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冯和平 《神州》2013,(18):225-225
一.美学意境在电视银幕上营造的可能性 说起“意境”,由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广泛流传,因此在很多人眼中都认为意境一词是由王国维提出来的,其实意境这一审美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但是那个时候不说意境,说“意”、说“象”,如《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虚实相生中,神妙之境也会油然而生。“意境”在古代诗论中很常见,比如古典诗歌中体现了老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五观和辩证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旭曙 《古籍研究》2001,(3):111-116
“诗境”说是《诗经》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朱光潜诗学理论的精髓之一。它虽未直接讨论诗的本质问题,但实质上却是朱光潜诗的本质观的核心部分。朱光潜的“诗境”说直接受到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说的启示。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的“境界”说。朱光潜对王氏评价及高,认为《人间词话》是近代学批评“最精到”的作,甚至到晚年他还满怀感激地说:“王国维写过一本小书《人间词话》,我从中受到很多启  相似文献   

3.
言“美”而不论“美”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章学诚与著名经学大师戴震在宁波道署就方志的编纂问题进行了一场论争。戴震对章学诚所撰的《和州志例》甚为轻视,傲然地说,“此于体例则甚古雅,然修志不贵古雅。”章学诚则回答说:“余于体例,求其是尔,非有心于求古雅也。然得其是者,未有不合于古雅者也。”当时在场的宁、绍、台兵备道冯弼方也向章学诚发问:“方志统合古今,乃为完书;岂仅为三数百年以内设邪?”章学诚则答曰:“方志之修,远者不过百年,近者不过三数十年。今远期于三数百年,以其事虽道修而义同创造,特宽为之计尔。若果前志可取,正不必尽方志而皆计及于三数百年也。夫修志者,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时殊势异,旧志不能兼修,是以远或百年,近或三数十年,须更修也。”(上述引文均出自《记与戴东原论修志》)这段言论说的是修志必须详近略远而不宜“统合古今”,“统合古今”非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不能求得良好的质量。所以,修志必须以前志为基础,续其所有,补其所无,订正其失。为了实现“经世致用”的方志观,也是为了批驳戴震的“修志不贵古雅”的论说,章学诚强调了“夫修志者,非示观美,将  相似文献   

4.
魏广君《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方向:刀法新境和谱系架构》中提出了“篆刻四美”,认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异质观念的纠缠和共生,当代篆刻在审美层面存在着较为混乱的局面,所以在印学实践日益偏离传统观念的新语境之中,构建符合学理的美学谱系对于印学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所谓“篆刻四美”包括“隐喻原型的古雅之美”“错金镂彩的雕琢之美”“移情震荡的发抒之美”“奥赜寓言的抽象之美”。  相似文献   

5.
王东方 《神州》2013,(14):3-4
本文探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含义。文章首先阐明了"境界"的含义,然后结合王国维写作《人间词话》的时代背景与学术背景,试图得到王国维本人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阐述。文章认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是受到叔本华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说法结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任建桦 《神州》2020,(6):9-10
钟嵘《诗品》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滋味说”这一重要的美学思想。本文试从“滋味说”的主要内容、“滋味说”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来详细研究“滋味说”的精神内涵,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品》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7.
刘奕 《贵阳文史》2011,(3):29-30
与“经典”对望。那些古雅传统,若还能如花般开而不绝,是所谓古雅新生。  相似文献   

8.
金文王称的研究始于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其后张政烺作《■王簋簋跋——评王国维古诸侯称王说》,对王氏理论加以修正。本文在两位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检讨了金文中记录的殷代至战国各个时期的王称,将其归纳为“时王生称”、“时王美称”、“时王别称”、“在野王称”等四种。其中“时王别称”系由作者首次提出,该文具体考证了西周金文中的周王、成周王、豐王、畢王、幽王分别是文王、成王、西周早期某王、懿王、孝王的别称,它们都是以都城或重要驻地命名的。命名别称可能是西周诸王的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9.
日本榎一雄先生在《东洋文库书报》第8号发表了《王国维手钞手校词曲书二十五种》一文,介绍了东洋文库所藏的王国维手钞手校的词曲书,并将这些书中王国维的跋文、识语悉为录出,其中有六处,王国维署了“人间”。据此,榎一雄先生提出:“从这些跋语中,我们还可以考证出‘人间’是王国维的号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二者为美学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美学理论影响至今。今天在叹服其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期筚路蓝缕的同时,不难发现二者美学理论中都受到了西方古典美学尤其是审美超功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司马迁的卒年与死因,由于《汉书》缺载,遂或一大疑案。汉唐以降,学者们为解决这一重要课题,耗费了诸多心血,提出了种种假说或论断。在纷纭异说中最具影响的,首推王国维先生的司马迁“卒年与武帝枢终始说”,次数程金造先生的司马迁“卒于武帝以后说”。这两说尽管持论各异,取证不同,但却不谋而合地都认定:司马迁担任中书令后,尊宠任职,安享天年。但据我的固陋之见,这两种“善终说”并无坚实的基础。王先生的大前提——至迟在后元二年郭穰已为内谒者令,事实上并不存在;而他的小前提——内谒者令即中书谒  相似文献   

12.
王宁 《中华文史论丛》2003,(74):247-252
《南村辍耕录》收金院本名目,其中有“和曲院本”一类共十四目,关于“和曲院本”,历来学多有异说,王国维云:“其所着曲名,皆大曲、法曲,则和曲殆大曲、法曲之总名也。”关于具体的演出形式,并未涉及。郑振铎{中国俗学史)第七章“宋金的‘杂剧’词”提出相左意见,认为:“和曲或可解作和唱之曲。”  相似文献   

13.
据《尚书·君》、《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 ,大戊时有名臣曰巫咸 ,而殷墟卜辞中则有“咸戊”与“咸”之记录。自罗振玉、王国维提出卜辞“咸戊”与“咸”即为巫咸之说以来 ,中经郭沫若、陈梦家、岛邦男 ① 等中外知名学者的反复征引与发挥 ,这一观点几成定谳 ,其影响极为深远。故现在的一些学者在讨论“巫咸”或商代宗教问题时 ,总喜欢援用卜辞中的“咸”来论证其商代巫师权力无边之类的观点。窃以为 ,若说“咸戊”即为殷商旧臣巫咸 ,或许是可以成立的 ;但说卜辞中的“咸”就是“咸戊” ,即是文献中的巫咸 ,则实有可以商榷的余地。其实…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中指出:“辞不雅驯,难以远行。”意思是说,方志著述一定要有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追求,在“雅”上做文章,不然,就  相似文献   

15.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死因 ,近年来学术界颇有议论。概括而言 ,历来中外学者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殉清说。最早由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提出 ,理由是王国维在投北京颐和园内昆明湖自沉以前 ,曾有“五十三年 ,只欠一死 ,经此世变 ,义无再辱”的一纸遗书为证。二是被罗振玉逼债致死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 :“他(罗振玉)出身于浙江上虞一个旧式书商之家 ,成年后在江西一个丘姓巨绅家教书。这位巨绅是个藏书家。罗振玉任西席的第三年 ,东翁突然去世 ,他利用女东家的无知 ,一方面装作十分哀痛的样子 ,拒绝接受这一年的束修(教书薪金) ,要用以…  相似文献   

16.
一王国维是近代一位有名的学者。鲁迅先生称他“是老实人”,认为“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同志推崇他是“新史学的开山”,“很有科学头脑的人”。王国维在古文字、古器物、殷周制度及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他对于古典文学和古典戏曲的研究,也有突出贡献,至今犹为人们所称道。但是,王国维却在1927年突然自杀了。  相似文献   

17.
在殷墟发掘以前,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研究院讲义,1925年述学社《国学月刊》;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给中国史学开辟了一条新路。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把地下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与古文献相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说明,以解决学术上的疑难问题。殷墟发掘以后,此法仍然可以使用,只是扩大了范围,把地下的考古材料(包括古代文字在内)与古代文献相结合,以研究中国考古与中国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前后,学术界同人谈起做学问如何勤奋,都曾交口称赞“郑龙赵虎”。这郑是郑振铎,这赵是赵万里。后来,每当有人谈起赵万里先生,著名词学家唐圭璋教授都深情地说:“万里才思敏捷,若有人问及某题,他连那本书、第几页、第几行都说得很准确。我着手编撰《全宋词》,就是依他的《校辑宋金元人词》为基础。……”原来,赵与唐是南京东南大学国文系的同学,朝夕相处,切磋学业,感情甚诚笃。1925年,王国维应邀去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身边缺一理想助手。经人推荐,王发现赵万里这位小同乡(王、赵都是浙江海宁人),年龄不大,见地不凡。遂与校方交涉,破例让赵提前结业。于是赵万里去北京做了王国维的助教。古人说得  相似文献   

19.
金院本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我们对金院本的认识和研究均信从明代朱权“行院之本”的说法,从王国维先生的“倡伎说”到郑振铎先生的“游行歌舞班说”,再到胡忌等先生的“作层说”,虽然新说层出不穷,但都是在一个错误的坐标象限内茫然求证,  相似文献   

20.
夔为殷契考———兼说少昊、太昊曹定云殷墟卜辞中有“夔”字,其形体作。关于此字,以往学者有过多种隶释:史学大师王国维初释为“”①,后又改释为“夔”②;陈梦家先生隶作“”或“”③;徐中舒先生释作“”④;近年又有学者释为“夏”⑤。以该字形体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