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文针对当今社会和学术界对清末国籍政策的认识偏差,依据原始档案和其他原始资料,参照当时各国国籍法和有关国际私法,对清末国籍法立法原则、特点、内在逻辑及政策成因进行专门探讨,并针对当前国籍政策的修改完善提出三点政策启示。清末国籍法中,父系血统主义色彩比较强烈,在坚持单一国籍原则的基础上,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双重国籍政策特性,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国籍法,对出籍、入籍、复籍限制更严。清末国籍法不同的法律条文间、立法原则间还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张力,在国籍法立法中,清政府既要通过血统主义吸引、掌控、利用华侨,又想采取单一国籍原则及其他措施防范一些不利局面。清政府之所以采取如此国籍政策,一方面是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国籍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顾及本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长期旅居蒙古的华侨提出了回国的诉求,由此出现了中蒙两国间侨民双重国籍的确定问题。论文依据中蒙俄解密档案及相关文献史料,梳理了建国初期中蒙围绕旅蒙华侨回国事宜往来交涉的历史过程,阐释了旅蒙华侨提出回国诉求的原因和中蒙双方各自的考虑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中国政府针对此事所涉双重国籍问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讨论,并确立了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若干原则。因此,此事的妥善解决是中国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先期探索,也为后续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五四抵制日货运动中,英美烟草公司利用中国国内的抵制日货运动,趁机揭露和指责简照南加入日本籍、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日资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因此遭受中国民众排斥,并被农商部吊销了执照。为摆脱危机,简照南和南洋烟草公司展开了一场以挽救其中国国籍为核心的行动,并获得国内诸多团体及华侨的支持。简氏复籍终获成功,南洋烟草公司也得以恢复注册为国货公司。此案揭示,在民族主义运动中,国籍、国货身份成为重要标识,双重国籍致使国民身份模糊,有时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外籍人才引进中的国籍之争与“中国话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述了国籍政策调整的国际趋势;探讨了现代国籍理论的西方特性、中国国籍政策的特殊内涵等问题;并对当前关于人才引进中国籍争论的几个误区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的单一国籍政策是强化国族认同的内在动力和客观需要;放松国籍限制只是全球化时代的趋势之一,不能忽视强化主权认同、努力消除双重国籍潜在风险的趋势;基于近代西方移民文化的国籍理论有悖于近代中国历史演进规律及国家现代化进程;本族裔外籍人才的个人权益只是国籍政策调整中的一部分依据;通过"双重国籍"形式主要是解决公共服务与发展机会两个方面的问题,而这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或途径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5.
近代华侨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现象源远流长。比较完整与正规意义上的华侨 ,乃是近代的产物 ,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华侨是近代中外文明交流与交汇的重要载体。华侨在海外所进行的文明交流 ,是在母国文明与侨居国文明环境双重恶劣的条件下 ,自发而艰难地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7.
1907年至1911年清政府与荷兰就在荷属东印度设立领事问题再次展开谈判。在谈判中,荷方强硬地将设领和华侨国籍问题捆绑在一起,因而,中荷设领谈判与华侨国籍问题交涉交织在一起。为了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中荷双方都加快有关国籍法律制定的步伐,中国第一部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及其施行细则因之而加速颁行。以陆征祥为代表的中方对有关国际私法欠缺应有的认知,与此相关,对中国的根本利益的定位发生偏差,进而影响了谈判策略的设计。陆征祥起初主张中方既取得设领权利,又依据血统主义维持对荷印华侨的属人主权,并抵制、反对荷兰依据出生地主义制定相关国籍法律。然而中方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没有有效的手段逼使荷方让步。经过近四年漫长的谈判,中荷签订《和兰中国关于和兰领地殖民地领事条约》,中国得以在荷属东印度设立领事,而在华侨国籍问题上,中方完全屈服于荷方的立场,荷兰得以将出生于荷兰属地的华侨收纳为臣民。  相似文献   

8.
近代国内华侨教育的政策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国内的华侨教育政策日渐具体,尽管许多措施还只是一纸空,没能产生买际效果,但已使华侨教育在国内教育系统中有一席之地,有了发展的明确方向和可资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晚清政府的非洲华侨政策:评价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晚清非洲华侨政策的研究中几个争议较大或有所不足的问题,提炼出三个总体观点:客观成效不能完全否定主观努力;个体不能代替整体;招工费的具体分析。认为在对非洲华侨政策上,晚清政府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主动性和进步性,如对主权的意识,对国际法的重视,对华民称呼的改变,部分出于对民生的关注而主动输出劳务,在外交上的主动争取等等。但限于国力和关注重点以及外交技巧上的多重束缚,晚清政府的非洲华侨政策其客观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以朝鲜殖民地时期华侨制造业中最具代表性的铸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华侨铸造工厂诞生的背景、同乡网络及其生产体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华侨制造业在朝鲜烧锅制造领域里取得垄断性地位的原因,一是华侨铸造工厂里中国劳动者较低的工资及技术开发的进行;二是全国的华侨铸造工厂形成了以河北省交河县为中心的同乡网络并进行协力合作。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谋求战时经济的强化,朝鲜总督府也加强了战时统治经济,生铁原料的配给发生困难,华侨铸造工厂因而纷纷倒闭,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厦门市内侨房处理中的法律问题及现实问题为例,结合现行《物权法》的相关原则及规定,对被改造、征收的华侨房屋之“一房两制”问题、“两权分离”问题、华侨信托代管房之清退问题以及城市侨房的拆迁补偿问题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主要观点有:华侨房屋的所有人对自己享有所有权的房屋具有完全的权利,必须受到《物权法》的保护;因历史原因被“错改”的华侨房屋应当退还给业主,但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对华侨的非住宅房屋,国家已进行了赎买或者改造的房屋,所有权为国家所有,不存在退还产权问题;政府机构对确定为华侨的房屋应主动退还给所有人;对已经拆迁的房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补偿;《物权法》规定了财产平等保护的规则,因此华侨房屋权益优先保护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不再符合《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保护华侨侨眷利益的侨务政策与《婚姻法》规定的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原则发生冲突。为了兼顾华侨与侨眷利益,相关部门谨慎探索可行途径,维护新生政权的稳定。但由于外交途径有限,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以及国内政治倾向的限制,也出现了顾此失彼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文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简称《归侨法》)"法律责任条款"的制定及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考察,认为法律责任条款设置与法律文本中的"义务性条款"设置应相对应,并且还要考虑与相关法律的协调。《归侨法》的法律责任条款设置存在一些技术缺陷,如与《归侨法》中义务性条款不对称、设置的重复性、与相关部门法脱节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法律责任条款的修改与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术界对华侨联合会研究文章不多的现状,分析了华侨联合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阐述了其在民国初年团结华侨积极参加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活动。争取华侨权益,以及对民初历史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历史功绩。回顾这段历史,对于团结海外华侨,发扬其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事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授权立法条款的设置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探讨了明示授权立法与默示授权立法两种类型、授权立法条款设置的必要性及价值以及授权立法条款设置的实施效果;并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授权立法条款在立法技术上存在的诸如默示授权条款过多、可操作性差等问题,提出了需要在授权主体、授权内容等方面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新中国建立后,华侨科学家纷纷回国献身科技事业,贡献卓著;海外华商回国设厂和捐资办学一度非常踊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正确侨务政策引导下,华侨华人掀起支持祖籍国改革开放的热湖。他们大规模来华投资,继续支持科技事业,大力兴办公益事业,积极推动中国统一大业。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史,是国史和侨史不可忽视的内容,其对于制定侨务政策、利用和保护侨务资源、推动祖国完全统一乃至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早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来亚华侨社团与中国之间是联系密切的侨民社团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此后,由于马来亚华侨社会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当地华人社团与中国的关系转变为外国公民社团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期间,由于种种因素,双方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中马建交,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双方的关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文概述各个历史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演变,探讨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华人社会和中国而言都是积极的因素,双方日益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当地华人社会与中国,乃至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