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振宇  赵素梅 《沧桑》2009,(5):77-78
五四运动孕育的五四精神,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五四精神。今天,面对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
孙欲声 《攀登》2000,3(3):56-59
章论述了“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即爱国主义精神及民主科学精神,以及在今天仍具有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维汉痛定思痛疾呼反封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封建主义,自五四以来已有80年的历史。五四的科学与民主精神,曾使中国革命排除千难万险,取得辉煌胜利。但是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1957年反右后,为什么又渐渐丢掉了科学与民主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对封建主义任务没有完成。家长制、一言堂、任人唯亲、个人  相似文献   

4.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经久历史积淀的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是舍身取义的牺牲精神、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以及破旧革新的创造精神构成的有机整体。五四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升华,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艳的底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是夯实"四个自信"的重要源泉。传承五四精神就是不断增强人们对其认同的过程,要以史实强认知认同,在重温五四经典中传承;要以事实强情感认同,在展示辉煌成就中传承;要以实践强行动认同,在解决时代之问中传承。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20世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常读常新的"五四",已伴随我们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一抹青春记忆。时值五四运动百年之际,我们以记忆史的整理与研究来纪念中华民族不老的青春记忆。五四记忆史之发掘和整理,在于追溯"五四精神"之初心,不忘"五四精神"之传承,启迪未来"五四精神"之发扬。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学术概念,"五四"在内涵上和外延上有着丰富的理解和阐释,"五四"概念之  相似文献   

6.
正五四,五四!爱国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雄鸡一唱天下白,同声击贼贼胆悸!爱国俱同心,壮哉此日!壮哉五四!…………100年前,年轻的北大激扬五四精神,引领着爱国青年前进的脚步;100年后,这首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旋律齐声唱响时,再一次见证了五四精神的传承。这首《五四纪  相似文献   

7.
五四精神内涵丰富,自强精神和忧患精神是最基本的,此外开放精神、革新精神、务实精神和理性精神等与之互相渗透、互相交融。  相似文献   

8.
许承宁 《神州》2010,(5):12-14
“五四”运动中所倡导的新文化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的转折点,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的新纪元,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9.
胡适在谈及自己生平为人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王元化先生说他最欣赏胡适这句话。一个知识分子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步,也就无愧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了。胡适是"五四"一代人物中,唯一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致,一以贯之,而没有太大改变的人。他晚年在纽约向唐德刚口述自传,谈到"白话文运动"时,所持观点和三十年前几乎一字不差。直到逝世前,他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时,仍旧是他在"五四"后不久提出的那十五个字:"拿出证据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胡适终其一生没说过太违心的话、没做过太违心的事,这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是很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10.
徐梦鸽  高翔宇 《沧桑》2012,(1):89-91
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产生了一年一度对"五四"的纪念活动。从1939年陕甘宁边区青年组织确立五月四日为"青年节",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确立该节日,"青年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共产党诠释的"青年节"精神不仅作为抗战时期动员的一种手段,还体现了民主、科学、爱国等意义;国民党除了对"青年节"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赞同外,还对节日精神持若干批判态度。作为一种政治话语",青年节"的演变过程成为了反映国共关系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经过一段时期的消沉复起之后,呈现出了研究范围扩大、若干专题研究深化、新理论被系统运用于五四运动的研究和学术批评重新受到关注的新趋势,研究成果浩若星辰。本文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五四精神、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五四运动与女性研究、五四运动的区域研究等方面对近十五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做了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他出生于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自称“五四之子”,并以“五四后期人物”自居,一生皆以继承“五四”的精神和传统、追求民主自由为己任。尤其在台湾的二十年间,提倡自由主义,成为当时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3.
“五四”精神普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90年,它的划时代意义没有过时。它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不但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救国兴邦的道路,而且以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近代文明世界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则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10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五四运动不仅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促成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五四"精神。立足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笔会对文化不能“革命”··············……李侃(2:1)泼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朱绍侯(2:2)五四精神和传统文化···············,··……苏双碧(2:3)纪念五四深入研究五四············……张宪文(2:4)谈五四精神·························1···……龚书铎(2:5)五四与今天······························……靳德行(2:6)五四运动与民族文化的充实提高···…  相似文献   

16.
喻萍 《史学月刊》2004,1(12):119-121
逝如斯夫,五四运动转眼已是八十四个年头了。如问及五四运动何以发生,恐怕许多人不加思索而对答如流,一则曰:“民主”(德先生),二则曰“科学”(赛先生)。诚然,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和口号包括民主与科学。对此,早在1919年春,这场运动的伟大旗手陈独秀就在其《罪案之答辩书》中便已开宗明义: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  相似文献   

17.
建国前后,北京和上海都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五四"运动纪念活动,这两次活动都不仅仅是群众性的纪念仪式,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一方面号召继承"五四"革命精神,表达对现实服务的方向;另一方面则书写着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确证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即将展开的新中国建设的指导意义,即为新中国确立了一个新的思想坐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以"五四"为中介而实质上是为了引导和塑造新思想的纪念活动方式,成为后来"五四"纪念的传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领导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陆茂清 《文史天地》2004,(10):12-15
建国以后直至70年代以来,出版物中介绍“五四”运动时,都没有个人的英雄,诸如人们关注冲进曹宅的领军人物是谁,又是谁点燃了赵家楼等均无可知。进入80年代后,始得拂去尘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五四发难之硬汉”匡互生爱国壮举终于重现人间。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立纪念节来纪念五四运动,是政府、社会各界传承"五四"记忆的重要途径。1939年,国共双方共同把5月4日定为"青年节",1942年国民党中央又宣布五四"非青年节",1943年三民主义青年团另选3月29日为"青年节",文艺界则于次年定5月4日为"文艺节",并得到国民党官方默认。在五四节日设定和变更过程中,国民党试图通过更换"青年节"来压制青年对五四的纪念,构建对"国民革命"政治文化的追溯和继承,打造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则强调五四的爱国精神和反抗强权的革命精神,为发动民众投身到争民主、反内战等政治斗争中寻找历史合法性。  相似文献   

20.
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瑞平 《攀登》2004,23(5):6-9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注重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实践领域,叉要注重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精神领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内核和化品格.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先进思想、远大追求、科学态度和坚强意志,是党的事业生动实践中的理性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结晶,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强大动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具体形态由党所处时代条件、肩负使命和面临任务所决定。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创建与形成有其内在的辩证发展逻辑,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需要重点创建、培育与弘扬“四种”政党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