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浩瀚史海多有仁人志士忠君报国的记载,而晋国介子推以股肉敬于流亡之君重耳的故事尤为典型,介公的报国忠君之心让国人垂泪至今。那么介子推死后究竟葬于何处,现在之说是否确凿可信,如若违背真实是不是更有必要还其于原本呢?事实表明,介子推真冢并非在介休绵山的,而是在红色老区  相似文献   

2.
正介之推又叫介子推,是春秋时代晋国人。在晋公子重耳流亡饥渴难耐之时,曾"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晋文公归国即位后,介子推不居功邀赏,背负老母隐逸绵山,结庐深谷,草木为食。文公亲往绵山访求子推,却找不到他的踪迹,就派军士在山前山后举火焚林,想逼子推出来。火烈风猛,延烧数里,三日方息。  相似文献   

3.
介休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明达,故素有“三贤故里”之称。介休位于晋中盆地的南端,经其西侧的鼠雀谷可到临汾盆地,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的必经之路,清嘉庆版《介休县志》记载:“(介休)  相似文献   

4.
前些天 ,从报纸上读到一篇谈春秋时代晋国大夫介子推的短文 ,由此想起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又名介推、介之推 ,在我的记忆里 ,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古人之一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字。那是在五十多年以前 ,我大约只有五、六岁吧 ,当时在我家乡的村头上有一座小庙 ,供的是哪方神圣已记不清了 ,但庙里墙上的壁画却至今历历在目。其中有一幅“火焚绵山” ,画的是一个汉子 ,赤着臂 ,背着一位白发的老婆婆 ,在烈火熊熊的山林中奔跑。长辈们告诉我这人叫介子推 ,背着的是他妈妈 ,并讲了他“割股食君”、“功成归隐”以及庙里所画的“火焚绵山…  相似文献   

5.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贤臣,因其"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义举而被世人称颂,其传说更是家喻户晓。民众对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可从典籍文献、口承故事与地域空间三个维度进行追溯,其记忆建构过程是在传说文本"历史发端""以史运事"与"因史生事"历史演绎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物化的记忆形态来进一步加深对传说的记忆。因传说记忆主客体存在的差异性,当代介子推传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承模式:个体传承和集体传承并存的沁源在地化传承模式与以景观叙事为主的介休景观化传承模式。传说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由多种元素相互制衡、促动而形成的,它的研究对传说的当代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退避三舍"出自《左传》,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出亡至楚国,楚成王以礼待之,并问:"公子若反(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这段话的大意是:晋国公子重耳逃难到楚国,楚成王收留了他,并问他将来返回晋国为君的话,将作何报答?重耳说,如果真如所愿,那我的回报就是:万一晋楚交战,我方将后退"三舍",也就是九十里,也算是仁至义尽了!所  相似文献   

7.
前些天,从报纸上读到一篇谈春秋时代晋国大夫介子推的短文,由此想起介子推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割股奉亲缘起的社会背景考察--以唐代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割股奉亲现象的出现和蔓延与六朝隋唐特有的社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割股奉亲很可能起源于人肉治疗结核性疾病的民间偏方。而这种骇人听闻的行为能够发展成社会风俗并成为衡量孝心的重要尺度却依赖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惟一能够阻碍其蔓延的儒家教条“父母之体不合毁伤”,早在沉重的赋役压迫和游牧民族文化、佛教理论的冲击下变成一纸具文,加上儒家理论存在自我矛盾之处,使得割股奉亲行为中“孝”的一面被放大、对儒家教条的破坏被忽视。割股奉亲藉此蔓延,并且流毒千载。  相似文献   

9.
王春红 《沧桑》2012,(1):19-21
狐氏宗族从晋献公时进入晋国,狐突被献公任命为太子申生的御戎,其子狐毛、狐偃跟随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并帮助重耳成为晋君,回国后被晋文公重耳重用,为晋国的霸业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狐偃死后,其子孙并无大的建树,狐氏势力逐渐衰落。公元前621年,贾季奔狄后,狐氏宗族彻底淡出晋国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0.
正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了汉代,有的地方甚至要一个月都吃冷食。《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官府寒食禁火时,查得极为严格,常常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如果羽毛变焦,就犯了死罪。当然,不光是老百姓禁火,皇帝赐宴,也是冷菜冷食。唐·张籍在《寒食日内宴》  相似文献   

11.
《左传》记载:“赵盾弑其君。”赵盾是普国的正卿,被弑之君是晋灵公,记下这件事的是晋国史官董狐。为此,董狐赢来了“良史”、“直书”的美名,千百年来盛赞不衰。我们以为:董狐不一定是良史,因为他记载的不是事实。《左传》本意未必是表彰董狐。为了弄清“赵盾弑其君”是否确实,首先应了解一下晋灵公和赵盾其人及“赵盾弑其君,一事的来龙  相似文献   

12.
正早就听说过介子推"割股奉君"被火焚烧的故事,殊不知,这一千古传奇的佳话,就发生在山西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的绵山境内。为了解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轶闻轶事,探访晋文化的源头,这也成了我们去绵山猎奇的缘由。  相似文献   

13.
<正>早就听说过介子推"割股奉君"被火焚烧的故事,殊不知,这一千古传奇的佳话,就发生在山西介休城东南20公里处的绵山境内。为了解2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轶闻轶事,探访晋文化的源头,这也成了我们去绵山猎奇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正晋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庶子,按"立嫡不立长"的礼制,他原本与晋国的大位归属,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可是晋献公身后"骊姬之乱"的爆发,尤其是太子申生的死亡,却给重耳登上晋国的权力之巅提供了天赐良机。尽管这一步异常漫长、异常艰辛,可是,他毕竟还是咬着牙走完了,在外飘泊流浪整整19年之后,他终于在秦国的武力支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到了晋国都城绛城,利剑出鞘,一举翦灭晋怀公及其追随者,踏着血迹,登上了国君  相似文献   

15.
易天 《文史春秋》2009,(11):63-63
古时,男尊女卑的秩序压制着女人。除了“三从四德”,还有“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说到底,就是皇帝管男人,男人管女人,老子管儿子。  相似文献   

16.
《文史博览》2008,(2):34
"足下"一词是表示对同辈、朋友的尊称,意思相当于"您"。"足下"这个词出于一个典故,见刘敬叔《异苑》卷十: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由秦送回。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  相似文献   

17.
正山西中部有座山,叫绵山,也叫介山,因春秋时介子推之焚、晋文公重耳封田而久负盛名。绵山北麓、龙凤河西边的丘陵之上,有个具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叫张壁。张壁村南、堡门对面,有座关帝庙,自明末始建至今,虽经历390多年风雨,巍然焕然,是人们心念中浇灭块垒、汲取精神力量的泉源。张壁关帝庙之创建时当明末之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相似文献   

18.
吴若峰 《旅游》2007,(12):42-49
隋朝末年,郑兴“割股奉母”的动人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唐太宗亲赐“孝义”一名,自此地名延用至今,淳朴的民风营造出人际关系的和谐,随着千年历史的延绵不绝,被誉为“文化三绝”的皮影、木偶、碗碗腔沉淀下来,成为孝义文化最具特色的亮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正>叔虞方鼎是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M114晋侯墓的著名青铜器,李伯谦最早指出铭文中的“叔夨”就是周成王之弟、晋始封之君唐叔虞,由于牵涉晋国早期历史,遂引起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研究,学者对铭文断读、“夨”与“虞”文字学上的关联等已取得相当共识。对于方鼎主人身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亮 《湖南文史》2012,(8):51-51
如今的公务员被人们视为“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因此每逢公务员考试,许多人都摩拳擦掌,趋之若鹜。而早在秦汉时代,凡任公职、吃财政者,除了替朝廷出勤打工外,没有脱离职务的身份和权益。当时的讲法叫“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近似现在的帮老板打工的意思。一旦因奔丧生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