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池晓玉 《神州》2012,(8):1-1
《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部伟大杰作,也是世界文库中一部辉煌的艺术瑰宝。在进入21世纪后,国内开始重视《三国演义》的英译研究并取得较大的成绩,罗慕士的英语全译本较为突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三国演义》英译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均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这两部文学巨著曾与天台山文化结过“不解之缘”。笔者试作阐述。 一、《三国演义》与天台山文化 (一)、掷杯戏曹说左慈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平定北方,进爵魏王,在邺都大兴土木,建造魏王府。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主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学刊》第一期,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它的出版,标志着《三国演义》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一期《学刊》,共九组文章,计三十一篇,从作者与版本源流、主题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毛评功过、改编与再创作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探  相似文献   

4.
西藏的神秘,在于文化的神秘。要想了解神秘的西藏,就必须了解独特而内涵丰富的藏族文化。本书收有作者近10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15篇;其中有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反响的《藏族文化与现代化》、《〈格萨尔王传〉与藏族文化圈》、《天葬漫谈》、《文化更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等。本书集  相似文献   

5.
谈到明清小说名著,通常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名著。如果再加上《儒林外史》就是“五大名著”,这“五大名著”中,可以说有四部与淮安有关。  相似文献   

6.
世人谈三国史事或看《三国演义》,看到刘备漂泊半生,东投西靠,处处寄人篱下,没有一块立足之地,前途渺茫,不知所措时,不禁为英雄扼腕叹惜。及看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之开陈天下大计,精辟的分析,英明的论断,使读者与刘备顿开茅塞,犹拨云雾而见青天。后来刘备—一旅行,竟如柳暗花明,更觉得诸葛亮有先知之明,简直是神仙中人。其实,当时看出这种形势、与诸葛亮有相近见解的,还有在《三国演义》和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被描述的呆头笨脑、屡屡被诸葛亮愚弄的鲁肃。史称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绝不是小说和电视剧中那种迟钝猥琐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书与人     
《闲话三分》《三国演义》早已深入国人心中,很多人都不自觉地把小说情节等同于历史事实。章学诚评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著名学者陈迩冬借由这本关于《三国演义》小说情节与三国时代史实的带有考证性质的随笔,澄清了  相似文献   

8.
《文物保护法》中的“文物”作为法律概念,承载被普遍认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重要价值,其必须有形、可控,且范围确定,而“文物”概念本身亦应具备法律规定性和明确性两方面的重要特征。故此次修订《文物保护法》不宜将类似“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范围模糊概念仓促纳入“文物”范畴;而以“文化遗产”概念取代“文物”的观点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赵亮 《神州》2010,(10):12-15
四年来屡屡引发舆论关注和热议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终于登台亮相了。从演员的全球华人海选到导演、编剧的更换,再到公布定妆照、剧照直至正式开播,这部电视剧将近年来经典名著的重拍潮推向了顶峰。不只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成为导演们争相翻拍的重点剧集。同一时间四大名著被翻拍,2010年遂被称为“名著重拍年”,如何看待影视界的名著重拍现象?这背后究竟隐含着怎样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清初的剧苑,孔尚任与洪升堪称双璧,在我国戏曲史上获得了“南洪北孔”的盛誉。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对历史人物杨龙友、进行了艺术加工,精心地塑造出一个“间色”的艺术形象。于是杨龙友的名字,插上艺术的翅膀,传遍了千家万户。历史人物与其艺术形象往往存在着差别,这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屡见不鲜。我们应该承认其间是有区别的。别林斯基说:“科学对于不明奥秘的人说来,是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虽非一人所作,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书中统帅群雄的几位老大,宋江、刘备、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宋江武艺不如一寻常的地煞星,计谋不如吴用等人,而为一百单八将之首;民间奚落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一遇到危险就痛哭流涕,演一曲“悲情秀”;而唐僧呢,斗妖除魔的本事不但不济手下的三个徒儿,连胯下的白龙马都不如,身陷险境时,惟一能做的是念救苦救难观世音的名号或者叫“徒儿快来救我。”宋江以群盗之首招安拜将;刘备三分天下;唐僧取得真经,功德圆满。三个…  相似文献   

12.
94版央视的《三国演义》,鲍国安老师扮演的曹操是公认的经典;有个很有意思的巧合,更早山东台拍摄的《水浒传》中,鲍国安老师还演过宋江。更巧的是,曹操迷上了张绣的婶婶,因此被张绣突袭,打了个大败仗,儿子曹昂和猛将典韦都因此遇难。央视《三国演义》里,张绣的婶婶邹氏是魏慧丽老师扮演的;而在山东版《水浒传》里,魏慧丽老师还演了阎婆惜。  相似文献   

13.
《世界》2012,(12):52-53
这是首次中国人出境旅游公共艺术;这次活动将聚拢近百位明星名人,以旅行箱为载体,演绎“出境旅行即生活艺术”;普通旅行者将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与旅行有关的神秘大礼;跃动梦想,超越里程,“《世界》杂志·1001旅行箱”,我们一起见证!  相似文献   

14.
<正>朱栋霖教授在《苏州,引领江南风骚500年》中指出:“在中国,没有一个城市有像苏州文化艺术那样丰博全面,又独特而典型,具有鲜明的吴文化—江南文化美学特色。”在苏州文化艺术里,昆曲是解读诗意苏州最重要的钥匙之一。苏州诗意盎然的景与人的背后,是不同于北方文化“先质而后文”的“质有而趣灵”,是审美精神的自我觉醒、刚柔并济的文化底色、雅俗共赏的兼容并蓄。  相似文献   

15.
好奇狂客洪亮吉的西域行章含《清史稿》卷356中的《洪亮吉传》说:“亮吉……长身,火色,性豪迈,喜论当世事。”所谓“火色”.大概与《三国演义》中“面如重枣”的关羽气色差不多。在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看来,这是忠贞的标志,也是正义的象征。官修正史如此说...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刘备,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三国演义》把刘备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根据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对政治家的选择,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有意淡化其枭雄色彩。但过于追求理想化的明君形象却使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未能充分彰显。不过,《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仍然是中国小说史中前所未有的、比较成功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王树卓 《文史天地》2003,(10):55-55
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南朝梁国钟嵘所撰《诗品》称其为“建安之杰”。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仅诗就有80多首。曹植的“七步成诗”,历来传为美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31集中就再现了曹植“七步成诗”的场面,其所吟的四句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曹植“七步成诗”一事,而是后人为誉曹植文采过人所杜撰的。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过程中,不但照抄了前人所杜撰的曹植“七步成诗”一事,而且还“篡改”了原诗。最早记载曹植“七步成诗”一事的是《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1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出,举国上下掀起一股“三国热”,曾以拍摄时间最长,动用人力、物力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集数最长著称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剧组,花了大钱,也赚了大钱。《三国演义》拍竣不久,即有韩国、德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意  相似文献   

19.
浅谈佛教石窟艺术的汉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平 《史学月刊》1999,(2):116-119
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并断言:“每种艺术品种和流派,只能在适当的天时地利中生长,并适应社会环境,满足时代要求,否则就要被淘汰。”(博雷:《艺术哲学·译者序》)石窟艺术作为宗教的衍生物,其生存空间大都限定在寺庙和佛窟中,但龛中的“佛”却是综合了各种美的、理想化的、人的观念中的“神”,它要符合民族的审美时尚。佛教石窟艺术在中国从被接受到被汉化,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综观佛教石窟艺术的“改梵为汉”过程,它所涉及的文化层面是一…  相似文献   

20.
大浪淘沙     
李国文 《文史天地》2002,(11):30-31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卷首词,为明代嘉靖朝翰林学士杨慎所作,但一直被认为是小说作者罗贯中所写。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是没有这卷首词的。直到毛宗岗父子校订评点这部小说时,才加了这首词,《三国演义》大普及,产生大影响以后,遂误讹为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