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史研究的“生态取向”就是以生态意识或生态理念为指导来研究经济史的范式和趋势。以往学界特别是经济学学界在经济史研究中严重忽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环境史的兴起促进了这一局面的改变。环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也有称“生态史”和“生态环境史”的,对不同称谓学界也有不同的内涵阐释。是一个外来词,现已为国内多数学者认同和接受。近年来,环境史在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界将焦点进一步深入到其主旨关怀与学科体系构建及其对相关学科的影响上。众所周知,环境史研究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生态学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其他诸多相关学科。如今,历史学科的许多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史、全球史、社会史、农史等等,都出现了“生态转向”的趋势。经济史与环境史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史研究要追踪学术前沿,不能不对环境史研究发展的大势做出回应。当下经济史的传统论题有待拓展,研究范式面临着挑战,经济史研究的生态转向是突破现有研究瓶颈的途径,这也是未来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增长点。以生态学意识和理念来研究经济史,可以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生态经济史”。  相似文献   

2.
周琼 《史学集刊》2020,(2):13-18
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已从2008年学科初建时对有关学科名称“环境史”“生态史”“生态环境史”等的名实之辩、学科归属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讨, 周琼:《中国环境史学科名称及起源再探讨——兼论全球环境整体观视野中的边疆环境史研究》,《思想战线》,2017年第2期。 经过了接受、内化国外环境史的理论方法,到探讨并初建本土环境史理论及方法,研究区域环境史及具体问题,再到反思及总结目前研究瓶颈突破及转型的学理思考, 周琼:《承继与开拓:环境史研究向何处去?》,《河北学刊》,2019年第4期。 中国环境史学逐渐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正>由云南大学主办的首届"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学术论坛于2016年8月16—20日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30多所研究机构与高校的40余位学者与会。主要观点评述如下。一、环境史与生态文明的理论关联。王利华从"生命中心论"出发,以中国"农业史"和"家庭史"分析人对自然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论述了环境史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2008年7月22—24日,由南开大学“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生态史研究圆桌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旨在研讨中国环境史研究发展中的问题,分析海外环境史学的最新动向,探讨环境史学科建设大计,推动环境史与其他史学研究特别是社会文化史的联结和贯通。来自全国21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除历史学者之外,还有来自地球科学、人类学和中医学等领域的多位知名学者。会议分“生态人类学、环境考古学与环境史研究”、“东西方环境史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动向”、“疾病、灾害与医疗卫生史”、“农业、食物与环境历史”等四个专场,与会学者就环境史学科建设、理论方法和研究路径等重要论题展开对话,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了让更多同道师友分享会议成果,现就主要问题和观点进行简要评述。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前景和意义环境史作为一种新史学,首先兴起于美国。一般认为,纳什(Rodrick Nash)1972年在《太平洋历史评论》上发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首先提出“环境史”一词。环境史兴起的直接导因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但其学术渊源相当复杂,可以上溯至大航海时代之...  相似文献   

5.
邹逸麟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运河史、黄河史、历史环境变迁和区域经济史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邹先生一直参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和审定工作,对大型科研集体项目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本刊特约请邹逸麟先生对数十年的历史地理研究与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并展望历史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克服“碎片化”回归总体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而社会史更被人认为是“碎片化”表现突出的领域。针对如何克服碎片化的问题,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只要我们‘保持总体化的眼光’,进行多学科的交流对话,勇于和善于在具体研究中运用整体的、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再小的研究题目,再小的区域研究也不会被人讥讽为‘碎片化’。”④这就是说,克服碎片化的途径就是回归总体史。借《近代史研究》组织讨论“碎片化”问题之机,笔者愿就此观点再做进一步的申论。  相似文献   

7.
日本明清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九州大学荣誉教授、大正大学川胜守教授在2009年由汲古书院出版了他的新著《明清贡纳制与巨大城市连锁——长江与大运河》,对于明清社会经济史、城市史研究都作了极有深度的推进。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多年潜心于明清史、特别是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他从自己1984-2005年间发表的论文中精选出与明清社会经济研究有关之34篇论文,定名为《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作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之一,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9月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9.
英国的环境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环境史研究的起源与美国不同,它是英国深厚的环境研究基础和英帝国多元学术文化交流相结合的产物。在英国的环境史研究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了三个突出的特点:农业生态史与城市环境史研究并重;强烈的南方环境史研究取向;优秀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另外,对西蒙斯教授和娃岑博士的访谈也会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英美环境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打破美国在国际环境史研究领域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0.
正《与时同辉——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凤凰出版社,2018年12月。本书是《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策划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专刊和专题文章的结集。约请名家撰文,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六个时期,以及社会史、思想史、史学史、历史地理、经济史五个专题,回顾40年中国古代史各个  相似文献   

11.
<正>王建革教授新著《江南环境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全书共60万字,分四编,凡九章。该著从吴江的陆淤与吴淞江流域的水旱变化、嘉湖生境的形成、水生植物的生态与景观变化、生境认知与生态文明几个方面,对江南生态环境与居民实践活动的关联进行了一体化的考察。著作不仅运用多学科知识将多种环境要素置于历史的纵横面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和整合,还透过士人对生境的认知梳理生态文化的发展脉络,在较为广泛的界面系统地分析了江南区域人与自然互动的生  相似文献   

12.
正《与时同辉——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凤凰出版社,2018年12月。本书是《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策划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专刊和专题文章的结集。约请名家撰文,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六个时期,以及社会史、思想史、史学史、历史地理、经济史五个专题,回顾40年中国古代史各个  相似文献   

13.
赋税徭役制度,既是明清经济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课题。论者虽多,成果也硕,而对于制度史和社会经济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的明清财政问题整体上作深入探讨者,可以说尚付阙如。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岩井茂树教授,在对相关专题作了近二十年研究后,推出新著《中国近世财政史の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将财政体系视为窥测传统中国政治支配秩序特有的性质和构造的分野,系统而又深入地论述了明清两朝财政体系的本质、特点、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该书一经面世,立即引起学术同行的重视。著名明清史学家、曾获日本学士院…  相似文献   

14.
正《与时同辉——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凤凰出版社,2018年12月。本书是《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策划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专刊和专题文章的结集。约请名家撰文,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六个时期,以及社会史、思想史、史学史、历史地理、经济史五个专题,回顾40年中国古代史各个学科方向发展的历程,展现史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唐纳德·休斯是美国丹佛大学约翰.埃文斯历史学杰出教授,环境史的开创者之一,从环境史诞生伊始到现在,一直活跃于环境史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成果。休斯对环境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在于他所作的理论思考。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1)对生态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论述;2)对"什么是环境史"及其与其他学科之关联的分析;3)对环境史与其他历史门类之区别和联系的阐述;4)对环境史的丰富意义的揭示。通过对休斯环境史著述中的理论思考的梳理,我们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他对环境史的一般理论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领略他从事环境史研究的个性特征。而休斯对环境史的意义的揭示,还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学家在研究和叙述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16.
正《与时同辉——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凤凰出版社,2018年12月。本书是《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策划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专刊和专题文章的结集。约请名家撰文,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六个时期,以及社会史、思想史、史学史、历史地理、经济史五个专题,回顾40年中国古代史各个学科方向发展的历程,展现史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李三谋同志所著《明清财经史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于,1990年5月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凡四部分九章及一绪语和一附录,全书共29.1万字。正如书名所提示我们的,其内容主要为明清两朝的官田赋役、盐业经济、财政税收,商业税务等财政史方面的问题;也包括诸如租佃关系;一田三主,永佃权等明清经济史方面诸问题。财政史是经济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明清政府作为国库如何进行各项税收和财政收支的。这些问强,从整体来说,恰恰是研究经济史者所忽视的;而有关租佃关系方面等问题,长期以来虽然不断有人在研究,但它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新探》一书对前者的研究,起到了开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撰写的《史苑学步:史学与理论探研》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根据刘先生个人求学治史历程分为四辑,即"中国古代史学与经学"、"比较研究与史学"、"史学的体与用"、"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是其从哲学角度对史学理论问题思考的最新成果。2019年5月15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在京师学堂举办了《史苑学步》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  相似文献   

19.
陈锋 《史学集刊》2020,(1):27-31,20
“史无定法”作为史学研究方法论的高度概括,影响巨大。学界一般认为,“史无定法”是吴承明先生的观点,事实上在其他学者笔下,或许已多有提及,如余英时在1991年写就的《怎样读中国书》中就曾经说“我以前提出过‘史无定法’的观念”。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14页。所以吴承明在集中论述“史无定法”的重要文章《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缕述了这一观点的发轫:“1984年,我在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中国经济史国际讨论会上说: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新方法有新的功能,以至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来说,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太老了,必须放弃。我以为,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作出选择,同一问题可用不同方法论证者,不妨并用,若结论相同,益增信心,若不同,可存疑”。这是吴先生提出“史无定法”的源头。在他1992年正式提出“史无定法”时,也曾经表明:“我国早有‘史无定法’之说。我赞成此说”,吴承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1期。并没有把这一提法归在自己名下。在缕述学术史时,这是需要首先明了的。  相似文献   

20.
2001年9月13—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世界历史》编辑部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在天津蓟县联合主办了经济—社会史学术讨论会。这次大会取得的成果,正如庞卓恒教授所概括:一、对有关“经济—社会史”概念的诸问题,如经济—社会史与社会经济史、经济史、社会史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史的研究重点是经济、社会还是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