾舍人诗句,于是御笔书写:“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为其歌功颂德。康熙皇帝出巡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物阜民安。所带随从亲信内员每到一县,各县县官为了其在皇帝面前给他  相似文献   

11.
黄建新 《世界》2006,(3):62-62
姚明、刘翔、郎朗,他们向世人说明了中国人也有世界级的“高度”、“速度”和“精度”,在世界舞台上展现龙精神、狮形象的大幕已经拉开,要把中国的开放形象生动地向世界说明,仅靠这三个中国男人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2.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中国堪称世界首号强国。皇帝朱棣数次派郑和下西洋,同时实行“朝贡外交”政策,中国与世界有了广泛亲密的联系,与国际的来往交流出现了空前盛况。  相似文献   

13.
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不少媒体刊发了纪念文章,其核心思想,无不是表达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10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相关活动时,也发表了讲话,这一讲话,应该是总结性的。我提纲挈领出这样几句:“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中国向世界开启了—扇门”,“就是中国拥抱整个世界”。就是,中国在世界大...  相似文献   

14.
刘涛 《中原文物》2001,(1):76-78
根据窑址标本和传世品而知,"皇帝万岁"铭瓷器至迟在北宋时已出现,延续至明清.佛教将皇帝比作佛,并以世俗方式颂之,原出于自我保护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它接受和利用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表现."皇帝万岁"铭瓷器可说是中国佛教走向本土化、世俗化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公主     
一、公主、格格和额驸的品级规定中国封建社会帝王之女自战国开始均称公主,到了汉代,又明确规定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以后历代相沿。清代,太祖初起时,诸女都称“格格”。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五官”(中宫、东宫、西宫、次东宫、次西宫)并建,宫闱制度初步确立,太宗皇太极宣布:皇帝之女,中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的实录都是东亚文化圈中的特殊史书,皆针对最高统治者展开记录。中国实录始终以皇帝为记载对象。日本由于最高权力从天皇下移到幕府再回到天皇之手,其实录记载对象也随之变动,出现了既记载天皇,又记载将军的特殊情况,但是始终都以最高当权者为记载对象。在实录修纂机构上,中日皆属官方所设,性质并无二致。在修纂体例上,中日实录基本相同,多采用“编年附传”体。但是,日本实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德川实纪》分为正编和附录,就为中国实录所无。日本实录在仿照中国实录修纂之时,同时受到日本特殊政治架构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使其实录在记载对象和修纂体例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反映出东亚文化圈中史学在从中心向边缘的传播中,会出现接受和改造同时进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万岁”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汉语词语。千百年来,匍匐于专制淫威下的臣民口中的“万岁”、“万岁爷”就是专指皇帝,除此之外,似乎谁也不敢把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就连人们熟知的明代历史上权倾朝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魏忠贤,虽然并不把木匠皇帝放在眼里,但也只敢以“九千岁”自居。  相似文献   

18.
在被人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建筑奇观的诸多建筑中,有大家熟悉的中国万里长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古埃及的亚历山大陵墓等,可很少有人知道,在南京,历史上也有一座建筑跻身于世界七大奇观,这就是明、清两代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的金陵报恩寺琉璃塔。 报恩寺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敕建的。报恩寺原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的古长干  相似文献   

19.
1859年10月,《旧金山快报并发表了一封特别的“诏书”,一个名叫约书亚·诺顿的人,宣布自己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皇帝。他在诏书里这么说:“我,约书亚·诺顿,宣布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皇帝。”诏书的署名是“美国皇帝诺顿一世”。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这份荒唐的诏书被富有幽默感的美国人刊登在快报头版上。从此诺顿开始了他对美国长达21年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一、“电影皇后”和“洋行皇帝” 胡蝶原名胡瑞华.祖籍广东鹤山.光绪三十八年(1908年)生于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一弄,其父胡少贡曾任京沪铁路总稽查.也算是“官宦人家”了。胡蝶天生丽质,两颊各有一汪若深若浅、若隐若现的酒窝。被称作“梨花窝”,其容貌,令无数的风流男子欠了她相思债。民国13年(1924年).16岁的她考人中华电影学校.“从艺生涯”开始.定艺名为“胡琴”,后改为“胡蝶”.主演过《火烧红莲寺》等,走红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