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赐”年款铜印的发现最早见于金毓黻先生的《东北古印钩沉》,该书辑有“都统府弹压印”一方,背有“天赐二年”款。60年代以来,在河北、内蒙、辽宁等地又相继发现几方天赐年款铜印,见于报导的有: “宝坻监判官印”,1965年5月发现于河北省丰南县柏各庄农场;“都统府印”1966年发现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南韩村;“万户之印”,1974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克力代公社教来河边;“都统府弹压印”,1976年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公社大平房大队;  相似文献   

2.
1988年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公安局在打击文物走私活动中查获一方铜印。此印早年出土于青龙县朱丈子乡前白山后村。现简介如下。此印印面呈方形,长方形纽,印边长6.2、带纽通高4.1厘米。印面刻阳文九叠篆书"都统府弹压印"6字。印背纽两侧均刻阳文楷书款,左款为"弹压"2字,右款为"天赐二年"4字。印纽顶端阴刻"上"字(图一、二)。"都统府"为金代官府名。《金史·兵  相似文献   

3.
1972年,密县平陌公社供销社杨台门市部,在收购废旧物资中获得金代铜质官印一颗。公社干部冯丙寅同志发现后,即送交密县文化馆珍藏。这颗金代铜质官印,重679克,略呈长方形,横宽7.3、竖宽7、厚1.3厘米,上置长方形梯钮,钮高2.7、中宽29、厚1.4厘米。印面阳文为九叠篆字“义军都统之印”(图一)。印的左侧阴刻正书“义军都统之印”,印背左边三字“行部造”,右边四字“天兴元年”,印钮顶端刻一“上”字(图二)。“义军都统之印”与《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一书127页所刊印的“义军副统之印”  相似文献   

4.
1986年5月,辽宁省凤城县赛马乡红石村村民在采石时发现一方铜印,遂即送交文物部门,现藏风城县文管所。印为铜质,印面呈长方形,长方梯形钮。印面长6.8厘米,宽6.5厘米,通高4.5厘米,边厚1.3厘米,重675克。阴刻汉字九重叠篆书,印文为“提控所弹压印”(见图).钮上端阴刻一个“上”字,以示用印方向。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阜新市文化局文物组收藏一方金代天赐年款的乣军铜印,现介绍于下,并略为考释,以求指正。该印于1972年在阜新县七家子乡出土。印呈方形,边长5.1、厚1.1厘米。长方梯形钮高2.1厘米。钮顶上阴刻一“上”字。重400克。印面阳文汉字九叠篆字“蒲杨县尉之印”六字。印背阴刻两行錾字,左为:“蒲阳县尉令”,右为“天赐二年六月”(见拓片)。  相似文献   

6.
宝丰县文化馆最近在商酒务公社收集到一方金代铜质印。这方铜印出土于1969年冬,是社员李洼斗在关帝庙村西地挖渠时发现并交给了公社党委。最近,由公社党委付书记王在囿同志转交给县文化馆收藏。这方铜印为正方形,每边长6.5厘米、通高5.4厘米,边厚1.5厘米,重675克,印背有长方形印钮,钮上部有“上”字标记。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都统盈字之印”,印背左侧镌刻楷书“林州行部造”,右侧有“兴定二年七月”等字,印边前部镌刻有印文楷书  相似文献   

7.
<正> “中山府印”是1976年在定州市招待所出土,由小学生发现交献的。 “中山府印”,金代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造。通钮高5、边长7.1厘米,铜铸方印。背有长方钮。印文用九叠篆书自右而左,二行,“中山府印”四字。印背右侧錾刻直行楷书“贞祐二年正月日”,左侧刻有“行六部口”,钮上凿款一“上”字。据《金史·地理》:“中山府。宋府,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降为定州……后复为府。”何年不详。据  相似文献   

8.
杜蔚 《陇右文博》2001,(2):74-77
1984年在定西县巉口镇北一公里处的定西地区巉口林业试验站院内出土了一方元代八思巴“扬威征行义兵万户府”的铜印,印呈正方形,边长8.2厘米,厚1.7厘米;梯形纽高7.6厘米,下宽4.5厘米,厚1.8厘米,上宽3.7厘米,厚1.4厘米。印背右侧阴刻“扬威征行义兵万户府印”10字,左侧阴刻“中书府部造”及“至正廿一年十月日”13字。此印1996年经国家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物,现收藏于定西县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1981年6月,三原县高渠乡西秦砖厂在掘土时发现一方古印,现为三原县博物馆征集。该印铜质,印面为正方形。朱文刻三行10字,印文为“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图一),印文为九叠篆。长5.4、宽5.2、厚1.5厘米。有橛纽。带纽通高4.6厘米。印背以纽为界左右各阴刻铭文四字,右“天圣五年”,左“少府监铸”,印纽顶部阴刻  相似文献   

10.
近来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征集到“副统之印”一方。该印是1984年育新小学教师董春辉在临城乡顺合村通往县城小路旁的树林中无意发现的。此处距县城正北5公里左右,离五岳河,即金之限雅河不远。印铜质,正方形,边长6.4、厚1.4厘米,印背边长6厘米,重550克。印文为汉文九叠篆书“副统之印”四字。梯形钮,高2.9、上宽2.5、底宽2.3、厚1.2厘米。钮顶略平,上前方有一“上”字,以示倒正。印背有阴刻楷书二行,印钮右侧一行五字,为“猪儿年八月”。印钮左侧一行  相似文献   

11.
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南四里金上京故址中,曾出土多方金代官印,现仅试考二方,以见金末官制之一斑。一、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1964年出土,现藏于阿城县文物管理所。铜质,方形,边长6.3、厚1.6厘米,重670克。梯形纽,高3.2、宽2.8、厚1.5厘米。印面为九叠篆文,九字:“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图一)。印身上侧阴刻楷书四字:“总押荒字”。印背亦有阴刻楷书  相似文献   

12.
<正> 1990年9月4日,于抚宁镇田各庄村西发现一方铜印。现收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印面呈方形,有半圆形钮。边长2.2厘米,通高1.5厘米,印面阴刻篆字“军司马印”,侧面有阴刻篆书“范”字。  相似文献   

13.
江西丰城县于1982年文物调查工作中,发现一方元末红巾军“管军万户府”铜印。铜印圆形。直径11、厚1厘米,重约1000克。印纽扁平,高7.5、上宽2.5、下宽2.8厘米,上厚0.6、下厚0.8厘米。印正面刻正方框,内篆书“管军万户府印”六字。框四周各篆回形对称纹饰。印背右侧刻有“管军万户府印”左侧刻“中书礼部造”“治平二年、月、日”。这方有治平二年铭记的铜印,应是元末南方红巾军领袖徐寿辉颁发其所属部队的;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秋,徐寿辉与彭莹  相似文献   

14.
1987年,涿鹿县保岱乡窑子头村村民在整地时发现金代官印一方,后交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收藏。该印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铜质方形,橛钮。边长9.3、厚1.2、通高5.3厘米。印背一侧刻一“上”字,无年款。重950克。印面阳文,篆书“四太子府行元帅之印”9字,...  相似文献   

15.
“吉林府儒学印”,是黑龙江省双城县单城公社郑永大队青年农民寇晓荃手1985年8月在双城镇水暖器材厂基建施工中发现的。现藏黑龙江省博物馆。“吉林府儒学印”是光绪九年(1883年)五月由礼部铸造的。这是一方铜质官印,印面呈正方形,边长6、通高10、印厚1.5厘米。印背有一椭圆柱状纽。印文镌刻汉满两种文字,右2行为满文篆书;左2行为汉字篆书,汉译均为“吉林府儒学印”。印背右刻楷书汉字;“吉林府儒学印礼部造”;左刻满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辽宁省建平县先后发现四方金代官印,兹分别介绍如下,并略为考释,以求教正。一、“提控之印”该印是1976年春建平县农场平房分场兰家园子北队社员,在汉代长城燧台遗址北约五百米处种地时发现的。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8厘米,厚1厘米。长方梯形印钮高4、厚0.5厘米,重740克。印面篆刻九叠阳文“提控之印”(图一,1),印背右上方阴刻一个“上”字。查阅《金史·兵志》知,提控为金代末年义军的官名。金代后期有“义军制”。《金史·兵志》上曾有记载:“元光间,时  相似文献   

17.
1994年7月11日,在正定县政府建楼工地出土“提控所印”一枚。2000年8月30日,在县政府办公楼后挖暖气管道时,在距地表10厘米处又发现“都提控印”一枚。二印现藏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一、“提控所印”为黄铜质,保存完整。楔形钮,钮高3.1、宽4.3厘米。钮上端阴刻一字“上”。印背面钮左刻“恒山府造”,右刻“兴定四年八月”。印上侧面刻“提控印”(图一)。印面近正方形,边长7.2×7、厚1.6、通高4.7厘米,重775.9克。阳文,九叠篆书“提控所印”四字(图二)。 提控,为提辖控制,即总领之意。以…  相似文献   

18.
舞阳县文化馆现藏金代官印一方,厚1.5厘米,印面5.7厘米见方。通高3.2厘米,印、钮均呈梯形,铜质。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体“行军万户资字号之印”九字。共重五百五十克。印背扭右方阴刻“贞佑五年四月造”。上方侧面阴刻“行军万户资字号”七字。对于行军万户的官职同志们已多次考证不必赘述。八○年四期《河南文博通讯》40页永城县出土之金印为“九叠篆”体“行军万户人字号之印刀系大安三年(即公元1211年)所制。按金史: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以元帅府为枢密院,罢万户之官印到  相似文献   

19.
<正>"都统所印"乃"万户""军帅"之证明小兴安岭成为保大金王朝的义军之乡——关于金山屯地区金代建置兼"都统所印"分析(一)1974年,伊春市文管站在金山屯横山林场南面的砂山村(当时叫南岔战斗大队)征集到一方"都统所印",系铜质,九叠篆书,印呈现方形,背有梯形方钮,边刻"都统所印",背刻"行六部造,贞佑五年五  相似文献   

20.
金代“利涉县印”1970年5月发现于吉林省扶余县新城局公社双龙泉大队。印背有不规则的阴刻楷书小字,右侧是“正隆二年正月”,左侧为“内少府监造”。金代官印发现较多,但有明确纪年和出土地点的县级官印并不多见。金海陵王完颜亮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中都(今北京市),正隆元年5月“颁行正隆官制矿”。“至正隆元年,以内外官印新旧名及阶品大小不一,有用辽宋旧印及契丹字者,遂定制,命礼部更造焉”。因此可以断定,这方官印是海陵迁都中都、颁行正隆官制后,由礼部统一铸造的正规官印。1983年,在距“利涉县印”出土地点不远的吉林省德惠县大房身公社梨树园子古城址内,也发现了三方金代铜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