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吴禄贞殉难之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不少省份先后独立。近畿直隶于10月底11月初,也接连出现了滦州兵谏和燕晋联军,清廷频频告急,坐镇孝感督师的袁世凯也大有芒刺在背之感。但是,11月7日凌晨,燕晋联军大都督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被人杀害,随之直隶形势就开始急转直下。吴禄贞被杀一案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惊,这不仅在于新任山西巡抚吴禄贞身首分异,更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父亲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父亲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他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十四岁时得到伯父的好友吴禄贞的赏识  相似文献   

3.
《纵横》2011,(10):29-32
吴禄贞(1880-1911),湖北云梦人,字绥卿。祖道享,优贡,黄坡公安学官。父利彬,县学生。累世以儒学传家。禄贞年十七人湖北武备学校,以官费至日本士官学校习陆军。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唐才常起兵于汉口,禄贞自日本潜归,拟据大通以为声援。事泄,唐被杀,禄贞遁回日本。  相似文献   

4.
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功与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播火者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又名李人杰,1890年4月出生于湖北潜江县一个穷教书先生之家。当他12岁时,就在二哥李书城的挚友吴禄贞资助下留学日本,此时马克思主义正在日本传播,他受到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的影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1918年秋,中国留日学生为抗议段琪瑞政府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纷纷回国,李汉俊也带着大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回到上海,正巧董必武、詹大悲、张国思等同乡也在上海,李汉俊向他们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19年,他在一篇文章里鼓动大家…  相似文献   

5.
吴禄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911年11月6日,吴禄贞正在石家庄准备组织燕晋联军,决定北上攻打清廷老巢北京.但在7日凌晨,吴禄贞和参谋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被刺杀于石家庄火车站.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奖恤吴禄贞等令》,追赠吴禄贞为大将军,张世膺为右将军,周维桢为大都尉.1913年1...  相似文献   

6.
李西屏(1887~1960年),原名翊东。湖北黄冈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黄州府中学堂,与同学詹大悲等参加证人学会,鼓吹反清救国。宣统元年(1909年)因鼓动学潮,被校方除名,遂往武昌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后考进湖北陆军测绘学堂,经方兴介绍加入共进会。1911年初,与喻育之等人在校内发起“剪辫子运动”。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工程营呜枪发难。李随即与方兴、甘绩熙率同学直奔楚望台军械库领取枪支,接替原守兵守卫军械库。  相似文献   

7.
花园山火种     
1911年,武昌首义一举成功,这是湖北革命党人组建一系列革命团体,多年来不竞声华、苦心经营的结果。湖北革命团体滥筋于花园山聚会,继之以科学补习所、田知会等团体,最后由文学社、共进会总其大成。如今,这些团体的名称只见于史册,而它们的遗址还点缀于三镇之中,提醒人们在20世纪初此地曾上演过的一幕幕历史壮剧。花园山位于武昌胭脂路北端,湖北最早的革命团体就产生于此。花园山秘密机关设在山上孙茂森花园李廉方的寓所中,原建筑今已不存,大致方位在今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花园山秘密机关领导人是吴禄贞。吴禄贞,湖北云梦人…  相似文献   

8.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用枪火炮弹轰开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满清王朝大门,随着列强的步步蚕食,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腐朽的清王朝国力日渐衰败。为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政权,清王朝开始变法改革以图自强。确立留学制度,培养新式人才即是其实现自救目的的重要主张之一。清末的湖北是全国派遣留学生较多的省份,日本是当时湖北主要的留学地,这与当时湖北官方的留学政策和当政者的大力推崇是分不开的。 留学日本之奖励与约束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给古城武昌增添了灿烂的光彩.她留下了一批胜迹,现分类简介如下.一、首义旧(遗)址花园山聚会旧址 原址在武昌花园山天主堂附近孙森茂花园内,系学生李廉方(步清)所租的寓所.1903年,湖北尚未建立革命团体,留日归来的吴禄贞,经常与省城武昌的部分学生李廉方、耿伯钊、万声扬等在此聚会,商谈革命.他们翻印革命书刊,  相似文献   

10.
<正>钱子宁(1906—1980),浙江绍兴人,1906年出生于济南。1925年,初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机师学校,于1928年毕业。同年,在同乡王继光的建议下,钱子宁考取德国汉堡寇顿工业大学,钻研造纸技术。留学德国,创建团体1928年,钱子宁负笈德国汉堡,开启四年留学生涯。该校学制四年,三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至少一年半实习。与钱子宁一同来德国学习的郭开始、朱尊民、陈晓岚等人在目睹了德国造纸先进技术后,反观中国造纸技术的落后,心中充满了极大的落差,不禁唏嘘感叹。于是,他们邀集同在西欧留学的同学,决定组织发起成立“中国造纸研究会”。有人说:“同人研究造纸,对于国纸事业之衰落,自应急起拯救,此本会成立之原因也。”1931年5月10日,“中国造纸研究会”在德国柏林正式成立,主张摒弃传统旧法制纸,提倡制纸化学化,从而达到振兴中国造纸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梁耀汉(1883~1912年),字瀛洲,湖北汉川马口镇人,与梁钟汉、梁辉汉互为昆仲,人称辛亥"梁氏三汉"。16岁考中武秀才,21岁留学日本,与蓝天蔚  相似文献   

12.
受张作霖之命组建海军 张作霖是辽宁海城人,出身于草莽;沈鸿烈是湖北天门人,出身于书香世家,18岁中秀才,后留学日本就读海军学校第二期。两人遥隔数千里的距离,如何联系在一起了呢?  相似文献   

13.
题叙二则     
平少璜《感遇集》叙六年四月三日余初识少璜于辛丑贵州乡试闱中,风姿潇洒,言论谦退,颇亲异之,然匆匆未相往还也。丙午春,留学江户,渐与款洽。闻少璜从事革命,窃喜其进取之勇,惟未深窥其奥。嗣因同学某补官费生事,为乡人所龁,少璜出而捍卫之。余见其义愤刚直之气,百折不回,甚钦其为真性情人。迩后行李同寓,昕夕论议,少璜理想新颖,词气横逸,时时令人神往。余性好词章小学,而少璜喜谈法理。久之,少璜迁其所好,与余同谭艺,益相得。余常以日本  相似文献   

14.
杨揆一(1895~1946年),字默庵,湖北鹤峰人。早年留学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归国后,曾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任南京陆军讲武堂堂长。北伐后,依附何成浚,曾任驻鄂绥靖主任公署参谋长、湖北省政府秘书长等职。1938年武汉失陷后,潜往香港,1939年初,追随汪精卫投敌。当时汪伪最缺为军事人员,杨揆一与叶蓬遂成为汪在建军上之左右手。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前夕 ,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 ,湖北反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组织都不同程度地遵循孙中山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 ,历尽艰险 ,不惧流血牺牲 ,前赴后继 ,开展宣传和组织革命活动 ,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准备工作。其中吴禄贞所组织发起的“武昌花园山聚会” ,是鄂省最早的革命团体 ,它的出现为鄂省建立革命组织开了先河。虽然历经时间不长 ,但是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影响深远 ,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成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1 90 2年 5月 ,是年 2 2岁的吴禄贞 ,作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第一期中国留学生 ,怀着满腔的…  相似文献   

16.
皮后锋 《史学月刊》2008,(11):41-50
严复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期间,日本东乡平八郎在英国商船学校学习海军技术,其政要井上馨在英国进修财政经济,还有一些中日留学生同在法国学习造船技术。基于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6年最早提出当时日本执政大臣多与福州船政学堂首批留学生"同堂肄业",陈宝琛1921年继之明言严复有"日本同学"。直到1932年,林耀华、钱基博将"日本同学"细化为伊藤博文,严、伊"同学"传闻遂告定型。严复本人并无借伊藤抬高自己的动机,更不可能从生前并不存在的传闻中受益,据伪造"严复书札"断言严复是"同学"说的始作俑者,显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7.
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湖北武昌总督府,前往见湖广总督张之洞,进入大门后,孙中山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名片。  相似文献   

18.
<正>自1913年至1925年初,我曾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12年。1908年,我16岁,在湖北蕲州高等小学堂读书,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我联合同学发动蕲州起义。翌年,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我离开家乡东下,经哥哥田桐介绍,晋谒先生,这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我自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13年2月,孙先生搭乘"山城丸号"轮船,自上海启程赴日本考察,随行的有戴季陶、马君武、何天炯等人。东京  相似文献   

19.
孙燕京  周福振 《清史研究》2005,2(3):103-108
爱新觉罗·善耆(1866-1922年),字艾堂,满洲镶白旗人,第十代肃亲王。善耆积极参与新政,同时又主动联络革命党人,“曲意交欢革命党”①,成为20世纪初十年政治舞台上一个较为开明的上层亲贵。一、任用、宽容与策略清末地方督抚和朝中大员不管政治倾向如何多不敢任用新知识分子。在他们的眼中,这些人“昌言排满”,多与政府作对,是极其危险的破坏分子,所以在任用新人时往往慎之又慎,生怕遇到自己的“掘墓人”。1902年,留日士官生吴禄贞毕业时,日本人福岛寄书询问张之洞,“禄贞练习成材,弃之可惜,公如不用,吾将留归日本籍;如用之,不得借故杀害”。…  相似文献   

20.
《文史月刊》2011,(8):51-52
历史经常会因一些偶然事件拐弯,明末如果没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人关,当时尚未有中原之志的满人,显然不会那么快取明而代之。而到清祚将尽之际,如果吴禄贞不死,辛亥革命北方的形势,也将会大不一样。即使北京不会落入北方革命党人之手,袁世凯的作用也不会如此之举足轻重。革命后的天下,很可能会是革命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