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以美国四邑华人社团个案为例,结合区域社会结构、在地文化系统以及祖籍国影响因素,探讨了当代华人社团冲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长期以来,海外华人及其组织的研究,受到汉学人类学范式的影响,很多学者将其看作是汉人组织的延伸来研究,造成了研究的瓶颈与路径依赖。本研究认为,当代海外华人社团冲突的产生主要受到区域社会结构、在地文化系统以及祖籍国因素互动的影响,而不是以往研究所认为的"政治立场"原因。华人移民及其社团组织所面临的是在移居地的日常生活,时刻展示对于祖籍国的政治倾向并不合时宜。事实上,海外华人的社团冲突日益呈现出"日常化"与"去政治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2.
清末,教案频繁发生。其原因有:政治利益的冲突;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儒教、佛教的信仰冲突;传教士与中国官僚阶级、平民、会党等阶层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3.
程荥辉  陈丽霞  张文慧 《神州》2013,(10):162+164
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成立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发展一度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社团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在社团内部建设、社联外部管理、社团与社联关系等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新旧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成立二级社团联合会(以下简称"二级社联")的对策,并对二级社联从转变职能、完善社团竞争机制等方面所能够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合理展望,试图通过对机构设置改良的有益探索,来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益格局变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海军 《攀登》2009,28(3):55-60
利益冲突是引起现代社会冲突的两种基本因素之一,阶级意识(阶级认同)是阶级社会中从阶级矛盾到阶级冲突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平感是现代社会冲突行为发生的主要中介变量。当今中国群体性事件增多,折射出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特点,反映出利益相对剥夺感群体由对物质利益分配的不满转向对社会公平公正价值理念的怀疑,这将会直接削弱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范威威 《神州》2012,(29):218-218
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服务是当前大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职能和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阐述大学生社团服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必要性以及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社团服务服务学生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吴江平 《神州》2013,(23):179-179
由于当前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改变,社会结构开始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但一些地方政府的政治观念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政治理念,将社会冲突政治化,进行简单的处理,从而导致利益冲突升级变成社会冲突。同时这种升级也常常由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直接、有效、对等的政治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7.
由于当前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改变,社会结构开始复杂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但一些地方政府的政治观念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政治理念,将社会冲突政治化,进行简单的处理,从而导致利益冲突升级变成社会冲突.同时这种升级也常常由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缺乏直接、有效、对等的政治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整风和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延安的文化艺术曾经繁荣一时。其表现之一,就是各色文艺社团组织活跃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之中,为延安抗战文艺的繁荣、自由创作的开展、艺术水准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整风和《讲话》之后,原有的文艺社团组织,大部分消失了。《讲话》前延安文艺社团的状况从1937年到1948年,整个延安时期,延安共存在过至少75个文艺社团单位,分为综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电影、艺术教育7大类。整风之前  相似文献   

9.
张秀红  杜文雅 《神州》2013,(14):156-157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的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支持下产生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社会阶层不但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在各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显。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研究新的社会阶层的特点,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引导的途径探索,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引导长效机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机制引导,不断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0.
论利益表达与构建和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卫平 《攀登》2005,24(5):65-67
社会的转型、体制的转轨,不同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大量出现,必然要求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均衡的社会.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乃是维系和谐社会利益均衡格局的两大制度性基石.建立起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原因,澳门长期处于华葡分治的状态。在鸦片战争后,澳门华人远离中国政府的管治,而在殖民政权下得不到重视。当地华人通过成立各类社团来对身处殖民统治的华人族群进行社会救助与社会事务管理,经由社团这一组织来弥补澳葡政府对华人社会所缺失的社会保障部分,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也是少有的。本文通过对澳葡政府治下的社团组织活动进行研究,探讨在澳葡政府管治时期的华人社会如何在社团的协助下进行自力救济,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科索沃问题如同近代以来巴尔干半岛内部分裂一样,不仅是此前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更是现当代国际政治角逐和巴尔干各国利益冲突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国经济利益、政治关怀、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和文化基础的多样性造成了该地区复杂的政治、民族、文化和宗教冲突,消解这些分裂因素的力量极为软弱。特别是多种国际势力的介入促使该地区问题成为难以化解的"死结",推动各种对立因素呈现出爆炸性的冲突。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无助于当地民族冲突问题的解决,并为巴尔干地区更大规模的种族对立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和谐,但矛盾依然存在,各类矛盾日益以基层干群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文章从分析我国农村基层干群矛盾的现状入手,指出其诱因包括干群利益冲突、干群沟通不畅、干群素质问题和舆论导向片面。并针对这些诱发因素提出了四种化解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沟通疏导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4.
姜裕富 《攀登》2005,24(5):12-14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社会阶层.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的转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正确处理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有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结构关系,形成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经济伦理的资本主义化与经济社团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经济伦理的资本主义化与经济社团的发展虞和平工商经济社团是一种追求工商经济利益的群体组织,由具有某种共同利益关系的分散而众多的经济单元和个人联合组成,旨在保护和谋求成员的利益。因此,工商经济社团的发展是以社会经济成份主体的改变和公私经济利益的分...  相似文献   

16.
一二八事变与英国对中日冲突的立场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观念建构利益的基本观点,本梳理了一二八事变中英国对于中日冲突的立场的曲折转变过程;分析了在这种转变背后,英国内部在如何规范其在华利益上,传统殖民主义观念与现代国际关系准则的交织与冲突;评估了这种转变在英国的远东均势构想、制日集体安全机制的形成以及中英关系的转型方面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1978年末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己发生深刻变化,而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社会阶层发生结构性改变。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均发生显著的分化。于是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职务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迹象表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新的阶层结构的出现,且正处于稳定之势。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种变化的基本特征,则是从以社会身份区分社会地位,向以职业身份区分社会地位转化。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共分十种。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南开大学发展初期的师资背景为研究视角,解读张伯苓与成志会这一留美兄弟会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对留美生校际聚合的影响。尤其对成志会是一个怎样的留美社团,张伯苓的成志会会员身份以及成志会社团网络在南开大学发展中的两面性做了重点研究。论文认为晚清民国时期留美社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社团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并在留美生归国后的职业选择和学校聚合中有显著的影响。作为兄弟会之一的成志会是一个提倡互助和爱国的社团组织,以之为纽带,留美生相互扶助,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张伯苓成志会会员的身份成为张伯苓延揽南开大学教师过程中的重要媒介。成志会会员是张伯苓开拓南开系列学校的有力支持者,他们在南开大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湮 《旅游纵览》2015,(2):47-48,50
在民族旅游社区,由于利益保障制度的缺失或者不合理,导致利益冲突不能得到及时、合理、有效地解决,倒逼着利益冲突越积越深,越演越烈。本文从内外部、主客体两个大的角度分析了民族旅游社区利益保障制度的构建框架,指出制度本身的合理与耦合只是制度合理有效的基础之一,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制度主体具有合理的伦理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本鑫 《旅游科学》2010,24(5):17-24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举措。法制建设是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自然保护地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归根到底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此政府必须提供平衡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中国现有的类型化部门立法与其他法律规范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立法模式存在立法层级低、法制协调性不足、立法体系封闭、保护对象不明确等缺陷。考虑到自然的整体性和调整利益冲突的有效性,我们应该选择综合性框架立法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