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20年4月至1922年11月存在于俄国远东地区的远东共和国,作为苏俄与日本之间的缓冲国,为苏俄的巩固与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远东共和国的历史证明,列宁根据当时苏俄的实际情况与远东地区的局势制定的外交策略是完全正确的。本文论述远东共和国的创建及其历史作用,以纪念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0周年。  相似文献   

2.
美国与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第二次日俄密约的签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矛盾和冲突,1905年后逐渐呈现出新的趋势。最显著的特点是日俄修好与日美交恶,即昔日兵戎相见的寇仇日俄两国在远东携手各作,而美国却由日本的“匿名合伙人”变成了它的主要竞争者。斗争的格局也由日  相似文献   

3.
1904~1905年日俄战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爭夺朝鲜的斗爭,这个斗爭自十九世紀末叶起便由日本和沙皇俄國的統治集团开始准备了。日本之所以發动战爭,它不僅企圖占領朝鮮和滿洲,而且还想占領俄國的远东地区。  相似文献   

4.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帝国主义从俄国获得了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即南满洲铁路铺设权。此后,南满洲铁路和中东铁路成为日俄势力在中国东北地区冲突、竞争的象征。为争夺中东铁路承担的物流运输以有效地牵制或削弱苏联势力,日本着手铺设拉滨铁路。1934年拉滨铁路完工后,逐渐发挥预期效果,承担不少物流运输,而中东铁路的经济功能随之下降。由此可知,拉滨铁路的铺设目的,就在于牵制中东铁路以减少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争夺殖民地,扩展势力范围。亚洲成为帝国主义角逐的主要地区,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朝鲜则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在远东的角逐中,最突出的是沙俄的远东政策与日本的大陆政策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矛盾最终导致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本则凭借此次胜利,由一个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不久的亚洲小国,一跃成为在远东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大国,跻身于帝国主义强国的行列。日俄战争不仅引起了列强在远东地区力量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伟 《中国钱币》2005,(3):12-13
1904年2月8日(清光绪30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我国东北利益而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日俄战争”。日俄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浩劫和灾难。日俄两国为了掠夺东北富饶物产及军需物资,在各地发行大量钞票,中国商民把日本发行钞票叫“手票”,把俄国发行钞票叫“羌帖”。日俄战时,日军在我东北各地发行钞票19000万圆,俄国在作战区发行钞票“其数量颇巨无法估计”。①各地许多商民自发拒绝使用此钞票,而日军到处设卡,搜检甚严,有带大小洋者,辄以手票强易之,……有携俄国羌帖者,轻则鞭楚,重则处死。日俄发行的这些钞票,战后全部变成废纸,使东北经济饱受被…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远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历史、地理、人口等原因,对中国人在沙皇俄国时期、前苏联和俄罗斯联邦等不同时期,在远东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并对远东地区同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必然性及中国人在远东地区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上,日本不仅擅长"偷袭",更擅长"趁火打劫"。自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即向世人展示了它的这一"强项"。一、"满洲问题"变成"满蒙问题"日俄《朴茨茅斯和约》签署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日本开始推行与俄国缓和的外交路线。因为,一则俄国虽然战败,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不能不担忧俄国复仇。二则日本获取原俄国在南满的权益后,没有信守"门户开放"的承诺,而且出尔反尔,将与"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斯合  相似文献   

9.
在1904—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沙皇俄国失败而终。战前日本从中日签订的战败条约中获取了大量赔款,又通过自身的经济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又获得了英美的帮助,这些一举让日本在日俄战争前成为经济优势较强的国家,可以说经济因素对日取胜有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界30年代前后,围绕日本侵华战争,门户开放和东亚新秩序这些问题,美日两国展开了长期的外交干涉。虽然日本的不断侵略威胁到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但美国仍然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其原因是受国内传统的孤立主义思潮的反战倾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美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影响导致美国对日奉行孤立主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民反战的和平愿望,但实际效果却是助长了法西斯的卿略野心。最终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宣战,孤立主义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从本质上说,美国在围绕太平洋远东地区争霸的斗争中,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和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只能以武力解决。  相似文献   

11.
罗曼诺夫著,陶文钊、李金秋、姚宝珠译的《俄国在满洲》的新译本出版了。这本书是论述1892至1906年间沙俄帝国在远东的外交政策。这个时期俄国在远东,以兴建西伯利亚铁路为开端,接着参加三国干涉还辽,设立华俄道胜银行,修筑东省铁路,强租旅大,镇压义和团,武装占领东三省并拒不撤军。沙俄这一连串的侵略活动,使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极度尖锐化,终于爆发  相似文献   

12.
黄定天  南慧英 《世界历史》2012,(2):15-23,156
1864年俄国远东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朝鲜移民,此后,朝鲜人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纷纷从海路、陆路向俄国移民。俄国对朝鲜移民的政策不仅受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更受近代国际关系的制约。俄国对早期朝鲜移民的安置虽然遭到了朝鲜政府的谴责,俄国也担心边区被"朝鲜化",但为了开发广袤的远东,仍然对朝鲜移民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此后,在东北亚各国力量此消彼长,以及世界大战爆发等国际关系因素的影响下,俄国对朝鲜移民的政策几经调整。其政策的变化体现了俄国以国家利益为中轴,相机而动的现实主义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一、日本和谢米诺夫妄图占领中东路霍尔瓦特在就任“全俄临时政府”摄政后曾经宣布:由拉琴诺夫代理中东铁路公司铁路总办(铁路局局长);重新启用曾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被免职的阿发纳西耶夫负责民政和交涉事务;而他自己仅保留中东铁路总公司副董事长(坐办)的职务。3个月以后,霍尔瓦特被俄国鄂木斯克的“全俄西伯利亚政府”任命为远东全权代表;高尔察克出任“最高执政”后又重申了这一任命。但是,由于俄国远东地区被协约国帝国主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日本和俄国这两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地区既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政策,给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这一地区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它们的罪恶活动早巳被釘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构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  相似文献   

15.
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是长期以来影响日苏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既是沙俄时期日俄之间老的历史问题,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遗留下来的新的历史问题。在历史上,日俄之间的领土纠纷主要是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千岛群岛在地理上邻近日本的北海道,分为北千岛、中千岛、南千岛三个部分,全部面积为9,958平方公里。早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南千岛的择捉岛和国后岛等岛屿就住有以渔猎为生的阿依努人,与北海道统称为“虾夷地区”。十一世纪末,日本镰仓幕府将“虾夷地区”划为幕府领地。十七世纪中叶,日本松前藩人进入南千岛进行开发,直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化进程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工人、资本和权力三者之间结构关系的变革。工人与工厂主之间矛盾尖锐和冲突不断,劳资双方基于各自经济利益进行经济斗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调节矛盾或抑制冲突的路径。而代表国家权力的沙皇政府却无法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新需求,对劳资矛盾仅采取第三方的调解立场,而并非从根本上推动劳资双方经济利益的发展。在革命前夕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沙皇政府无力维持国内基本的社会经济秩序,最终导致劳资矛盾转化为劳资双方对于现实政治的共同反抗。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沙皇俄国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态度如何?近年来,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沙皇俄国采取了“纵容”、“不干涉”乃至“支持”的政策。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正俄国1905年革命,被列宁称为是十月革命的预演,是沙俄帝国最后走向崩溃的重要一步。1905年革命的直接导火索,是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没人能想到,日俄战争的爆发,一个小小的退役上尉竟然起了重要作用。俄国和日本的矛盾,直接起源于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胁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除规定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外,还要清政府向日本割地赔款,包括割让  相似文献   

19.
埃文人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和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属通古斯语族北支部分.随着俄国对东北亚地区土地的占领和统治的进程,俄国学者对埃文人的考察与研究也随之展开,本文概述了沙俄、苏联和俄罗斯时期学者的考察与研究工作,并介绍了埃文人历史文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侵略中国和朝鲜,争夺远东霸权,1904至1905年,沙俄和日本进行了一场强盗分赃的火并。这场战争,毫无疑义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霸权的战争,是沙俄远东政策与日本大陆政策矛盾斗争的必然产物。但是,苏联某些史学家却认为,在这次战争中只有“日本是真正的侵略者”,战争之爆发主要是由于“日本采取了发动战争的坚定方针”,而俄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