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臧运祜中日两国学者在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中,其最大分歧或争论的最终焦点是有无计划及预谋的问题。①这除了对于事件本身的研究之外,在近代中日关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与研究卢沟桥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乃是重要环节或关键所在。鉴...  相似文献   

2.
方继孝 《收藏家》2005,(1):53-56
王冷斋先生是“卢沟桥事变”中的新闻人物。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策划的武装挑衅事件。“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又一次到卢沟桥举行实弹演习。23时左右,日军特务机关松井诡称在演习中,失踪日军一名,坚持要进宛平县城武装搜索。王冷斋,时任河北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他据理拒绝。日军即向卢沟桥一侧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炮轰宛平城。驻守卢沟桥的29军冯治安部吉星文团扼守宛平阵地,奋起反抗。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驱逐日本侵略军。在全国人民抗战声浪的压力下,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宣布对日作战。全国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3.
卢沟桥事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有关卢沟桥事变研究的著述,相继出版多种。其中专著有:《卢沟桥事变前后》(沈继英、柳成昌著,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卢沟桥事变与华北抗战》(马仲廉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七七事变》,(胡德坤著,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卢沟桥  相似文献   

4.
董必武奉命到武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公然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猖狂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  相似文献   

5.
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傅玉能广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心是所谓的"富国强兵",并以此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本来,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日本是把"强兵作为富国之本,而不是富国为强兵之本"①。它宣称要"安抚尔等亿兆,开拓万里波...  相似文献   

6.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中立到援华的发展过程。在这四年半中,美国对中国有同情,也有冷漠;对日本有斗争,也有妥协,但其总的趋势是一步步朝着援华制日的方向发展的。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发展过程中,1938年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这一年中,美国对于日本的称霸野心、中国的战略地位及美国的远东战略的  相似文献   

7.
卢沟桥事变已经整整过去了60个年头。作为被侵略方的中国人,过去的时间再长也不会忘记那段历史;而作为侵略方的日本,至今还有人为当年的侵略者开脱罪责。荣维木同志的《卢沟桥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的阴谋》一文以大量出自日方的史料揭露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本性。的侵略者开脱罪责。  相似文献   

8.
论日本近卫文内阁的对华政策沈予卢沟桥事变爆发已经60年了,但战后日本某些历史论著歪曲了对华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例如,在日本有相当影响的堀场一雄著《支那事变战争指导史》论述中日战争的起因,持“中国对抗日本重建东亚”说,认为:觉醒了的日本感到近代欧...  相似文献   

9.
试论七七事变后日本的不扩大方针王树荫卢沟桥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而采取的有预谋、有计划的严重步骤,是日本全面侵华的起点和标志。对此事件的性质,历史早已作出定论。但是,日本某些右翼学者始终否定卢沟桥事变演变为全面侵略战争的历史必然性,把它说成是"偶然事...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以前的日本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方面现存的档案史料,论述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在实施“满蒙政策”的同时,制定并实施的“对中国本部政策”;1933—1935年间,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形成与华北事变的发动;广田内阁期间,日本以华北分治政策为中心的对华政策的全面确立,以及“佐藤外交”对于该政策的调整与失败;七七事变前夕的近卫内阁,继承了上述政策,并最终发动了“中国事变”。以华北分治为中心的日本对华政策,是日本政府与军部的共同意志的体现,也是日本局部侵华行动的指导与依据。从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来看,日本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经由华北事变,迅速走向“中国事变”,包括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在内的这个历史过程,并非偶然;它不但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而且构成了日本侵华“十五年战争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七亘大捷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妄图以武力侵占全中国,中国军队在卢沟桥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在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呼声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影响下,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拼全民之生命,以求国家生存,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并在军事上做了紧急部署。  相似文献   

1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义愤。为了挽救危亡,展开了全民抗战。卢沟桥属河北省宛平县,王冷斋先生当时任河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7月7日夜,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演习",说有一个士兵失踪,  相似文献   

13.
正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于1937年8月25  相似文献   

14.
正"青记"萌生于战火纷飞的大上海中华国耻史上永远刻写着一个沉重而沉痛的日子:1937年7月7日。这一天,日本在卢沟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11天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呼吁全国军民守土抗战。因"西安事变"而处于"蜜月期"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遭逢"卢沟桥事变"这一旷古国难,国共领袖为了国家至上的最高利  相似文献   

15.
卢沟桥事变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对事变的原因和性质仍有不同认识。日本有些学者特别是部分前侵华军官的著作多认为卢沟桥事变是偶发性事件,说事件之火“是在从没有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地点燃的”,“完全是一次突然发生  相似文献   

16.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半,日军炮击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沈阳城插遍了“太阳旗”,继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沦于敌手。1937年7月7日,驻北平丰台的日本驻屯军,荷枪实弹在卢沟桥中国驻军兵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夜11时后,向宛平县城开火,守城部队为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百一十旅二十一团三营(加强营约700人),营长金振中率部奋起还击———史称“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文史月刊》2013,(10):64-66
"北平西郊机场"位于现北京海淀区四季青乡境内,占地3000余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了该机场。机场修建期间,他们强占土地,强拆民房,雇佣朝鲜监工,疯狂压迫中国民工,犯下了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18.
事变爆发 迫使宋哲元及第二十九军就范的阴谋失败,日本人就决心不惜动用武力驱逐第二十九军,达到其独占华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战略目的。 当时,驻防华北的第二十九军的处境是极其险恶的,北有日本关东军和伪满部队的压迫,西北面有伪蒙部队的制约,东有日本人控制的冀东反共自治政府,即使在北平城内也有日本使馆区的军队。北平西南的丰台、长辛店控制在日军手中,天津更是日本华北驻屯军的司令部驻节地,自山海关至北平铁路沿线多处地点都有日本驻军,还有日本特务机关的大量特工人员在华北各大城市中公开活动,制造事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卢沟桥是当时北平  相似文献   

19.
美国记者采访战时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抗日前线的报道 抗日战争的烽火,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迅速燃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驻上海、南京、北平、天津等地的美国记者,纷纷深入前线采访战况。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记者斯诺便冒着危险,赶到了事变地点,目击了第二十九军士兵身背大刀,手执步枪坚守卢沟桥头与日军战斗及与日军争夺龙王庙、铁路桥及各重要路口的场面。是晚,中日双方当局谈判之后,在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斯诺向日军头目质问:  相似文献   

20.
罗存康 《纵横》2012,(7):13-17
2012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75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其在民族解放战争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卢沟桥战火燃起的那一天,世界人民就在关注着它,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学家,都在研究它、分析它。随着各种史料不断浮出水面,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愈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期,我刊特别邀请中国抗日纪念馆副馆长罗存康,对卢沟桥事变中鲜为人知的部分史料进行梳理,旨在重现那段铁血铮铮的历史,彰显我中华不屈不挠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