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疑之有     
陶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赵鸿逵先生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作者质疑”是一篇为曲靖孙先生冒认长联著作权的奇文,而且此文一经发表,便似乎已经定鼎,《新编曲靖风物志》根据“质疑”,再加一段“长联的思想脉络问题”便逮作断论:“由上可知,大观楼长联当为曲靖孙髯翁之作。”这样的奇文,难道还不值得“共欣赏”吗?但赵先生颇为虚心,他只是说“如果以上质疑有一定道理的话,这种历史造成的误会,应该是予与澄清的时候了。”“澄清”  相似文献   

2.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收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禀父母书》一通,说他上年秋天典试四川I回京后,托人带银干两回家。这是曾氏进京为官后第一次给家中付回较大一笔银子。唐氏评点题为《清代官员的薪俸》,其中说:“清代官员的正薪很低。一个七品县令年薪不过四十五两银子,禄米四十五斛;一品大学士年薪也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禄米一百八十斛。按这个薪水过日  相似文献   

3.
佚名 《文史天地》2009,(6):71-71
邱吉尔下野后,有一次打的去演讲。当他在下议院前走出那部出租车时,便对那出租车夫说:“我在这里大约耽搁一个小钟头,你等我一下吧。”“那不可能呀!”那车夫回答说,“我一定要赶回家去,好在收音机上听邱吉尔的演说。”那位下台的首相一听这话大为惊喜,便重重地赏了他一笔可观的小费,“我想了一下,”那车夫见钱眼开,便改口说道,“还是在这里等着送你回去吧,管他妈的邱吉尔!”  相似文献   

4.
李伟近照杜朝由摄这是1948年深秋的一天,地点是无锡的风景胜地台园,当时国民党政权的命运已如游丝,真像“燕居危巢,鱼游沸鼎”,淮海战役的败象已现,不知怎样蒋介石夫妇竟有心情来游览太湖,大概是借游览消除心中的郁闷。我在隔晚接到同业(记者)的电话,他故作神秘地说:“有一位重要人物,夫妇两人到了无锡,宿于田园。你想去采访吗?”我忙问:“这人是谁?”他沉默片刻,说:“蒋介石与宋美龄。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呀!”当下两人言定,翌日清晨在田园门口相会。为着弄清楚蒋介石夫妇此次无锡之行的目的,当晚我又接通了无锡参议会议…  相似文献   

5.
不能乱谦虚     
清朝重臣李鸿章到美国访问,在一家相当豪华的酒店招待美国官员。李鸿章客气地说:“略备粗馔,没什么可口好吃的东西,请诸位包涵……”没想到这几句客套话引起酒店老板的极大不满,认为损害了酒店的声誉。酒店老板向李鸿章提出严正抗议,并要求他当众道歉。  相似文献   

6.
教子趣联     
教子趣联王应华古人教育子女,多半是教耕教读。清康熙年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沈涵,撰一联云:“愧无文字当安命,喜有儿孙要读书。”为下一代好学而兴奋不已,喜表于联。清代学者王士真家中悬挂着祖传的一副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儿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  相似文献   

7.
李娜 《神州民俗》2010,(6):102-105
演讲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受到关注。严格讲,演讲并不是一种纯艺术。它的本质是“当众讲话”。但它又带有“演”的成份,这就让它和“表演艺术”沾上边。所以,“演讲”完整的定义应该是:“当众艺术地讲话”。  相似文献   

8.
军阀面面观     
刘善伟 《文史月刊》2009,(12):33-36
一、段祺瑞佛前发誓 被袁世凯封为“建威上将军”的皖系军阀头领段祺瑞,自直皖战争失败后,和他手下的失意将领靳云鹏、吴光新等人终日在家讲经念佛。这些人恭维他是“菩萨转世”,段祺瑞也居然以“菩萨”自居。他当众发下宏誓大愿,从此不问世事,皈依三宝。还说:“这班军阀穷兵黩武,祸国殃民,都是阿修罗(魔)王转世,来造大劫的。  相似文献   

9.
官员的选举与铨任制度,决定官僚队伍的质量、权力的分配、人才的配备使用、官员的选用数量以及会否产生“冗官”现象等多方面的问题,与王朝的统治、吏治乃至治乱兴衰有直接关系。清代官员的选任制度基本沿袭时代,在某些方面有所损益或发展。另外,清王朝是以满族为主体满汉联合统治的政权,在官员的选任上也体现了这一特色。本文拟对清代官员的选任制度作综合性考察,总结某些特色,并阐述其对清代政治的影响。一、官员的选择途径清代选拨官员主要通过科举和学校,由学校入仕者可不经过科举,国家专设有培养士子直接进入官僚队伍的学校。…  相似文献   

10.
项羽不过江东,前人早有定论:羞见江东父老,遂使项羽蒙受了两千多年“死要面子”的贬誉。真相果然如此吗?既然项羽选定从垓下向南突围,到江边时意图更为明朗:“乃欲东渡乌江”,就是要从乌江渡横渡长江去见江东父老。怎能说他怀有愧见江东父老之心?即便有,这种羞惭感也绝不足以动摇他渡江之志。何以乌江亭长一现身。他便思维突变?本文试图立足《史记·项羽本纪》,给出这一千古之谜的全新答案。  相似文献   

11.
肖桂芹 《东南文化》2003,(10):28-35
紫砂器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传说,宜必紫砂泥最早是由一个异僧先发现的.随后他便沿利边走边喊:“卖宝贵去”,见村里的人不理睬,又嘁:“不买贵.那买富怎样?”村人见奇.就跟着他走,而走到一个山洞.果然发现有五色斑斓的泥土,很适宜制陶.从而发现了紫砂泥。可惜的是,这个传说没有年代.我们不知道它是发现于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2.
龚浩 《丝绸之路》2015,(4):10-12
自顺治定鼎中原以来,清代地方财政亏空现象便如影随形,清代官员、学者对产生亏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归咎于官侵、吏蚀与民欠三方面。近代以来,学者研究清代财政亏空问题也是围绕着上述原因展开。实际上,地方赋税繁重使得地方官员难以顺利收缴、物价和银价的变动以及清朝赋税蠲免政策都是导致地方财政亏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2007年春季举办的上海东方国际四十四届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了一件清代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绘画作品。这是一幅扇画,内有纳兰隶书题识:“甲寅新秋仿云林溪亭秋色小景”,钤“成德”印。此扇面曾为已故文学家、翻译家施蜇存先生收藏。“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成德仅二十岁,此画当为他的早年习作。“云林”即元代著名画家倪瓒之号,倪瓒为无锡人,擅画水墨山水,他继承发展了五代宋初的董源、巨然开创的山水画格法,以冷逸荒寒的画面和萧疏清远的意境,在古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并影响着后世。明末清初,江南士人以有无收藏云林画为清浊、以能否摩仿云林画为雅俗。受汉人风习影响,纳兰成德对云林画极为欣赏,他曾收藏过倪瓒的《溪亭山色图》和《溪山亭子图》(参见拙作《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尤其是《溪山亭子图》,原为都尉耿昭忠(信公)收藏,纳兰成德曾多次向他借观,并在与张见阳书札中谈及此画,邀其鉴赏,最后竟购入“通志堂”。纳兰成德喜好云林画,不仅是因为深染汉人风习,还由于他的江南情结。成德结交的朋友多为江南名士,其中又以无锡人为最,所谓“平生师友尽在此邦”。他生平仅去过一次无锡,而且是他在去世的前一年随康熙南巡到过无锡。此前,他对无锡的了解,仅仅...  相似文献   

14.
赏月佳联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中秋赏月,留下了不少佳联,而今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万山山秀秀非常。”此联不但描写每月特别是八月的月色,勾画每个山和千万个山的景致,而且“月”字和“山”字重叠出现五次,“明”字和“秀”字也重现三次,用此叠字描写景观,工整自然,别具景观,工整自然,别具特色。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天上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冥思苦想,拟不出相…  相似文献   

15.
快乐苏东坡     
《文史月刊》2010,(9):56-56
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侧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相似文献   

16.
冀美俊 《文物世界》2007,(6):131-132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 傅山同时代人评价他:“学究天人,道兼仙释”,“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傅山自清代以来,以学问与人品,备受学界称颂。而其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堪称清初第一人,他不入流俗、勇于开拓。世人认为傅山为:“晋唐以下第一家”;“书法图书,皆超绝古今,世人咸知宝贵”;“萧然物外,自得天机”;“豪迈不羁,脱略蹊径”……  相似文献   

17.
李晓 《南京史志》2009,(8):11-12
儿子上初一了,所在学校离家也就十多分钟路程。早晨,闹钟把儿子从梦中吵醒,常常是匆匆吃完早餐,他便歪过头来只说两个字:“爸,钱。”儿子让我给他一元钱乘车去学校。我看看时间,步行到学校去还来得及,对他说:“儿子,你步行吧,或者,爸爸陪你跑步,又锻炼了身体。”儿子不屑地撇撇嘴,嘟嚷了一句:“爸,不就一元钱么,真是个吝啬鬼。”说完,“呼”地一声掩上门走了。这样摔门而去的动作,把我的心也给震痛了。  相似文献   

18.
成都轶事     
一、武侯祠名联 金秋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我陪远方来的久违挚友游成都武侯祠,她们欣然读起悬挂在武侯诸葛亮殿内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落款为“光绪28年冬11月上旬之吉,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潘敬撰。”友人随着便问我对联的背景历史来。遗憾!平时我不太留意,虽曾读过相关报道和史料,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老公”一词的起源有一个故事。说唐朝时,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在考中功名后,便喜新厌旧有了再纳新欢的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恰巧,对联被他妻子看到。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相似文献   

20.
从清朝档案中看和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坤为清代大贪官,和坤被诛为清代大案。清代以“贪鄙成性、怙势营私、僭妄专擅”而被赐令自尽的职位最高的官员便是和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