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走马楼吴简“隐核波田簿”中,原释文“兼”当释作“芜”,“毁”即“败”。从利用揭剥位置示意图、文书书式和笔迹等初步复原整理出的“隐核波田簿”来看,该筒册由上行文书和诸乡两份对应的陂田簿籍构成,是郡县下敕令由劝农掾隐核诸乡陂田而制作的册书,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兴复陂田。文书交代了隐核陂塘田亩的行政过程,陂田簿籍则详细登录了陂塘废败或完好的情况,灌溉陂田的数量,陂田的垦食者,因陂塘废败导致陂田枯芜以及重修开发所需的人功数等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2.
凌文超 《中华文史论丛》2012,(1):107-145,395
走馬樓吴簡"隱核波田簿"中,原釋文"兼"當釋作"蕪","■"即"敗"。從利用揭剥位置示意圖、文書書式和筆迹等初步復原整理出的"隱核波田簿"來看,該簡册由上行文書和諸鄉兩份對應的陂田簿籍構成,是郡縣下敕令由勸農掾隱核諸鄉陂田而製作的册書,其目的可能是爲了興復陂田。文書交代了隱核陂塘田畝的行政過程,陂田簿籍則詳細登録了陂塘廢敗或完好的情況,灌溉陂田的數量,陂田的墾食者,因陂塘廢敗導致陂田枯蕪以及重修開發所需的人功數等具體情況。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陂塘,是利用自然地势修建的用以蓄水灌溉的水库。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的我国古代社会中,农田水利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古代人民在辽阔的土地上兴建了无数灌溉工程,取得伟大的成就。本文拟探讨一下鸿隙陂的兴废以及与其有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闽南宝地"长泰,自古以来就有粮仓的美名,历代建有东仓、北仓、礼字仓、农字仓等70多座粮仓。作为传统农业古县,经济发展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长泰历代都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比较著名的古陂水利工程有双圳陂、颜甫陂、鸣珂陂等,其中双圳陂有闽南"都江堰"之称,至今仍有万余亩农田受益。这三处水利工程是群众自发组织修建的,体现了人民群众巨大的创造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5.
四川汉代画像砖石中有两起实物资料反映了古代芋业栽种的场面。其一为四川省彭县出土的长方形画像砖,画面的上方,鱼儿浮游,左上角挺立着几枝莲蓬,这象征着远处是一片陂塘。画面正中,鹅鸭成群,田地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芋子,四个健壮的农夫束衣挽裤,正弯腰于陂田中,伸手采拾芋头。整个画面十分生动而又形象。(图一)对此图像尽管有过几种说法,但目前学者们一般定此为“采芋”画像砖。另一起实物系成都曾家包出土的画像石(参见《四川成都曾家包东汉画像砖石墓》,《文物》1981年10期,图五),其墓1东后室后壁画像的上半部  相似文献   

6.
《文物》1979,(4)
1978年5月,扶风县法门公社齐村(不是黄堆公社的齐家村和齐镇村)修陂塘时,先后发现西周时的文物,并送交县图博馆收藏。现选择两件带有铭文的铜器作一介绍。 (害夫)殷5月5日出土于陂塘西北距地面3米深的一个灰窖中。通高59、口径43、腹深23、最大腹围136厘米。双耳,有珥(图四),耳长43、宽18、厚5、两耳间最大距  相似文献   

7.
对于公元395年燕魏参合陂之战的具体发生地,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往往将其与西汉代郡参合县、北魏凉城郡参合县混同起来。本文以考古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史料记载,认为参合陂实为叁合陂,与西汉代郡参合县、北魏凉城郡参合县或参合陉均非同一地名,而是指今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的黄旗海。参合陂之战的发生地,在黄旗海东侧、孤山山前的万亩滩。  相似文献   

8.
鸿池陂是中古时期洛阳城东郊一处重要湖沼,它的兴废反映了洛阳水环境的变迁。汉魏时期,鸿池陂水域广阔,动植物资源丰富,是洛阳居民生产、游赏的重要地点;隋唐时期,受洛水改道的冲击,鸿池陂有所萎缩;唐宋之际,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导致鸿池陂逐渐湮废。鸿池陂位于洛阳水运通道的枢纽位置,具有调峰补缺、稳定水位的作用,保障了漕渠畅通,促进了洛阳水运的发展,一度成为全国水运交通中心。随着鸿池陂的淤塞湮废,水环境恶化,漕渠逐渐干浅,通航能力下降,水运衰落,这是唐宋之际洛阳城市衰落的重要环境原因。  相似文献   

9.
芍陂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因水经白芍亭积而为湖,所以叫做芍陂。它位于安徽省淮河南岸的寿县安丯城南,因此也叫安丯塘。此外,还有期思陂(因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得名)及龙泉陂(因陂之水源之一为龙穴山水而得名)等名称。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鼓舞下,安徽省正在进行水利化的建设,结合史渒杭灌溉工程在淮南丘陵地区修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  相似文献   

10.
泉州洛江留公陂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名丰谷陂、屠公陂(俗称五坎坝或陈三坝).横拦于泉州市洛江区双阳街道前埭社区坝南自然村与惠安县洛阳镇陈坝村之间。陂西北侧为洛阳江上游、淡水人工湖,东南侧通往洛阳江下游、流向新洛阳桥闸门.  相似文献   

11.
钦州于隋开皇十八年得名,唐代或为钦州,或为宁越郡,宋元以降,地名未易并沿用至今。纵观钦州历史地理沿革,其治所凡四,为钦江、灵山、南宾和安远,唐宋时期共历三次迁移。史籍对钦州治所的三次变迁有近十种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不同说法逐一辨析,推断钦州治所在唐天宝元年到北宋开宝五年之间,自钦江县初徙灵山县,在今灵山县旧州镇;北宋天圣元年,自灵山徙治南宾砦,在今灵山县灵城镇;北宋嘉祐六年,又自南宾砦徙治安远县,即今钦州市区。  相似文献   

12.
高茂松 《东南文化》2011,(2):50-54,彩插三
1975年,江苏溧水县永阳镇发现一处元代窖藏,出土了以青花瓷、哥窑瓷、龙泉窑瓷及枢府瓷等瓷器为主的19件文物。比较发现,窖藏瓷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均为元代晚期器物,为研究元代制瓷技术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窖藏形成原因可能与元末溧水的战乱有关。  相似文献   

13.
2017年11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桐柏县平氏镇卢寨壁画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保存较为完好的元代壁画,有夫妻并坐图、二十四孝图等。此墓葬的发掘为我们研究这一区域元代服饰、家具以及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直接的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4.
袁方 《历史地理研究》2022,42(1):129-134
《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秦凤路图中,有两地可进一步讨论,一处缺失可增补。来远寨在今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裴家庄西南东旱坪,而非马力镇袁河村;大洛门寨在四门镇北之大南河沿岸。威远寨亦非滩歌镇镇兴堡,而在洛门镇蓼阳村与湾儿村附近。来远、大洛门、威远三寨控驭洛门谷,协同防御秦州西部的渭河河谷。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期以后为防御蒙古套部扰掠,在今宁夏南北分设固原、宁夏两镇,所谓“九边重镇”独占其二。同时先后修筑了包括“河东墙”及“沿河边墙”、“深沟高垒”与“横城大边”、“旧北长城”与“北长城”“西长城”“固原内边”以及“徐斌水新边”等数条备边工事。本文拟就长城资源调查中新发现与确认的明代对固原镇城附近战国秦长城的修缮利用、“徐斌水新边”长城以及“河东壕堑”三则新发现及相关情况略作介绍论述。  相似文献   

16.
《清国史·地理志》、《清史稿·地理志》每县下均有某某镇的记录。经考察,认为这种记录并没有严格的学术标准,有一定的任意性。实际上,清代的镇,并非县以下一级管理地方或征收商税的机构。凡是有一定集中的人口,商业比较繁荣的聚落(集市),往往被人们称为镇。其中有的置有县以下管理地方治安的机构,如巡检司,有的什么设置也没有,仍被称镇;也有既设了巡检司等管理或纳税机构,然仍不称镇。可见清代文献中镇的记录并无严格标准。至于文献上记载镇的四至范围,实际上指的是所设机构管理(如巡检司)的地域范围,与镇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上海青龙镇相传始建于公元746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2012年青龙镇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 4座熔炉以及熔炉周围堆积的大量陶范、炉渣等,是上海地区首次发现的冶铸作坊遗址,遗址使用的主要年代是唐代晚期。为了解青龙镇唐代铸造作坊遗址出土陶范的制作技术,对遗址出土的陶范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唐代青龙镇铸造作坊的制范技术。对陶范型腔面上残留的附着物分析主要元素是铁,表明陶范用于铸造铁器。经分析遗址中出土的陶范由三层组成:面层、背层和稻壳泥层。面层厚约1~2 mm,采用细颗粒泥料制作,致密,在铸造铁器时能确保陶范承受高温液态金属的充型压力,并得到表面光洁的铸件。背层厚约4~7 mm,该层羼入了粗颗粒物,这些羼和料可以减少陶范在干燥收缩和焙烧过程中的收缩变形。稻壳泥层厚约11~16 mm,该层羼入了一定量粗颗粒物,并羼入了大量的稻谷壳,陶范焙烧时谷壳烧失,在陶范上留下了大量的孔隙,便于铸造时型腔中气体的排出。三种不同的材质起到不同的作用,以保证成功铸造出铁器。在冶铸作坊废弃后在其上建造的一口水井内发现的铁釜、铁提梁鼎的形状与遗址中出土陶范所铸器物的形状吻合,应为该遗址所铸造器物。  相似文献   

18.
安西四镇是唐朝建立在天山南道的若干军事建置,其中碎叶镇城位置的不同,构成了学术探讨上的"两四镇不同"问题。研究表明:"两四镇不同"是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镇镇治在焉耆国的碎叶城与焉耆城之间来回迁移的结果,"碎叶镇城"具体位置当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县城之所在处。  相似文献   

19.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调查,确定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乡的两座古城遗址分别是后汉富平县城(GC1)和唐宋彭原县城(GC2),唐宋彭原县是北魏永和元年(434年)以后从今庙头嘴村搬迁到南庄村。据此推断泾河四级支流、马莲河三级支流彭原沟(当地称湫沟)流域的现代侵蚀沟,是在此年以后开始发育的。利用黄土高原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计算出彭原沟主干沟道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为1669±819年,沟口附近的现代侵蚀沟发育于西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前后,其主要分支沟谷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介于900±442~1300±638年之间。沟头平均延伸速度为3.367m/a,沟谷平均下切速度为0.063m/a,平均加宽速度0.19m/a。公式计算结果与考古结果基本相符,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依此结果,将彭原沟及其支流地貌复原至西晋时期。  相似文献   

20.
湖北秭归东门头汉墓与宋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门头墓地地处湖北秭归郭家坝镇,1997年湖北省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汉墓3座、宋墓1座。这4座墓均位于东门头古城城垣外,对研究东门头古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