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要概念构成了人们感知、理解、阐释历史和现实的方式。对于构建学术体系而言,重要概念不仅是内容,也是工具。本期笔谈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重要概念在当代国际关系的历史叠加与观念重塑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遏制"概念如何影响了冷战史研究范式?"概念史"将会给国际关系史研究带来哪些借鉴?"羁縻"概念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实践的宏观演进脉络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天下体系"理论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涵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探究重要概念与学术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为国际关系研究"历史路径"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有助于避免对非西方和西方重要概念的误解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有益于从中国视角与西方学术界进行学术对话。  相似文献   

2.
周书灿 《史学理论研究》2012,(3):99-109,160
晁福林先生在"中国无奴隶社会论"主导下,提出了夏、商"氏族封建"说及在此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形态理论"。由于学术界对有关夏商时期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理解和判断颇相悬殊,再加上其所借用的"长时段"理论,难免造成"封建制"三段论标尺不一,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体系尚待学术界深入推敲。"无奴学派理论"能否成为先秦社会形态研究的最后定论,如何统一"无奴学派"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认识上的分歧,对学术界早期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成果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都是目前中国学术界应继续关注和持续探讨的关键性学术难题。  相似文献   

3.
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具体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歪曲,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形态,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的新体系、新发展。本期发表五位学者的笔谈,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鲍姆和佩里·安德森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具体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歪曲,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新形态,阐释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的新体系、新发展。本期发表五位学者的笔谈,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继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要求后,又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几代史学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在不同领域广播深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史学研究重镇与学派,为构建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本刊创立专栏,将陆续约请学者撰稿,全面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历史学科在构建三大体系上所走过的历程和积累的成功经验,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为从宏观上进一步深化对新中国60年历史的研究,加强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本刊编辑部和安徽行政学院于2009年11月2~3日在合肥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本刊编委会主任朱佳木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对中国当代史定义、分期、主线问题的再思考》的主题报告(本期全文发表)。会议邀请了40多位学者以文入会,围绕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内涵与外延、概念与范畴、理论与方法、学科定位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学科体系的构建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与会学者认为,在中国当代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推进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现将提交会议的部分论文以笔谈形式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在前近代东亚地区的历史场景下,以北方游牧族群和政权与南方农业族群和政权之间为主的互动与凝聚,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而且也构建了被后世称之为"东亚秩序"的政治格局,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有关该地区特别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民族与文化生态的独特思想、观念与叙事话语体系。近代以来欧美列强的入侵及其主导的近现代国际秩序,则打破和取代了传统的"东亚秩序"政治格局与思想体系,并试图在西方政治传统和强势学术话语体系之下解构与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实现其所构建的"去中国中心主义"。在此情况下,立足前近代东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多民族国家疆域自身的演变历史、思想基础、制度体系与政策实践等四个层面总结、提炼与构建自成体系的本土疆域理论与学术话语体系,不仅为我们与西方学术界展开客观而平等的学术对话提供了基础与可能,而且对建设中国特色的边疆学学科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大众生活中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从哪一侧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无论其见仁见智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社会演进影响巨大,是一个共识。如何建构起既有深厚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学术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一组青年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笔谈,展示他们关注这一话题的视角,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大众生活中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从哪一侧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无论其见仁见智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社会演进影响巨大,是一个共识。如何建构起既有深厚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学术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一组青年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笔谈,展示他们关注这一话题的视角,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近年在大众生活中和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无论从哪一侧面来研究中国传统,无论其见仁见智有何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学术、文化、社会演进影响巨大,是一个共识。如何建构起既有深厚传统又有现代意识的学术和文化,这是当代中国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一组青年学者关于这一话题的笔谈,展示他们关注这一话题的视角,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正经过近一年紧张筹备,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周年之际,《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创刊号顺利出版发行。创办《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举措。该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刊发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各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欢迎具有深厚学术积累、不乏思想创见的专题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当代启蒙及其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启蒙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鉴此,本刊特约请国内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的学者,共同探讨"历史学语境中近代启蒙的反思"问题。学者们或者站在历史的情境之中,解读卢梭的"公意"学说和自由思想及其对于近代启蒙的意义,从而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问题;或者以康德的启蒙学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20世纪中国两次启蒙的缺陷;或者考察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向学说的前瞻性与历史局限;或者通过对启蒙限度的考究,凸显正当信仰的重建在科技理性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组笔谈注重史实,富有历史使命感。本刊相信,在倡导科技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组笔谈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谈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于文杰博士的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启蒙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鉴此,本刊特约请国内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的学者,共同探讨"历史学语境中近代启蒙的反思"问题。学者们或者站在历史的情境之中,解读卢梭的"公意"学说和自由思想及其对于近代启蒙的意义,从而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问题;或者以康德的启蒙学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20世纪中国两次启蒙的缺陷;或者考察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向学说的前瞻性与历史局限;或者通过对启蒙限度的考究,凸显正当信仰的重建在科技理性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组笔谈注重史实,富有历史使命感。本刊相信,在倡导科技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组笔谈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谈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于文杰博士的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4.
近代启蒙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鉴此,本刊特约请国内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的学者,共同探讨"历史学语境中近代启蒙的反思"问题。学者们或者站在历史的情境之中,解读卢梭的"公意"学说和自由思想及其对于近代启蒙的意义,从而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问题;或者以康德的启蒙学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20世纪中国两次启蒙的缺陷;或者考察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向学说的前瞻性与历史局限;或者通过对启蒙限度的考究,凸显正当信仰的重建在科技理性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组笔谈注重史实,富有历史使命感。本刊相信,在倡导科技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组笔谈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谈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于文杰博士的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5.
刘兵 《史学月刊》2007,(9):15-18
近代启蒙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鉴此,本刊特约请国内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的学者,共同探讨"历史学语境中近代启蒙的反思"问题。学者们或者站在历史的情境之中,解读卢梭的"公意"学说和自由思想及其对于近代启蒙的意义,从而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问题;或者以康德的启蒙学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20世纪中国两次启蒙的缺陷;或者考察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向学说的前瞻性与历史局限;或者通过对启蒙限度的考究,凸显正当信仰的重建在科技理性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组笔谈注重史实,富有历史使命感。本刊相信,在倡导科技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组笔谈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谈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于文杰博士的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16.
阐释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示。在认识论方面,阐释学扬弃了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可能导致的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长期以来争执不下的历史认识之争。阐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理论摒弃了客观主义史学对史实的崇拜,为历史研究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提供了可能。"阐释学循环"理论意味着历史认知的实现是一个往复不断、永无休止的过程,有助于防止排他主义的独断论,确定了历史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保持了历史认知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张力,为历史认知的不断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何立足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努力汲取中西方阐释学的丰富资源,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阐释学,是当前中国历史学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边疆学"是对中国古今边疆为核心的诸问题予以系统性研究形成的学术领域或范畴,扩而伸展亦可谓之学科体系。将其作为特定对象进行研究,从边疆维度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今历史及呈现出居于世界东方之文明体的衍化与特点,具有其他维度不可替代又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当下的"中国边疆学"的展开固然有思酌的现世性变量,然而这一研究对象内存的学术价值更是其成为体系予以关注的逻辑延展。这构成了文章对"中国边疆学"概念、界定与学科体系思考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23,(1):79-91+158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一直有着强烈的学术本土化建构意识,而多学科学者围绕“礼俗互动”的持续讨论,则是其中值得关注的学术动向。礼俗关系是中国社会自身建构之根本,而“礼俗互动”则是中国社会礼俗关系中的基本面向,具有成为中国社会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近年来的“礼俗互动”研究,逐渐指向关于中国社会的总体性分析框架,并在三个层面显现出学术活力:第一,探究传统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第二,理解大一统观念何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并显现出强大活力;第三,描述中国社会结构与基本性质。关注这一学术潮流,进一步辨析礼俗关系和“礼俗互动”概念,有助于激发其作为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发展?这是一个回顾与前瞻性的交叉问题。回顾,乃是对20世纪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程进行学术盘点;前瞻,则需展望中国近代史学科在新世纪共同的学术追求与发展趋势;交叉,是在“瞻前顾后”的基础上提出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具体路径。《史学月刊》作为一个专业性刊物,责无旁贷,愿意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平台。为此,本刊特组织“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笔谈,邀请国内中国近代史学界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这个问题,旨在凝聚共识、寻求突破。参加本期讨论的既有老一辈历史学家,也有活跃在学术界的中青年学者。这七篇笔谈构成一篇大文章,见仁见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或从宏观上探讨新世纪近代史研究境界的追求、学科品位的提升、学术发展的趋势,或具体入微,分析过去研究中的弱点、盲点,提出对新世纪近代史研究深入发展的看法。这些观点或许能对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一些启示!当然,一期笔谈难竞其功。我们也深知,由于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这个问题也许不可能有一个大家所公认的结果,重要的是通过笔谈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深思!我们不追求结果的圆满,只追求过程的深邃。因此,我们诚恳希望学界同仁以本期笔谈为开端,不吝赐稿,深耕我们共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园地,为学术事业的繁荣昌盛尽我们的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20.
<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历史学也是当代中国辉煌成就的内容之一。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成为当代中国史学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