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捻制纤维成线用于编织的工具在我国众多新石器遗址中亦有发现,称之为纺轮、纺专或纺坠。据孙机先生对汉代纺织工艺的研究,捻制纤维(主要是麻)的工序叫绩或缉,所用工具即称纺轮。一般为带孔圆饼形态,将轴杆固定于纺轮中孔,提调起来,捻动轴杆下端,纺轮依靠自身质量和惯性力在旋转中将纤维牵伸并加拈、轴杆顶端的钩子用  相似文献   

2.
在周原遗址内,曾发现了大量的陶制工具。这些生产工具中有些我国考古界对其名称、用途早有认识,有些则存有争议。本文拟就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记载,参照各家之说,对其形制、名称、用途、断代作一初步探讨。周原出土的生产工具,从用途看,有纺织工具、渔猎工具、制陶工具、计算工具、农作物、皮毛、木器加工工具、铸铜工具等等,分述如下: 一纺织工其 1、纺轮:纺织工具中主要有纺轮和纺专两种。纺轮主要用以纺纱,有牵伸的作用,犹如近世之纱锭。纺专则用以把细纱并合施捻合股成线,没有牵伸作用,似近世之  相似文献   

3.
纺轮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手纺工具。当前我国的考古学家自信地认为所有考古发现的数厘米大小的圆盘状的器物都是纺轮,进而根据纺轮的材质、重量、尺寸和装饰推测出相关的诸多人类行为。但在人类学视角下,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称之为"纺轮"的东西也有着和纺纱毫不相关的多种用途:猎物系挂扣、器盖、刮削器、塞子、棋子、弓钻垫片、玩具、纽扣等等。这些"例外"足以提醒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在对纺轮状器物定名和推测用途时要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4.
王迪 《民俗研究》2014,(1):89-92
纺轮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手纺工具。当前我国的考古学家自信地认为所有考古发现的数厘米大小的圆盘状的器物都是纺轮,进而根据纺轮的材质、重量、尺寸和装饰推测出相关的诸多人类行为。但在人类学视角下,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称之为“纺轮”的东西也有着和纺纱毫不相关的多种用途:猎物系挂扣、器盖、刮削器、塞子、棋子、弓钻垫片、玩具、纽扣等等。这些“例外”足以提醒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在对纺轮状器物定名和推测用途时要格外谨慎。  相似文献   

5.
吴卫 《文物春秋》2015,(2):15-21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制作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各时期不同型式纺轮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当地的史前纺织水平,最后对纺轮纹饰和随葬纺轮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吴卫 《文物春秋》2015,(1):15-20,41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及闽江下游流域同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纺轮进行观察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昙石山遗址出土纺轮的基本特征,对其制作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各时期不同型式纺轮的使用情况及其所反映的当地的史前纺织水平,最后对纺轮纹饰和纺轮随葬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探索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秋辞 《中华遗产》2023,(10):66-69
纺是丝织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指的是将丝纤维合并加抢成丝线。转动的纺轮,也化为了“弄瓦之喜”的典故,寄托了父母对女儿的殷切期望。“纺织”,在今天是个很常见的词。它指的是将丝、麻、毛等纤维材料加工成产品的过程。而在古代,“纺”与“织”分别有不同的内涵,对应着两道紧密相连的生产工序。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脚踏纺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脚踏纺车是我国古代棉纺、麻纺的重要机械之一。它比手摇纺车有了很大的改进。纺人可用较省力的脚踏劳动转动绳轮,不仅提高了绳轮的牵引力,能同时带动三个以上莩繀,而且还可将右手解放出来,与左手一起作纺纱或合线的活动,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新疆新石器时代和汉代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不同质地纺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历代织物馆展出的有喀什疏附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骨纺轮、哈密焉不拉克新石器时代铜纺轮以及民丰县出土的汉代木纺轮等等。各种形式和质地不同的纺轮,就是古代西域先民毛织的历史见证。1977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木垒四道沟新石器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纺轮和骨纺轮。在早期遗址(距今约3010t105年)中发掘出陶纺轮分三种:一种算珠形,制作粗糙,器表凹凸不平。二种扁圆形。三种也是扁圆形。用陶片改制,由两面对钻孔。早期遗址并出土骨纺轮2件,器形…  相似文献   

10.
在距今大约七八千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的祖先,进入原始农业的阶段,开始了定居的生活,产生了衣着的需要,出现了最初的纺织技术。全国已经知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大约有六七千处,只有一部分经过考古发掘。江苏有近300处,其中近100处经过发掘。通过出土的遗迹遗物,我们对这种原始的纺织技术,已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它们主要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捻线的纺轮和捻杆,另一个是由一些零部件组成的织机。纺轮是和捻杆配合起来使用的,快速地捻动捻杆和纺轮,使它们旋转,把动、植物纤维捻成线,缠绕在捻杆上。由于捻杆和织机都是木制的,地下不…  相似文献   

11.
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青台仰韶文化遗址所出的炭化丝织品,经观察和鉴定,发现其中不仅有麻布、丝帛,而且有浅绿色罗纹丝织品。本文通过对遗址出土的纺轮、陶刀和村关骨制用具的分析,对当时的丝织技术和纺织水平作出了科学地推断。  相似文献   

12.
屈家岭文化的天体崇拜——兼谈纺轮向玉璧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陶纺轮是屈家岭文化颇具特色的代表器物。它“不仅数多,而形制、纹饰亦很别致”,因而引起学术界的特别关注。我们谨就这些纺轮的用途及其向玉壁演变的规迹,略抒浅见,以供参考。这些彩陶纺轮均为火候较高的黄色陶质,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色陶衣,再在单面绘  相似文献   

13.
汉代是我国纺织技术大发展的时期,纺轮的减少说明纺车类工具业已使用。相比于纺车,纺轮的效率低,加捻不均,所以,其消减的过程也正是纺织技术进步的过程。汉代的纺轮出土数量减少,正说明纺车在汉代已经得到普及,这在汉代文献和汉画像石中纺织图中都得到了印证。并且汉画和出土材料说明,汉代纺车和用于摇纬的纬车根本就是一种东西。  相似文献   

14.
五常白旗遗址于2007年被发现,2008年正式发掘,总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圆角长方形房址1座,居住面出土完整及可复原陶器15件,可辨器形有柱状粗柄豆、双耳壶、罐、碗、甑、单耳杯等。地层中还出土有石锄、纺轮、器盖等。从陶器反映出的特点上看,此次发掘的文化遗存属泡子沿上层文化,年代相当于两汉时期。  相似文献   

15.
“特载”源于报刊和年鉴,“专记”源于旧志杂记,“大事纪略”源于志书纪事本末体。上一轮修志尚无“特载”体载出现,“专记”也不多,而“大事纪略”体载则有几本志书予以实践,并得到方志界的重视与赞同。续志出现“特载”、“专记”的体例设计,也有个别志书予以实践,从其形式与内容看,“特载”与“专记”没有“大事纪略”的体载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若干意见》提出"慎用特载、专记",而各地编纂实践中不仅没有慎用,反而滥用,出现专记数量、名称、级别、位置、篇幅、体式极为混乱的现象,致使专记內容有类不归,割裂与正文的关系。认为,与其"慎用",毋宁不用,可从四个方面化解"特载""专记":一般专记归类增设章节记述,特大专记改设专志,数量多的专记集中设置人事纪略,小专记作小附录。  相似文献   

17.
陈佩 《世界遗产》2016,(4):94-97
正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黎族祖先在积累热带柔韧纤维植物编织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发展,移植到服饰花边图案上,形成了纺、织、染、绣四大工艺特色。历经千年,活态传承下来的黎锦技艺及其纺织工具、黎锦(织品)蕴含了大量信息。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秀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8.
环顾宋辽金诸朝纺织工具的发展情况,通过比较方法推测西夏纺织水平。从文献、壁画、出土实物等方面来看,西夏纺织工具有纺轮、单锭纺车与多锭纺车斜织机、立织机、罗织机、小花本束综提花机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葫芦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普宁市广太镇政府北侧的平宝山南麓。2013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灰坑13个、唐代墓葬1座。该遗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虎头埔文化的陶片和石器,可复原陶器有罐、器座、纺轮;石器有石镞、石锛、石锤、砺石等。本次发掘还首次在虎头埔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彩绘陶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方志》2011,(3):62-62
梁滨久在《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第二轮志书应利用专记的形式记述那些杰出、典型、贡献大、有代表性的在世人物。在相关篇章节后面专记人物,在首轮修志中就有用附、附记、附录形式记述人物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专记,但不普遍。第二轮修志以专记记述人物,特别是在世人物逐渐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