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秉忠(1216-1274年),元代邢州(治今河北邢台)人,元初著名政治家。他辅佐忽必烈夺取帝位,推行汉法,修建两都,建章立制,举荐汉族知识分子参与元朝政权,《元史》本传称他“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近,葛仁考著《元朝重臣刘秉忠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以下简称《研究》)对刘秉忠进行了全面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查洪德 《文献》2005,(4):213-217
元代僧人、政治家刘秉忠是一位很具特色的人物,在元初政坛,他是一位不动声色的风云人物,对一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为当时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秉忠(1216-1274)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17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后去职,出家为僧,法名子聪,号藏春散人.蒙古乃马真后元年,从禅宗大师海云法师晋见忽必烈,留忽必烈幕府.秉忠博学多能,善谋划.曾上万言策,进说忽必烈:"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建言革除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爵禄,减赋税,劝农桑,兴学校等.后从忽必烈征云南、征鄂州.秉忠为元朝营建上都、大都,立朝仪,定官制,建议以大元为国号等.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令其还俗,复刘姓,赐名秉忠,授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等.卒赠太傅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改谥文正,赠太师.  相似文献   

3.
元代历史文献学的概貌与特点曾贻芬在忽必烈建元之前,蒙古诸汗忙于征伐,无暇顾及文籍,直至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才渐次重视文籍,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制度。据王士点《秘书志》卷一载:"至元九年(1272)十一月,太保刘秉忠、大司农孛罗奉旨设立秘书监,从三品级...  相似文献   

4.
忽必烈(1215-1294年),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第四子,蒙哥的弟弟)。1232年,父亲拖雷逝世,丧父之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早年就走向成熟。史书记载说.忽必烈18岁以后政治上已趋于成熟。他从青年时代就喜欢听别人讲述前代帝王的经历和业绩,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如窦默、姚枢、刘秉忠、史天泽、董文用等人。这些著名文化人.不但为忽必烈灌输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帮助他了解中原汉地各方面的情况,而且成了忽必烈的重要幕僚.  相似文献   

5.
正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大胆启用人才,其中提拔最快的,要算阿合马。只不过,忽必烈提拔阿合马,走的不是正常程序,而是"带病提拔"。阿合马一开始是察必皇后下属一名使人,忽必烈在全国招揽人才,皇后就推荐了阿合马。忽必烈经过简略面试,就任命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转运史",掌管国家财政赋税,成为元朝财政权臣。忽必烈没有  相似文献   

6.
正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曾发动了六次海外大征伐,他在迫使高丽臣服的同时派出使者诏谕日本归顺。当时的日本对元朝的威胁,采取的是强硬的回绝态度。不可一世的忽必烈决定以武力征服日本,但两次远征日本均告失败。准备第三次远征日本时,遭到朝中好多大臣的反对,其中有一位礼部尚书直谏元世祖,列举事例劝阻他罢征日本。敢于直言上书的  相似文献   

7.
张朋 《文史月刊》2006,(3):62-64
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到末代元顺帝出亡漠北(1368年),其间传位十代,立国不足百年。在元朝短短百年历史中,末代皇帝元顺帝就在位35年,占整个元朝历史的1/3时间。作为元朝在位时间最长,且被《元史》记载为亡国昏君的元顺帝,对于亡国的确难辞其咎。但他在元朝发展中就教  相似文献   

8.
上都城是元王朝的陪都,在当时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关于这座城市,古书上曾有:"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山有木,水有鱼盐,百货狼籍,畜牧蕃息"和"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的评述。上都所在地,金代属桓州管辖,元宪宗五年(1255年)赐封给忽必烈,次年忽必烈命刘秉忠选地"建城郭",用了三年时间建成,命名开平府。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继位成为临时首都。以后大都城建成,中统四年(1263年)将开平府改名为上都,亦称上京、滦京等。  相似文献   

9.
论点摘编     
帝师考源元朝统一西藏地方以后,设立帝师,总领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宜,这不仅是元朝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著名事件。张羽新发表在《中国藏学》2004年第一期上的文章,对帝师的源流进行了考汪。史章认为,元帝师制度沿袭西夏说缺乏足够证据。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的初衷是表彰其创制蒙古新字之功,只是在其圆寂之后,帝师才演变为萨迦派僧人独据的最高僧职,这和西夏不存在制度上的继承关系。“王者必有师”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治国思想,“帝师”作为帝王之师的专门用语,在西汉以后的历史典籍中屡见不鲜,这是忽必烈师“汉法”建立帝师制度的真正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元世祖忽必烈对建立统一的元朝大帝国有杰出贡献。但是,元朝对江南人民的统治是残酷的,在整个元朝90余年统治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从元朝建立到元世祖去世,为元朝农民起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浙东扬镇龙领导的人民起义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忽必烈在六盘山皈依佛门与此后实行大元帝师制度,是蒙元史上、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忽必烈借路吐蕃、皈依佛门,忽必烈主持佛道大辩论、八思巴在此次辩论的重大作用,忽必烈颁布珍珠诏书、八思巴开通万里驿路,以及八思巴建立萨迦政权,忽必烈实行大元帝师制度等,全面分析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作用与意义。从此,藏传佛教得到蒙元帝王的崇信和支持,其自身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使藏传佛教的思想文化,逐渐与蒙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蒙元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八思巴辅佐元世祖辅治西藏,为元朝实现对西藏地区的有效政治统治、在西藏地区贯彻实施元朝中央的行政区域制度,奠定了藏族统一于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蒙古汗国是在兼并草原诸部的基础上 ,按游牧民族传统建立起来的 ,具有浓厚的家产制政治特点。这体现在国家分封制结构和汗位继承方式上。忽必烈虽然打败了阿里不哥 ,但作为全蒙古大汗 ,他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全体宗亲的承认 ,拖雷系与窝阔台系以及拖雷系内部的阿里不哥裔、蒙哥裔、忽必烈裔之间此伏彼起的斗争 ,也说明蒙古汗国分裂的事实。进而认为 ,元朝是从蒙古汗国分裂出来并经过扩张后建立的国家 ,与西方蒙古四大汗国建构历程相似。四大汗国与元朝并无宗藩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3.
西藏历史上何时正式作为一个省区接受中央政府的统辖?历史学家的观点是在十三世纪中叶、元朝初期,后藏萨迪古寺提供了铁的例证。从日喀则西行,翻越嘉错拉山,再折向东南四十公里,便到了群山包围的萨迪县城,如果不是壮观的萨迪寺巍巍屹立,很难想象出这里曾一度是整个西藏的政治、文化中心。把世纪60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立起元朝中央政权,西藏萨迪派首领八思巴追随他多年,为其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被忽必烈封为国师,授权领辖佛教事务及西藏行政权力。期间,八思巴受命返藏,成为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长官。八思…  相似文献   

14.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著名首领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裔元世祖忽必烈于一二七一年建立的。它是继汉、唐以后又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忽必烈在选择都城时,曾询问过先锋元帅霸突鲁,《元  相似文献   

15.
数百年来,北京有一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的轴线,人称北京旧城中轴线。据史料载,这条线自元朝时就已经初步形成。相传,当年刘秉忠主持设计元大都时,继承了汉唐以来中国封建帝王建设都城的传统,将一系列轻重有序的建筑排列于一条南起丽正门,终点中心阁,全长3.9公里的轴线上,而刘秉忠设计的轴线就是今天北京中轴  相似文献   

16.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在蒙元历史上是个令人瞩目的杰出人物。他是成吉思汗的爱孙,拖雷的第四子。此人自幼就很聪明能干,是蒙元史上一位“思大有为于天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不仅在政治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而且在元朝的开国史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其礼贤下士,知人善任;鼎新革故,推行汉法;安业力农,发展经济等,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而在经济方面所实行的统一钞珐、改革币制的措施,在中国货币史上,乃至世界货币史上,都可以说得上是件大事,为振兴元朝,促进元朝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元朝时期,将自己统治的区域划为12个省,即中书省、岭北省、辽阳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江浙省、江西省、湖广省、四川省、云南省和宣政院辖地。关于“宣政院辖地”名称的由来,史书有清楚的记载。其大体过程是:公元1264年,蒙古大汗忽必烈自蒙古上都迁都金中都(今北京)后,在朝廷内设总制院,掌管全国的怫教事务和吐善的行政事务,并授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管总制院院务。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称帝,是为元世祖。不久,忽必烈即封八思巴为帝师。由于唐朝时期一向是在宣政殿接待吐善使节,故元朝于1288年将总制院改名…  相似文献   

18.
武波 《史学月刊》2013,(8):124-128
"考课"也称"考绩"或"考功",是中国古代朝廷对各级官员任职期间的政绩考评。考课制度起源很早,先秦时已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之制。到了唐、宋时期,考课制度不但有专门的官职和机构,还有一套完备的考课标准和程序。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元世祖忽必烈在金朝制度的基础上,采行了中原官僚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在非汉族统治时期的元朝能将"以儒治国"思想顺延下来,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这除了与儒家思想的内在性质存在密切联系,还与当时的政治家的政治思想存在密切联系,其中耶律楚材采取的"以儒治国"就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笔者将对耶律楚材"以儒治国"思想进行简要分析,并深入探究耶律楚材"以儒治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元上都遗址     
丛宪生 《世界》2006,(10):48-51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这里曾经是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即位之地。此后,一百年间,元朝先后有6位皇帝在这里登基即位。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将燕京(今北京)作为皇城,称之为大都,上都城逐渐退居于陪都地位。长期以来,元朝实行两都制,上都城仍然是皇室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明末战乱中,上都城被焚毁,成为一片废墟。元上都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入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