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庚 《文史精华》2007,(12):52-58
中国话剧是舶来品,自1907年一些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为滥觞,至今已经历了百年风雨,数度辉煌。话剧老演员阿庚撰写的《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一文,回顾了中国话剧在民主革命、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介绍了许多优秀剧目和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并对话剧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地,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2.
武汉话剧院德艺双馨的话剧表演艺术家胡庆树,从艺40余年,靠着他对话剧艺术的钟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善于学习,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他在舞台和屏幕上塑造了100多个颇具个性和鲜明特色的艺术形象,得到戏剧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他和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李默然被誉为中国话剧三大须生巨头.他的高尚艺德和精谌技艺促进了话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杰出话剧表演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黑龙江的话剧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逐渐在全国确立了话剧大省的位置。回顾黑龙江话剧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归纳、梳理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恢复上升期;二是繁荣鼎盛期;三是平缓发展期。一、恢复上升期的黑龙江话剧(1978年—1986年)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话剧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恢复了原有的青春与活力。全  相似文献   

4.
白杨、舒绣文、张瑞芳和秦怡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重庆、成都大后方话剧舞台上的四位青年女演员。在抗日烽火中,她们正当青春年华,她们的成长,各有特色,或是电影、话剧两栖演员,或是从业余话剧步入职业话剧队伍、或原已是名星而在大后方更上一层楼,或是脱颖而出的新人。她们在四川话剧舞台上饮誉而为“四大名旦”,反映了大后方进步话剧运动人材辈出、众星璀璨的生动局面。 (一) 白杨——“四大名旦”之首。白杨,原名杨成芳,又名杨君莉,(图一) 湖南湘阴(今汩罗县) 人。抗日战争时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2015,(5)
<正>2015年5月初,北京交通大学的原创话剧——《茅以升》的演出团队将奔赴陕西西安,进行新一轮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的演出。北京交通大学团委副书记兼话剧制作人安志强向记者讲述了话剧排演背后的故事。修桥者炸桥话剧以老年茅以升的科普演讲为序,通过剧中老年茅以升对自己一生的回忆拉开了他辉煌人生的大幕。"立志求学、倾情造桥、挥泪炸桥、精勤育人",话剧以时间为脉络,利用不同时空交错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风云历程的凝眸芳流史册的华章———中国话剧90年纪念盛事录□本刊记者孑人〔编者按〕在中国话剧90年纪念活动启幕之前后,本刊曾陆续登载了《北京人艺辉煌春秋》、《中国话剧的战斗历程》、《忆欧阳予倩创作<黑奴恨>》、《中国话剧的先行者李叔同》、《北方新剧的...  相似文献   

7.
舒庆玲  王牧 《旅游》2009,(9):48-53
西藏话剧:47年的守候 话剧是真正的舶来品.至少可以说是“阳春白雪”。过去我和北京的朋友同事说起西藏的朋友在演出话剧.一直都没有人相信。近几年.通过电影《可可西里》;电视剧《茶马古道》和《格达活佛》大家才在荧幕上认识了西藏话剧团的演员,也领略了他们卓越的表演功力。西藏话剧因为大多是在西藏演出所以一直不为大家熟悉,应该说直到去年纪念话剧百年演出的《穿越颠峰》和后来在上海和北京巡演的《喜马拉雅王子》才使大家真正地认识了西藏话剧。  相似文献   

8.
蔡葵 《贵阳文史》2009,(3):78-79
人们都知道革命先烈林青,是一位杰出的职业革命家。但很少知道,这位中共贵州地下党的创始人,还有一段短暂的话剧职业生涯,并且又曾发起组织过群众文艺团体《草原艺术研究社》,还亲自担任该社戏剧组负责人,主持排演过三出话剧,运用话剧艺术进行革命活动,在贵州话剧运动中起到了先导作用,在贵州话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话剧的战斗历程欧阳山尊编者按〕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90周年,本刊特于今春约请欧阳山尊同志撰写了《中国话剧的战斗历程》一文,并编发了有关文章与纪念照片,以飧读者。907年6月1日,《黑奴吁天录》在日本东京本乡座剧场上演,这次演剧活动宣布了中国现代话剧...  相似文献   

10.
论国民党话剧政策的两歧性及其危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俊山 《近代史研究》2002,1(4):113-156
国民党的话剧政策是由悖谬的两端构成的:一方面把话剧当做宣传工具,企图通过剧团监管、戏剧审查等措施,将其全部纳入党化或政治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又将话剧视为纯粹的商业活动,课以重税。抗战后期,国家权力扩张,逐步侵蚀公共空间,话剧的生存天地愈形狭窄,生存条件不断恶化。事实证明,国民党非但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艺术管理机制与合理的市场秩序,反而严重阻碍了话剧在战前即已开始了的市民化、正规化、现代化进程:一方面使剧目向对立的两极发展,或党国化,或低俗化,化品性严重扭曲;另一方面造成剧团经济困顿,经营失范,剧人生活窘迫,精神退化,演出水准降低。1943年以后,国民党话剧政策两歧性的恶果,便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潮汕地区凡人口较多 的城镇,几乎每所中学都成立了抗日宣传 队、话剧团(社)。此外,也有由工人、市民所组织的类似团体。通过独幕话剧、大型话剧宣传抗日救国,是这一时期爱国爱乡人士最活跃、成绩最显著的义举。爱国青年运用话剧这一最直接、最有力的宣传武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为潮汕话剧运动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章文晋 《百年潮》2014,(8):72-74
周恩来总理对话剧的喜爱和关心有深远的渊源。他青年时代在南开中学时,就和同学们一起创建了南开剧社。他对话剧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认为话剧是宣传革命道理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3.
郑正秋与中国话剧复兴[下]谭春发郑正秋与商业话剧系统前面讨论的教化话剧不应被认为是郑正秋的话剧创作的总体。郑正秋口口声声说,他是为社会教育而编演话剧的。其实,这个绝顶聪明的艺术家心里有两本帐:一本是大帐,编演教化话剧;一本是小帐,编演商业话剧。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话剧的开始 ,较公认的说法是 :190 7年 2月 ,由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 ,并演出了欧洲名剧《茶花女》。其实 ,西洋话剧进入中国 ,比此时间要早许多。话剧是舶来品。中国最早出现话剧是 19世纪中叶的上海。 1850年 ,在开埠不久的上海英租界 ,出现了以欧美侨民为成员的业余话剧团。 1850年 12月 12日 ,首演了话剧《势均力敌》与《梁上君子》两个剧目。当然 ,当时演员全为欧洲人 ,演出场地也甚为简陋 ,是在一个废弃的货栈里。之后数年 ,爱好话剧的欧美侨民将两个话剧小团体合并 ,组织“A·D·C”剧团 ,当时叫做“西人爱美剧社…  相似文献   

15.
<正>一年轻时,我喜欢看话剧。上世纪50年代初,重庆的话剧颇负盛名。市文工团演出的话剧,对我这个阅历甚浅的年轻人来说,真是大开眼界。较之40年代看的话剧,无论舞台布景、灯光音响还是服装道具,都有改天换地的崭新感觉;犹如刚刚改革开放时见识到国外的宽银幕大片那样令人震撼与兴奋。  相似文献   

16.
话剧导演     
我爱看话剧,至少我爱这样说。有段时间,我到处跟人说:我想做一个话剧导演。我不知道话剧导演意味着什么,我只是爱这样说。那大约是在看了话剧《死无葬身之地》之后不久。萨特,1997年,北京。看完后我一颗文艺女青年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人生观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前,我觉得能进机关做个女文员其实挺不错,之后,我觉得文员算什么,我要当话剧导演。  相似文献   

17.
话剧,早期称为文明戏,亦称新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才将其名定为话剧。辛亥革命风云,谱写话剧新篇章1911年6月,上海话剧先驱人物之一的  相似文献   

18.
苏曼 《神州》2013,(18):216-217
近几年,深圳的城市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话剧,在众多舞台表演形式中,由于其独具的亲和性与近距离参与性,已经成为最受深圳观众所喜爱的舞台表演形式之一。纵观深圳特区建立后这三十年来的话剧市场,大多是引进国内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市级等艺术团及国外的精品剧目演出,本土原创的大型话剧作品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今天,随着广大群众对话剧艺术的渴求、随着深圳群众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原创话剧的需求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9.
提起始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的南开大学新剧(后称话剧)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校长张伯苓的胞弟张彭春,他所领导的南开新剧团及他讲授的西洋戏剧课。从这个“北方话剧的摇篮”里,曾走出了周恩来、曹禺、黄宗江等这样的大人物及戏剧大师。张彭春在南开早期话剧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他成了我国近  相似文献   

20.
一、贵州的第一出话剧《维新梦》及其影响话剧艺术登上贵州戏剧舞台,是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07年,旅日的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夭录》(《黑奴恨》和《热血》(原名《杜司克》)等剧,成为中国人演出话剧之始。同年,春阳社在上海演出《黑奴吁夭录》,上海成为新剧(话剧)在中国的发祥地。贵州的话剧活动,便是在上海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1912年,达德学校校友聂正邦、王慎余、朱练甫朱冠山等人,从上海回到贵阳,他们带来了新消息、新风气。一次,与省内校友周杏村、朱梅麓、包百■、熊梦周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