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桃 《黑龙江史志》2011,(11):12-14
明代内阁制度是明朝中枢机构的核心部分,它是在废除传统的宰相制度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有效地维持了明代国家政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明代内阁的职权广泛、职官选拔方式多样,其与皇权、司礼监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2.
略论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极端君权专制的产物,是历史上翰林侍从潜在的行政职能被高度延伸和膨胀而最终形成的。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一方面,内阁是在翰林院的母体中孕育的。另一方面,翰林院成为明代官僚进入内阁的进身阶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成为一种官僚制度。本文试就这二方面的内容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廷和与内阁同僚为社稷扶危定倾,和谐默契,在历史上留下堪称光彩的一笔。如果说"为君不易为臣难",那么,为明代大学士则更难。朱元璋乾纲独断,以胡惟庸谋反、通倭案为契机废除丞相,朱棣为了弥补这种政体的缺陷设立了内阁。尽管内阁逐渐跃出了皇帝秘书、顾问的框架,在明代政治中承担着中枢的作用,但是,有相位无相权、有相责无相职的处境,让内阁大学士们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对明代政治中枢模式中的内阁票拟进行了多方位和多视角的研究,着重讨论了票拟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程序,内阁制度趋于完善和首辅制度形成后票拟权的流向与延伸,以及其与明代政治中枢政权结构的关系。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责,是阁权的主要行使方式和权力象征,亦是明代政治中枢模式中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内阁票拟权的基本属性是对皇权的依附性,票拟的出现及其制度化使以内阁制取代丞相制度的明代中枢政权结构发生改变,成为有明一代政权系统中决策权与行政执行权之间调合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璁与嘉靖内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时期是明代内阁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张璁是这一时期内阁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与世宗在大礼议中建立起了特殊的关系,对在皇权许可范围内提升内阁的地位和扩大内阁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面对议礼余波和复杂的权力斗争,世宗四次罢免张璁,但又很快起用,并给予较大权力,使其协助世宗实现了皇权的顺利转移,稳定了嘉靖政治,客观上也强化了内阁职能。  相似文献   

6.
明代经筵制度与内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筵制度,是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久未问津的一个题目。本文拟对其基本情况,尤其是它和明代内阁之间的关系等,作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清光绪二十四、五年间(1898—99年),我国发现的重要文物,有敦煌石室卷子、殷墟书契、内阁大庫档案。而内阁大庫档案,是研究清代将近三百年历史的重要资料,五十年来,记载大庫的文章很多,现就个人所了解的一些情况补充如后: 一大庫不是文渊阁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中说大庫似即明代文渊阁,理由是:(一) 清代许多人都不能确知明代文渊阁宪在何处。(二) 大庫的穴壁暗室,甚于皇史宬。由于他是清代著名的掌故家,后来的人都沿袭这种说法。吴振域养吉斋丛录卷十七说,乾隆三十九年(1777年)为了要仿照天一阁制度,重建文渊阁貯  相似文献   

8.
清朝专制制度中的核心机构是内阁和军机处。其内阁沿袭明制,又颇具特色。所谓"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执宰"。"居六卿之首","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雍正年间创设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内阁和军机处关系非比寻常。其后,军国大计由军机大臣面奉皇帝训示,拟旨缮发。而寻常政务,仍由内阁票拟。大学士随之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值军机处的内中堂权力要比顺康时期的大学士大为提高,留守内阁的内中堂的权力明显削弱。军机大臣的"首揆"往往是内阁大学士,这就使军机大臣身兼数职,正确处理内阁与军机处的职责分权,往往也是军机大臣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关于明代内阁,早在明朝时就有所涉及,专门论述明代内阁的着作当时也已出现,如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吴伯与《国朝内阁名臣事略》、曹溶《崇祯五十宰相传》等。此后,以内阁研究为中心的明代中央政治史研究一直是明史,特别是明代政治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战后日本政治发展史上,执政8个月的片山内阁和执政18个月的村山内阁作为“万年在野党”——日本社会党史上的两次重要执政尝试,虽然都以联合政权的形式存在,执政时间都不长,执政期间社会党也未发挥多大作用,但是它们处在社会党发展史上的不同时期,上台执政有着不同的国际国内背景,它们的后果及影响也不同。因此,分析这两届内阁的区别对探索日本社会党由盛转衰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对全面研究战后日本政治也是很好的补充。  一、片山内阁与村山内阁诞生的国内外背景片山内阁是在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的“铁幕”尚未拉开,世界民…  相似文献   

11.
从1912年3月30日唐绍仪在南京组织民初首届内阁到1914年2月12日熊希龄被迫辞去总理之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内阁总理六易其人,内阁多次更迭,阁潮频繁发生,仅为民初参议院议决通过的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钧、熊希龄四届内阁。然而,史学界对此却论及尚少,尤其是对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政治斗争和实质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弥补这一不足。(-)1912年6月15日,任职不到三个月,曾踌躇满志的民国第一届内阁总理唐绍仪突然弃职离京,举国哗然。国内舆论特别是各贫政治势力的反应十分强烈,袁世凯集团认为:“唐受职一无善政,即昔…  相似文献   

12.
熊希龄出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后,为解决政府支绌的财政状况,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顺应当时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的时势,力主废除省制,将其列入施政方针并积极筹划。在筹议过程中,不仅总统府、国务院主张各异,国务院内部亦存意见分歧。袁世凯依据时势变化及政治需要,对熊希龄内阁的废省筹议采取不同态度:在需要借助熊希龄内阁结好进步党,谋取更大权力时,一面虚与委蛇,一面施加影响;当各省都督不明就里,对内阁改省方案表示赞成时,又暗自指示亲信加以反对;待到他对全国控制加强,各省都督支持改行总统制时,转而主张维持省制。废省筹议在袁世凯与各省都督联合抵制下,随着熊希龄内阁倒台而暂缓实行。  相似文献   

13.
政党内阁与日本政治现代化刍议解晓东日本战前政治现代化和政党内阁问题是日本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但却几乎被现行的世界史教材所遗漏。而我国史学界有关日本民主化的著述亦凤毛麟角,且论说不一,值得讨论的问题颇多。本文据有限资料拟就日本民主进程线索、政党内阁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福田新内阁成员的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最小的林芳正只有47岁。被称为"知华派"的他,成为日本防卫省历史上最年轻的大臣  相似文献   

15.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人干政成为北京政治生活中的常态。内阁作为北京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不仅掌握着中央财力的分配权和地方督军、巡阅使的任命权,且作为正统的合法性来源,成为军阀竞相角逐的对象。内阁阁员群体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表明,地域因素、同学关系、亲属关系等都是影响内阁群体构成的重要因素。这表明中国在封建王朝向近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社会关系对现实政治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达38年之久的日本自民党一党政权,随着8月9日细川内阁的诞生而告结束。新政府面临许多难题,其中最重要、最需优先解决的当属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联合政府的旗帜,也是内阁中各党政策方面最大的一致点。大选期间各党就以打破自民党一党政治,实现政治改革为第一目  相似文献   

17.
“所谓中间内阁,是在要求变革或维持现状这两种相反的主张与行动中,倾向于维持现状,并想使两者妥协而产生的。”1932年的“5.15”事件,为战前日本的政党内阁划上了休止符,此后到1936年“2.26”事件后建立的完全听命于军部的广田内阁止,共有斋藤实和冈田启介两届中间内阁。…………  相似文献   

18.
李文杰 《近代史研究》2023,(1):113-131+161
辛亥革命造成原有的中央集权式财政体系瓦解。如何在失去财政调剂能力的情况下筹集巨款,进而完成革命的善后问题,成了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面临的急迫问题。在公债、国民捐、军用票等手段受挫后,南北政府都诉诸外债,唐绍仪内阁更是积极寻求外债以解决财政危机,内阁成员在这一问题上并无大的矛盾。由于外债与国权这一敏感问题牵连,它遭到参议员质疑,加之党派意识和舆论渲染,借款问题变成了立场问题。唐绍仪在压力巨大且又无可作为的情况下,选择离职。财政问题成为第一届内阁终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南北议和后,唐绍仪内阁在南北合作的基础之上组建起来,唐氏本人也把调和南北作为自己的基本政策,在政治上表现出某种超然性。北洋派却视其政策有违本派利益,群起而攻之。参议院中的原立宪派势力亦因敌视同盟会而攻唐,致使唐内阁发生动摇。袁世凯从统治的全局出发,采取了维护唐内阁的态度,居间斡旋,也显示出一定的超然性。然而,在王芝祥督直问题上,唐绍仪的调和政策与袁世凯的统一政策发生了矛盾,并最终导致袁、唐关系决裂。由于调和南北政策破产,唐绍仪终于弃职而去,唐内阁亦随之瓦解。唐内阁的解体,意味着统一政策压倒了调和政策,预示了西方式民主政治失败和大一统集权政治的复活。  相似文献   

20.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明代政治史》一书 ,2 0 0 3年 1 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明史学界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全书以近百万字的篇幅 ,共分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皇帝制度与两京、内阁、行政体制与军事管理制度、官僚管理制度、法律与运作、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与改革、民族政策、外交关系、政治思想等十个篇章 ,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明代二百七十余年政治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并通过揭示明代政治对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及其互动关系 ,进一步探讨了明代乃至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规模之宏大、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