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志馨 《神州》2012,(1):99-99
一年级也能写话?当然可以。《语文课程标准》低段写作要求如此写道:“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就是一年级写话的指导法宝。那一年级只学过拼音和少许汉字,又该如何写话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所以,这种认识不是抽象的认识,而是一种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认识。认识的发展与事物的发展一样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即认识是动态的、发展的,因此,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础,而且也确立了人,实现了人,认识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一门有强烈时代感的,最能体现人类心智能动干预对象的科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又为其发展提供了具有时代性的丰富内容,同理,这为哲学教学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教学内容并未彻底摆脱原有模式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仍拘泥于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框架之中,新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或作为外在的附…  相似文献   

4.
释“中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字在“内”、“正”意义上是对天人之际诸事物初级本质的概括:事物的根据在事物的内部,事物的本质力量是中正;在“合”、“和”意义上是对天人之际诸事物次级本质的概括:事物内在对立面相契合的经验事实是人们判定是非的标准,事物的本质力量来自于事物内在对立面和多因素的中和。根据《中庸》本,在本来的意蕴上,中庸精义乃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5.
卢学 《神州》2012,(22):200-200
我们知道兴趣是人类认识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倾向。实际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我根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途径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思想界展开的一场重大的理论性和现实政治性的争论。争论一方面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关系如何认识和推进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应该说是严肃的和具有原则性的。但不幸的是,这场争论虎头蛇尾,留下的是更多的分歧。参加争论的两位主要人物,周扬同志和乔木同志,都是我尊敬的前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我有不少时间在乔木领导下做点具体工作,同他比较熟悉。过去只是同周扬住在一个办公大院里,听过他的报告,参加过他主持的一些会,没有工作上的接触,他并不认识我;后来在理论务虚会上他是我…  相似文献   

7.
《巴蜀史志》2016,(1):11-11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过程,也是历史的主角。通过笔录、录音、录影等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历史,已经是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为全面收集、挖掘和抢救口述资料,客观、真实、准确记录历史原貌,《巴蜀史志》自2016年第1期起,将开设“口述历...  相似文献   

8.
郭晓茜 《神州》2012,(12):49-49
社会性偏差的表现,根据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历史性偏差,历史隔膜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或者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一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可以作出新旧社会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成就与失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渗透,结伴而存,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起伏兴衰。既然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对于一定区域内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翔实反映,就应当在着力记述成就一面的同时,客观地反映失误事实的一面。 失误是历史发展前进中的曲折表现。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运动,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自我运动。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曲折表现,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它改变不了事物发展的、前进  相似文献   

10.
(1965年11月24日)1957年我被划为右派以后,在揭发出来的大量事实面前,经过深入的批判,对自己的罪行有过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极不深刻。八年以来,自己虽然还记得自己的主要错误,但是对于自己当时的具体情节、具体主张却存在着一种怕痛回避的心情不敢正面直视,当年的一切揭发、批判、  相似文献   

11.
温州模式以个体经济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为基本形式,是一条通过商品经济,实现农村致富之路。经过20多年的社会实践,这条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温州模式,并已为全国人民所公认。探求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其原因主要有四条:一是历史传统;其次是现实条件;第三是政策环境;第四是超前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史学、历史研究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必须在改革大潮中加快自己的现代化,这除了把继承吸收创新搞好外,还应把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实践严格区别开来。 历史研究是现实主体对历史客体(含中介客体)的认识来表述的意识过程,决定了历史研究与现实及现实政治无法分开。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历史认  相似文献   

13.
韩丽花 《神州》2012,(7):45-45
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解决好放开与收拢这对矛盾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放开体现在:学习方式、实施模式、材料搜集途径、成果展示方式等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收拢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最终要汇聚在语文性上,致力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及语文素养的提高上。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指的是,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范畴。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既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人为着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活动过程,这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思想是与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认识论原则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从马克思看,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认识论原则,一是从事实出发,即从一个事实与另一个事实的联系中发现历史连续性,并最终发现历史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谈到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时曾说:“哲学家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你是否对自己说过,“有了钱和时间,我就带着心爱的人去环游世界”?但事实是,你留在家里,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可能一年去度一次假,时长不过三五天,目的地是海岛小镇或者某个异国都市。环游世界?这梦想像情人,永远和你若即若离。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现实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现实具有借鉴和指导的作用。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另一方面,人们的现实生产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又提供了对历史进一步认识的基础。这种对历史更高一层的认识,反过来,又作为对现实新的借鉴和指导。如此反复循环发展。这正好像一个人,从幼年起,逐步积累生活经验而成为阅历丰富、成熟的人。与此同时,当他长大成人之后,随着他的经验的不断增长,对幼年和青、少年时期一些原来认识不清、不深刻的事物,逐渐比以前认识得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科学,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前者是对数学猜测进行论证判断其真伪以及运用一般真理去解决个别问题的思维,而后者却是对若干个别现象进行分析提炼,概括出共同规律,进而提出猜测的一种思维。数学归纳思维是指思维由特殊的具体的认识推进到一般抽象的认识的方法。作为认识现实世界的归纳思维,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事物的新规律,提出新的数学命题,建立数学猜想,提供研究线索和指出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8.
马良彪 《神州》2011,(9X):251-251
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是增强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一条主要途径。教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指导作用,我们通。过入门带动、设计引导、过程给力、结论启思、搭建平台等基本手段,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加以培植,使其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的基础上阐发了关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个人见解。文章认为,历史与现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不应割断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是任何一方面的单向运动,而是从历史到现实和从现实到历史的双向的相对运动,根据过去认识现在,根据现在了解过去。历史不单纯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实的简单描述,而是历史学家从现实角度对过去发生事情所作的选择和评价。现实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既表现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历史学家由于阶级的局限必然对历史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也表现为他们不能不受到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局限。作者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必须反对实用主义历史观和客观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倾向都与历史唯物主义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该并敢于公开申明历史研究应当与现实相结合,为现实斗争服务。  相似文献   

20.
曹进 《丝绸之路》2012,(18):17-20
隐喻是一种象似符。隐喻借助于自己的特征指示事物,即通过描述其他事物中的对应关系来体现事物的表象特征。皮尔斯认为,符号具有"三位一体"性质并具有层级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隐喻也具有这些性质。本文应用皮氏符号学理论,分析了网络隐喻符号的"三位一体"性质和层级性,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隐喻,同时也是对皮氏符号学理论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