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仲夷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位老党员、老领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主政广东期间,思想解放,政绩显赫,频出新招,为全国改革开放作出表率,颇获邓小平的赏识。离开权力舞台后,还能经常看到他在媒体上议论风生,依旧思想敏锐,见解深刻,对邓小平理论领悟运用得颇为精湛。最近,我从2006年第11期《炎黄春秋》杂志上读到关山先生撰写的《任仲夷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一文,感到是一篇触及时弊、发人深思的好文章。文章详细记录了任仲夷同志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1月逝世前,谈论有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见解、思想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1999,(8)
六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的关系。任仲夷同志早在1979年8月25日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就比较详细地谈到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仲夷同志更多次讲到这个问题。谈得最深刻、最具理论色彩的,是1994年12月27日发表在《羊城晚报》上的谈话,题目是《任仲夷说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重视和发挥“两只手”的作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老作家姚雪垠同志,在与《光明日报》高级记者陈英茨同志的这次谈话里,对郭沫若同志《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的某些重要史实与论断,提出疑议。并说,他的这些疑议,曾致信郭沫若请教,得到郭的赞同。这些情况,过去未公开发表过。现在发表出来,估计会对“甲申”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也会引起有心人的兴趣。姚雪垠与记者还就李自成的悲剧,谈到了今日我党我国反腐倡廉这个大问题,并对历史学学术领域进一步破除迷信、实事求是的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编者以为这些看法和议论,也是很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这把文章是陈英茨同志在重病卧床期间特意为本刊写的,谨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4.
李锐 《炎黄春秋》2010,(12):34-35
2010年11月8日,本刊编委李普因病去世,特发此文悼念。小我一岁的李普老友去世了110月23日我和老伴到医院去看望前,才从女儿处得知,去年他就患了癌症,却没有住院治疗,真是伤感得很。我们七十多年的交情,尤其晚年的心心相印,在2006年为他的《自选集》写的序言“老来随心所欲之”中(此文在《炎黄春秋))2006年第4期发表)有一些叙述。《自选集》尚未能出版,此序可作为沉痛悼念之文,望他在天安息。  相似文献   

5.
这是萧克同志1971年冬在江西永修云山国务院农林部“五七”干校写的一篇读书笔记。原文写于作者所存1960年人民出版社《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91─599页眉批上。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75周年,又是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发表的75周年,我们特请萧克同志将他这篇文字核校后,在本刊发表,想来定能给读者以教益。  相似文献   

6.
老作家吉学沛是河南偃师人氏,写小说也写散文。他的小说构思精巧,人物鲜明,曾蜚声于湖北乃至全国文坛。1962年,《人民日报》曾两次在正版发表了吉学沛的小说《两个队长》和《三个书记》,这在当年作家群中并不多见。这两篇小说能在《人民日报》发表,一是因为它很有艺术感染力;二是因为它还具有  相似文献   

7.
关于光绪之死,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谜,人们大都认为系慈禧毒杀所致,本刊1983年第1期发表的《光绪“驾崩”之谜》曾作过专门介绍,现本“多说并存”之旨,转载香港《大公报》新近发表的《杜钟骏谈光绪之死》一文。  相似文献   

8.
黎先文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在“五四”以后有成就的作用中,他是反映贵州面貌的唯一作家。可是在研究寨老生平或创作史的诸种材料中,对安老处女作篇目和发表时间的确定,却众说纷法。比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安先艾廖公弦研究合集})中,由宋贤邦、王华介先生撰写的《赛先艾小传》认为:“赛先艾从1926年开始发表处女作《水葬》起,至解放前夕发表《春和客栈)}止,共写了将近一百个短篇。”张以英的《现代散文120家札记》持此观点。《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黄河先生的例。说二集·导言》也认为:“赛先文先生…  相似文献   

9.
在羊年乍暖还寒的初春,老作家石果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里程。他是贵州湄潭人,本名何恩余,石果是笔名。这个名字属于文学,他的作品的光彩照亮了它,伴随他终生。他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结下了,曾发表过长诗《穆家川上》,后来又在遵义《民铎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辅助线》。这些只是发韧之作,他的成名,是在上世纪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他的小说《喜期》,一经《西南文艺》发表,即被《人民文学》转载,编者称之为“标准的短篇小说”。接着,《人民文学》又发表了堪称他代表作的《风波》以及他的得意之作《官福店》。其中《风波》影响最大,《中国文学》译为英文发表,国外译为日文、丹麦文出版,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摄制为电影《一场风波》。他在《西南文艺》发表的《石土地》,也以内容的厚重、生活气息的浓烈而引人注目。当时,全国知名的贵州作家很少,除了老作家蹇先艾,石果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我曾听北京文学界的朋友说过,其时评论界有“北骆南石”之说,即北方有骆宾基,南方有石果,指两人的作品风格相近,同受读者喜爱。以后,石果还用“石梦天”的笔名发表过一些作品,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旧作一起结集为《喜风集》出版。喜,是他心情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炎黄春秋》1999年8月号(总第89期)发表了王珺撰写的《中共特别工作开创者李克农》。编者在文前加上按语说:“李克农是中共特别工作的开创者之一,今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本刊为纪念这位深潜魔窟建奇功的一代英豪,特别发表长期在李克农领导下工作的原国家安全部副部长王珺同志写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这位英雄人物的尊敬之情。”  相似文献   

11.
冯建辉 《炎黄春秋》2004,(2):54-57,26
冯建辉教授是我刊的老作者,他为本刊写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凝聚了他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思考,也表达了对本刊的厚爱。在他去世前一个月,仍抱病为本刊写了这篇绝笔之作。他逝世后,他的女儿寄来了他的《告别书》。现将这篇绝笔及其《告别书》予以刊发,以表达本刊同仁对冯教授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达尔文全集》(13卷)主译者叶笃庄先生是本刊的老作者。这篇文章是他不久前在病床上为本刊所写。 《达尔文全集》去年出版发行后,我国著名著作家曾彦修、李锐同志曾给叶老赠诗表示祝贺。诗中说:“铁骨铃铮叶笃庄,狱中磨笔译华章、坎坷自养浩然气,遂与真经共短长。”这里记述并赞扬了叶笃庄先生1958年被诬为“美国特务”后,身陷囹圄,仍为翻译《达尔文全集》而笔耕不辍。据悉叶老病情加重,本刊特将他的文章及友人赠诗一并发表,以示慰问并资留念。  相似文献   

13.
l979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80年,任仲夷出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他和省委一起率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惊人的速度,奇迹般地把这个“圈”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深圳经济特区。32年前,我为当时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任仲夷拍摄了一幅令人触目惊心的惨遭批斗的照片,被他的家人视为“最宝贵的财富”。任仲夷历尽“文革”磨难,痛定思痛,立志改革,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中,我作为一名青年摄影记者,拍摄了近十万张疯狂岁月的历史见证照片。今天要给…  相似文献   

14.
关于哥伦布其人答朱寰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寰同志在本刊今年第二期上,发表《应该怎样评价哥伦布?》一文,对我在《历史研究》一九七七年第一期的那篇《殖民主义海盗哥伦布》提出批评意见,我在此表示欢迎。 首先我想声明,我不是一个世界史工作者,尤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四人帮”横行的后期,我这个不乐趋时而又不甘寂寞的“老九”,找到了老殖民主义这个时间早一些、地方远一些的范围,写些历史故事,目的只在于向青年讲点通俗知识,并无意于写出什么科学著作。我的文章,原有附题“老殖民主义史话”,可惜刊出时被略去了。  相似文献   

15.
1933年2月,英国著名的进步作家肖伯纳,游历苏联之后经香港来到上海。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到江岸码头迎接。肖翁身材高大,宋庆龄、蔡元培的身材中等,鲁迅却是个矮个子。三人同肖翁在码头上拍了一张照片,在报纸上登出来。不几天,画家魏猛克在《申报·自由谈》读到鲁迅写的一篇《肖伯纳颂》,遂写了篇骂肖伯纳兼骂鲁迅的文章,发表在自己办的小美术刊物《曼陀罗》上。文章讽刺鲁迅,说“连鲁迅先生也从《坟》里面爬出来去《自由谈》上颂肖。”没多久,魏猛克又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高个子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和矮个子的鲁迅站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卢荻 《百年潮》2008,(10):16-22
任仲夷(1914--2005)“文化大革命”后曾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他在广东早期最艰难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东的先行一步,对带动全国改革起到了重大影响。笔者于1998年至2004年夏天曾多次在任仲夷家中对他进行采访。任仲夷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多次谈到广东之所以有今天,首先应该归功于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的正确领导和关怀。笔者根据多次访问记录,试将任仲夷有关回忆邓小平的部分摘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杨继绳 《炎黄春秋》2013,(12):75-81
孙经先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上发表了《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的长文,又发表了《人口统计学中的虚拟人口理论及其应用》,声称“用科学分析”和“严密的数学方法”。论证出“饿死三千万是谣言”。我于2012年写了《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就大饥荒年代的人口问题与孙经先商榷》,也采用他那种“严密的数学方法”,按他所设定的条件,否定了他的结论。最近,他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连续发表文章,不仅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人”是重大谣言,还说“《墓碑》大量使用了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本着对历史真相负责的态度,我再次回应。  相似文献   

18.
也谈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就教于马仲廉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也谈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就教于马仲廉先生李继华1995年《抗日战争研究》第3期发表了拙作《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层次与阶段划分》(以下简称“拙作”)。1996年,该刊第3期又发表了马仲廉先生的《再谈抗日战争的阶段划分》一文(以下简作“马文”)。马文对拙...  相似文献   

19.
1987年苏联《各民族友谊》杂志发表了著名老作家阿纳托利·雷巴科夫的长篇新作《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以下简称《儿女们》)。小说共三部,写的是大学生萨沙·潘克拉托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背叛理想、不出卖朋友、不向任何人妥协。当他被卷进一场不可避免的政治斗争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这部小说更为触目的是也写了斯大林。正如作者所说:“我写的是有关萨沙和斯大林的小说。我从这两个人物的对立中看到了时代的主要冲突。”  相似文献   

20.
胡适婚姻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胡适,他的婚姻——是一个独特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矛盾体。展示这一矛盾体,得见的不仅是一代文化名人、启蒙思想家的人的本体,更重要的是他置身的历史时代和文化基质。一胡适4岁丧父,13岁时由母亲作主,与江冬秀定婚,旋即到上海求学。几年后,他在上海中国公学办的《竞业旬报》第25期上发表《婚姻篇》一文,主张儿女的婚姻大事应由父母作主。也就在这时,他第三次读《茶花女》,并在书中批注:“此书于少年外遇再三言之,此足见法国风俗之颓弛也”。“家庭教育不宜如是”。并且认为主人公亚猛(按:现译为阿猛)的自由恋爱是“以情故,乃弃掷一生事业于不顾,此罪亚猛不能辞”。同时自述:“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