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幸拜访江青的第一任秘书阎长贵。当年在江青"文革"发迹时第一个成为她秘书的阎长贵,现已是71岁的耄耋老人,他给我的印象是质朴、善良、谦虚而又博学多才。早在1966年  相似文献   

2.
正提起夏琫瑛女士,老一辈六安城里的人都很熟悉这个名字,六安人称她为"淠水女杰",南京人称她为"钟山名士"。为缅怀夏琫瑛女士,今年春节刚过,我特意邀请我的同事高红卫一起,拜访六安市水务局的退休干部夏从儒老人。夏从儒是夏琫瑛的侄女,找她了解夏琫瑛情况最为合适。当夏从儒老人知道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40年代末,我作为家中的老大出生在拉萨。记得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拉萨这个地方是神和龙的殿堂,人和鸟的故乡。我父亲出生在山南曲松"埃"地方,母亲出生在山南扎囊"那若"地方,我出生在拉萨八廓东街小巷里的德庆饶丹大院。那天,听说是我的外婆给接的生。我一出生,母亲就自己动手剪掉了脐带,把我包好放在一边。这时候,外婆抱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砂锅,口子套在了母亲的头上。听母亲说当时她感觉特别舒服,头上  相似文献   

4.
冰心老人为我刊题词李德我从小就是个“冰心迷”,现在仍是个“冰心迷”。请冰心老人为我刊题词是我多年的心愿。因她年高多病,实在不好打搅,便拖延下来。但终于还是忍不住而给冰心老人写了封信。不料很快就收到了老人家的题词。我惊喜、感动之情是不言而喻的。望着那端...  相似文献   

5.
正向往山外世界20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鄂西南巴东县大山深处,是个地道的土家汉子。经由大山的哺育,勤劳朴实、热情憨直的土家族性格特质,深深融入作为土家人后裔的我的血脉。大山的孩子劳作早。小时候放学后,我帮着家里扫地抬水、烧火推磨、养鸡喂猪,上山放牛放羊、砍柴割草、摘果拾菇,下地扯黄豆、种洋芋、掰包谷,啥活都得干。贪玩是孩子的天性。真干起农活来,日晒雨淋、草扎叶划、负重爬坡……远不像文学作品描写的"炊烟袅袅、硕果累累"那样美好,又  相似文献   

6.
春天的故事     
正"1997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一座座城……"相信你一定十分熟悉这首歌吧。对!它就是《春天的故事》!邓小平爷爷带领着人们建设了新中国,让中国走向春天,迈向新的时代!那天,我闲来无事便让妈妈把她儿时的照片拿出来给我看看。我翻开相册,一张照片映入眼帘:婆婆抱着妈妈站在一排小平房前,身后有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着鼓楼公园几个大字。我疑惑地叫来妈妈,问道:"妈妈,这里是鼓楼公  相似文献   

7.
戴健 《江淮文史》2013,(4):167-168
《江淮文史》创刊20周年,可喜可贺!从创刊号起,我就是她的作者,也是她的忠实读者。这是一份有着政协和统战特色,立足安徽地方史,又放眼全国的,读者所喜爱的杂志,我们自己的杂志。20年来,我从中获益匪浅,也想为她的发展尽点绵薄。回望她自幼苗到参天大树的历程,我以为她一直守望着——惟史选文弘扬主旋律,坚持选取"三亲"史料,把真实的可靠的信史刊发出来传播出去,这是《江  相似文献   

8.
广西恭城、灵川、灌阳三县交界处的澄江源,是一片方圆400多公里的大山区,今分属三县五乡13个行政村,这里山高林密,地旷人稀,交通闭塞,民风淳朴。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组织和桂北游击队就在这里开展了革命活动。至今澄江源的山村瑶寨,还流传着许多桂北游击队的革命斗争故事。成立武工队恭城县泉会村与灵川县黄泥江村交界的大山里,有一座打香粉兼做蚊香、神香的香粉厂,东家是黄泥江村的大地主黄新凤。香粉厂地处深山老林,离最近的人家也有两公里远。平时,除采药人和“打山佬”(狩猎者)偶尔光顾外,几乎与世隔绝,东家一年也难得来打一次经管。…  相似文献   

9.
正那天,在QQ群里,有人抱怨:"每晚都要强打精神给孩子讲故事,累死了,当父母不容易啊。"一向不按常规出牌的冷月说:"我女儿识字了,我懒得给她讲故事,我让她自己看故事书,看完了还要讲给我听。"群里马上有人指责她这个当妈的偷懒,不尽职。我却很赞赏她这个颠覆传统的方法,父母能给孩子讲故事,为啥孩子就不能给父母讲故事呢?我马上实施,原本每晚都是我给儿子讲故事,现在,我要求他给我讲故事。  相似文献   

10.
《西藏人文地理》2006,(2):82-93
张藏月:八廓街的“妈妈”在转经的人群中,一位慈祥的老太太提着念珠走在其中,旺堆拉叫了一声:“妈妈”!随即两人热情地用藏话聊起天来。我以为老人是藏族人,当我向她问好时,老人却用地道的河北话回应,我很惊讶!今年七十三岁的张藏月老人,在八廓街已经生活了四十五年,是地道的八廓街老居民,街坊邻居全都脸熟,一口藏话听不出任何破绽。八廓街的藏族人都亲切地叫她“妈妈”。  相似文献   

11.
冬日的阳光,透过宽敞的玻璃窗,斑斑驳驳地洒在老人身上。她满头银发,映衬她那白里透红的脸庞,愈显出百岁老人的独特风采。在这20世纪即将结束,新世纪的曙光即将照临人间大地的时刻,老人在她那位于古都南京东郊的家中,接受亲友和接踵而来的记者们的祝福,精神格外地好,她那风趣幽默的话语,不时引得满堂欢笑。书房一侧墙上,悬挂着一幅书法条幅,她的秘书严敬先生告诉我,这是老人的新作。这首题为《新世纪述怀》的诗全文是:  相似文献   

12.
正清早,我探出头来,看见小孩在地上玩耍,老人在树下闲聊。我想:竟然那么清闲,我要给你们点厉害瞧瞧,让你们知道我的威力!我吹了一口气,大风爷爷就刮来了。接着我让乌云大哥来帮忙,顿时,乌云密布。接着我将豆大的雨点从天空倒下来去,哈,一看,老人紧皱着眉头一边跑一边说:"奇怪,刚才明明是骄阳似火,烈日当空,怎么一会儿就变得乌云密布了呢!"小孩们却高兴地说:"哇!下雨了!快去玩水啊!"小孩们立刻冲进雨帘。大人们看见了连忙上前拉着小孩往家走,  相似文献   

13.
一生未婚的白玛曲珍老人在来敬老院之前,65岁的白玛曲珍老人一个人住在扎其乡某村的六组。她无儿无女,有一个53岁的妹妹,也住在同村。妹妹和妹夫希望她和他们一起住,但是白玛曲珍不愿意,于是一直一个人生活。藏历新年之类逢年过节的时候,妹妹会去看看她。后来,村里的干部统计了全村孤寡老人和五保户老人的情况,上报给了县民政局,县里将需要集中供养的老人们送到了敬老院。  相似文献   

14.
女儿闹独立     
过马路时,我习惯性地把手伸给女儿,说:"宝贝,把手给妈妈。"七岁的女儿却走过来把左手伸到我腰间,右手则拉起我的手放在她肩上,说:"妈妈,这样,我们像不像哥  相似文献   

15.
<正>哈尔滨市宾县三宝乡前徐屯有一位100多岁的老人,叫姜德丽,她曾给赵尚志喂过马……不忘英雄姜德丽老人原籍辽宁海城,13岁随父母逃荒来东北,17岁嫁给宾县三宝乡前徐屯的丁永奎,在前徐屯一住就是84年。84年来,她没离开过这块黑土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幅拍于1976年的照片。当时,大院里请来一位摄影师,轮到给我拍照了,母亲突然想起要给我来个造型,第一个念头就是杨子荣的扮相。只见她取来枕巾沿着我的额头捆成"绒帽",用她的  相似文献   

17.
自幼,我就埋怨上苍给了我一个疯子做母亲:清醒时总是皱着眉头,不清醒时则满大山乱跑,还一边嚷着我的名字,使得全山沟的人都认识她,也连带让我出了名。同学们都用异样的高调子远远地叫着:“你妈今天咋不来找?”然后一片哄笑。为此,我常逃学。我恨她,常冲着她那满脸的愁容大吼:“担心啥!这不好好的嘛!”之后,她会好一阵子不犯病,但也只是一阵子,她力所能及的一阵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画坛女杰、94岁的中国名归侨女画家李青萍老人走了,她走得很平静,她是2004年元月29日在睡梦中安详谢幕人生的。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李青萍就蜚声画坛。在南洋,徐悲鸿曾亲自为她选辑、作序、出版《青萍画集》;在上海,刘海粟对她寄予厚望:“今之西画引进中国,只有你与我为先驱!”在北京,齐白石老人  相似文献   

19.
曾昆洛 《神州》2012,(3):88-90
大年正月的爆竹声还在四处里响着,春雨就早早地来临了,就在那个"春寒雨如泉"的季节里,我初次见到了林玉燕女士——那是在泉州南郊她夫家唐厝村。唐厝村,被几棵擎天巨榕遮荫着,榕树飘拂的气根下,一所挂着"唐厝村老人会"牌子的屋堂里,此时正聚满了  相似文献   

20.
汪韵芝 《中华遗产》2007,(2):126-139
汗韵芝老师最初给我的印象,并非来自旁人对这位锡剧“活姑母”一生坎坷与辉煌的描述,而是前年我与她一同前往浙江某地,坐了一天的车,这位耄耋老人居然还有精神打麻将,打到夜里12点;摸牌出牌,谈笑风生,无半点倦意。后来,锡剧四世同堂《珍珠塔》演出有她出场,剧场内掌声雷动,她的戏迷做梦也没有想到,摆过80岁寿筵,汪韵芝居然又一次登台扮演《珍珠塔》中的姑母。我对古典戏曲一直并不热衷,但没有想到,那次我竟会像老戏迷一样激动,又是拍掌,又是呼喊。老人在舞台上做功细腻,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难怪有“活姑母”之称。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中国戏剧的巨大魅力。直到有一天我有幸与这位老人面对面,她的阅历、坦率和睿智,使我一次又一次惊讶。汪韵芝老师一面喝着茶,一面从容地讲着她的往事:她的童年、她的戏、她遇上的人和事……说到那些歌儿、调儿的时候还会情不自禁为我唱上几句,字字句句到现在还经常萦绕在我耳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