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州缅茄雕刻是广东省独具一格的雕刻工艺品。茄雕艺人在小小的缅茄蜡头顶部刻出各种古雅的图章,配以花卉鸟兽以及风光名胜,十分小巧精美。清人黄若济有《咏缅茄》诗云:“其蒂宛涂蜜蜡黄,其实酷肖彭亨紫;小姑欣喜缀佩觞,雕琢斫萼成花枝”。 缅茄树产自缅甸,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2.
论文利用中英文资料,以仰光唐人街为出发点,探讨缅华社会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殖民地多元种族下的传承和变迁。尤其借助1923—1924年英印总督访缅这一背景事件,剖析华社在这一帝国正式场合上的表现和各方反应,并借此探讨20世纪20年代缅华社区的结构、冲突和转型及其与殖民地主流社会的政治互动,展现缅华这一个既有南洋华侨华人共性又不失本土特色的亚洲移民群体及其殖民经历。  相似文献   

3.
清前期是中缅两国友好关系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维护西南边疆的和平稳定出发 ,这一时期清政府奉行了以安边保疆为核心 ,容许双方较自由的贸易 ,妥善处理西南边疆问题和对缅关系 ,在适当的时机将缅甸纳入清朝的藩属体系的对缅政策。并在缅甸内乱时期严格保持了中立。这是一种防御性的友善的政策。虽然这种政策在后期的执行中偏向软弱 ,但总的说来 ,对西南地区的安定和发展 ,对促进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有着积极作用 ,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正高雄市茄萣区的前身是高雄县茄萣乡,位于高雄市区西北沿海,与台南市仅隔二层行溪。茄萣区总人口3.3万,祖籍漳州的居民约占一半。林姓。茄萣区有三支林姓,即桥头林、凤山林和白沙仑林。其中,桥头林是较早到茄萣的一支,分布于下茄萣的保定里和顶茄萣的嘉泰里。桥头林祖籍福建漳州龙溪县二十九都,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开基祖原住于车路墘一带,因到  相似文献   

5.
南强 《风景名胜》2009,(3):48-49
地理指引:大红袍景区因三棵大红袍树而得名。位子九龙窠峡谷内,三棵大红袍树就生长在九龙窠峡谷最后一窠岩脚下。在茶树所处的峭璧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滴落至此。泉水中附有各种有机物,使得土壤润泽肥沃。每年三株大红袍树所产的茶叶不过几两,十分珍贵。  相似文献   

6.
最硬的树——铁桦树 在我国和朝鲜接壤地区,生长着一种木质最硬的树,叫“铁桦树”。它的比重很大,木材下水就沉,而且无论在水里泡多久,内部也保持干燥。其硬度连子弹也打不进去,比普通的钢铁还硬,可做钢铁的代用品。据说它比我国最硬的铁力木、铁刀木、蚬木、红木、黑黄檀木、降香黄檀木等硬木都硬。 最轻的树——巴沙木 我国广西、福建、云南、海南岛一带,生长着一种“巴沙木”,它是世界上最轻的树,所以又叫“轻木”。它比  相似文献   

7.
<正>胡杨,又称胡桐、英雄树、异叶胡杨、异叶杨、水桐、三叶树,是杨柳科杨属胡杨亚属的一种植物,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正廖耀湘(1906—1968年),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桂南会战,两次入缅对日作战。第一次入缅对日作战时,他任第五军新编第二十二师少将师长。第二次入缅对日作战时,他任新编第六军中将军长。在两次入缅对日作战中,廖耀湘所部作为主力部队,英勇顽强,打出了威风。因指挥有方,他声名大震,成为抗日名将。一、从学兵到将军  相似文献   

9.
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战,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作战,也是首次在国际战场上与英、美等大国协同作战。对于国民党军队这一抗日的重大军事行动,国外史学界很少提及,国内的研究也很不够。为此,本文愿就其中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关于国民党统帅部组建远征军赴缅抗战的决策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战.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件大事。国民党统帅部组建远征军赴缅抗战这一决策.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值得探讨和研究。把西南诸省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和依赖外力夺取抗战胜利.一直是国民党统帅部坚…  相似文献   

10.
东鳞西爪     
《旅游》1994,(3)
人是有感情的,树也有感情吗?在井冈山大井毛主席旧居房后就生长着一棵‘感情树’。 这棵‘感情树’高约15米。原由红豆杉、海螺杉、柞子树三树同栽一穴,1976年海螺杉被冻死,现只剩红豆杉和柞子树。 这棵‘感情树’是毛主席1927年冬在大井居住时亲手栽下的。1929年毛主席带领红军离开井冈山后,国民党进山放火焚烧毛主席旧居时也殃及这三棵幼树,树的枝叶全部被烧死。直  相似文献   

11.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是英国在中国西南边疆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中缅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在1961年全面解决了包括"麦克马洪线"问题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中缅成功解决"麦克马洪线"问题的经验,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缅边境旅游首选瑞丽○于建明编者按: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出国旅游还是一件费钱费时的难事,但一旦您要是到云南的瑞丽走一趟,多少也能圆您的出国梦云南是中国唯一与缅甸接壤的省份。中缅国境线总长1997公里,云南省开展中缅边境旅游业务的先后有德宏、西双版纳、临...  相似文献   

13.
从故宫博物院白皮松古树年龄测定探及其死亡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树轮分析的方法对北京故宫内的一棵白皮松古树进行了定年,确定了该树的树龄至少241岁,同时从北京历年的气候变化及该树生长地势两方面对其死亡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远征军赴缅援英、抗击日军五十周年。我是远征军一名幸存的老兵,1942年在缅甸任史迪威的联络参谋和警卫队长,经历了1942年的缅甸保卫战。为使中国远征军十万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缅战史诗不致湮没,以慰忠魂,爰就记忆所及,追述点滴往事,聊资拾遗补缺。一中英联盟与远征军入缅的经过1941年底,侵泰日军正向泰缅边境推进,强敌压境,缅甸防务仍甚空虚,缅甸英军总司令马克里特和远东总司令布鲁克——波帕姆决定请中国派兵援缅,经伦敦首肯后,即由邓尼斯于10日晚向蒋介石提出,蒋欣然同意。于11日令陈纳德派空军志愿队第三队赴仰光参战,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缅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在历史上没有十分明确的疆界,占领缅甸的英国殖民者曾借机侵占中国领土并遗留三段未定边界。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对此十分重视,为此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亚非会议后即着手同缅甸商谈边界问题,并于1960年签订边界条约。中缅边境问题的圆满解决,对于巩固新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详情请看《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一文。  相似文献   

16.
新书微讯     
正《清代中缅关系》内容简介本书旨在全面论述清代中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缅甸华侨华人等问题,廓清清代中缅关系的历史框架与发展流变,并对清代中缅关系中的历史疑问进行探究。作者依据大量原始档案文献,讨论的乾隆后期与雍籍牙王朝的冷战、云南派往缅甸的代表团、中英围绕中缅关系其他问题的交涉、清代中缅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清代缅甸的华侨华人等问题,都是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援助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与驻缅英军组成中英联军共同防御滇缅路,由于英军“弃缅保印”战略失误和盟军内部不协调,被侵缅日军击溃,以惨败告终。中国远征军3个军10万人在撤退途中共有3万余人饿死病死在  相似文献   

18.
马琦  余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0,(3):171-180+216-217
清代中期的中缅关系曾因战争出现过显著的变化,通过考察战争前后中缅贸易的变化过程,可以认为缅甸迫于贸易制裁的压力而主动恢复中缅宗藩关系,清朝实现了军事征战没有达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1960年底至1961年初.中国边防部队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金三角”地区前后两次实施了联合清剿国民党残军的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这是我军历史上特殊的、鲜为人知的越境作战行动。作战目标和目的是清剿国民党反动集团武装,为中缅联合勘界扫除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中缅边界问题是近代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从1885年清政府开始和英国交涉中缅边界问题,到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政府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批准书,这一问题的解决历时70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