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多杰 《攀登》2012,(2):111-115
文章根据当前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探讨了青海如何基于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在此基础上孕育、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纵横》2010,(3)
未来10年将是中国产业升级的10年,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重中之重。在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平板显示产业横跨家电、PC、通信、网游等多个行业,成为3C融合大势下最突出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3.
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两个根本性保障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旅游科学》2010,24(5):1-7
本文从战略性产业的概念解读入手,分析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实施机制。本文认为,这一实施机制一方面在于旅游业本身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在于保障性系统的有效运作。要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法制建设系统工程和旅游教育与科研系统工程是两项必不可少的根本性保障系统。前者由立法和执法两个子系统构成,后者由旅游教育和科学研究两个子系统构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含义和要求,以及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性产业正在收到业界的重视,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调整心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道路,以具体专业方向为基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沈超 《旅游纵览》2013,(9):149-150
圣水湖作为一个南水北调工程水源保护区的新兴湿地,如何将之打造成为一个集保护与旅游度假区功能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是圣水湖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本文简述区内旅游发展状况和区域间景区的比较情况,提出生态突破、产业突破、文化突破三大旅游开发战略,并对度假区的产品策划提供参考意见,对旅游区的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湖北圣水湖位于竹山县上庸镇,是修建潘口水电站后形成的库塘类型湿地,属堵河水系,水域面积1785公顷。竹山县,古称上庸。据历史典籍记载:竹山曾是尧之子丹朱的封地;也  相似文献   

6.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信息产业技术时代的新兴科技产物,它具备精度高、测量准确、速度快、效率高等实用性特点,并被广泛应用在诸多产业化研究领域,如国防军事、工程测绘、大地测量、隧道工程中。文章首先分析GPS系统在隧道测量中的优点,进而结合经验阐述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GPS测量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姚忠阳 《旅游》2012,(8):94-95
旅游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环保、产业链长,对于拉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等具有战略意义。新疆和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和条件。新一轮对口援疆启动以来,北京市一直把旅游业作为产业援疆的优先选择和重要突破口,积极培育,重点扶植,大力发展。2012年,北京市将在巩固已有旅游援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旅游对口支援的形式和内涵,拟通过制定和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逐步形成特色体验式旅游线路及产品,打造和田旅游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商投资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贡献者与受益者。其40年来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1979、1989、2008年等关键点,海外华商的投资与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克服困难持续发展。华商以其特有的方式,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思想解放与制度创新,推进了技术与管理的进步及人力资本的培育,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海外华商与中国经济共成长,近十年来,其平均投资规模已日益超过欧美日本在华企业,在经营层次与质量等方面走向转型升级,从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及金融业等服务业拓展,其本土化趋势使之全面融入中国经济的脉动之中。  相似文献   

9.
李宝庆  陈琳 《人文地理》2014,29(1):94-98
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演化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模型对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情况和分空间情况进行研究,得出该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该产业仍然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各发展要素对该产业的贡献度不均衡、该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等结论。最后,对长三角区域如何有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装备产业是工业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具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升级带动性强的特点。当前,我国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白云区是贵阳市的工业大区,曾经依靠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成为全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之一,但同时也因  相似文献   

11.
马建武 《攀登》2008,27(3):72-74
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新的战略部署。十七大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为此,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快青海民族文化建设的步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朱永松  刘西江  周觉程 《攀登》2007,26(4):93-96
青海省铝工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电解铝产能已列全国第三位,成为我国铝工业大省。但青海省铝工业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电解铝比重过大等问题。今后,要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推动铝工业由单纯生产电解铝等初级产品向生产合金新材料转型,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波 《攀登》2006,25(6):109-112
文章围绕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分别构建了青海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和操作指标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并据此对青海省工业循环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胡蓉  吴春庆 《攀登》2011,30(6):89-91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抵御农业风险均离不开农业保险。在农产品分散生产的情况下,作为青海省支柱产业之一的农牧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户、中小型农牧企业与合作社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和扩大青海农业保险,以减少农户的风险损失,提高农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青海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应着力解决的五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永祥  杨生玉  王述友 《攀登》2006,25(5):75-78
青海已步入工业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要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工业生产力规划布局、园区建设和发展、结构调整、企业融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上海产业布局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着眼于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按照"三、二、一"产业发展新思路,上海的产业布局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逐步形成了中心城以三产为主、郊区以二产为主的大都市产业布局架构。在各类工业区建设的基础上,上海又突出发展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由此,上海产业布局呈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第二产业立足于城市功能重塑、提高工业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政策聚焦",确立了空间发展的内环整合战略和"东西南北"发展战略,依托都市工业园区和城郊工业区,大大提高了产业聚集度。  相似文献   

17.
关于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青海省发展中藏药产业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动植物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就青海省发展中藏药产业提出了一些比较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青海中藏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雪梅 《攀登》2009,28(5):100-102
文章从青海中藏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青海中藏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能性,进而指出中藏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与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青海中藏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构想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Industrial regions in eastern Europe developed under central planning are now confronting the pressures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to market‐focused systems. Using the case of the Bourgas region, on Bulgaria's Black Sea coast, the article examines how state industries are faring in these new conditions, analyzing developments in production, employment, ownership, management, market‐orien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Massive financial and human resources were poured into the reg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uring more than four decades of state socialism, building a modem industrial infrastructure, but one heavi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articular features and constraints of central planning which emphasized quantity over quality and large‐scale, integrated plants. As central control collapses, the region's state‐owned firms are in crisis. Production is down, unemployment has risen, and except for a handful of plants restituted to former owners, privatization is moving slowly. The region's industries have been battered by highly unfavorable outside forces, yet have been mostly unable to marshal the necessary management, financial, or technical resources to implement coherently any indigenous strategic initiatives to address the change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new supply and deman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