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洪彬  吴玲玲 《攀登》2010,29(3):61-66
本文运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对当代中国民主党派的参政资源体系进行了综合考量,认为加强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建设,必须优化参政议政资源体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参政人才,完善参政议政的各项法律制度,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政党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都要加强自身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党派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文章探讨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现代化的根源,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包括外部环境挑战和内部结构挑战两方面,这种挑战正是促进民主党派行政管理改革和参政议政现代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本报告主要依据2011年9—12月在湖南盟员中所做问卷调查和所开座谈会获得的数据和事实写成,描述和分析盟员参政素质的三个方面即参政知识、参政能力、参政品格的现状,揭示其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调查表明,总体上,多数民主党派参政人员的参政知识是符合要求的,但对某些参政知识亚类的了解尚需不同程度地深化;他们的整个参政能力是基本胜任的,但是少数参政能力要素需大力提升;他们的参政品格达到了一定境界,但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民主党派成员参政素质的提升虽然主要依靠自身的修养和组织的培训,但也需要包括参政环境的改善在内的一些外在条件配合。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参政素质意指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参与各级各类政治组织的事务时所需要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称。它包括参政知识、参政能力和参政品格三个层次,其中,参政知识是其基础,参政能力是其主体,而参政品格是其拱顶。参政知识涉及的主要方面有:有关基本世情、国情和区情的知识,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的知识,有关本党派及其他民主党派近期参政情况的知识,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理论,此外还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有关本党派历史特别是参政历史的知识。参政能力包含的基本要素有适宜的政治把握能力、创新的社会调研能力、审慎的权衡决断能力、出色的政见表达能力,此外还有坚定的执行落实能力、正派的团结协作能力等。参政品格应当融合的重要成分有真诚的民生情怀、坚定的求真意志、强烈的公正意识、严格的自律精神,此外还有勤政为民的事业心、不辞不贷的责任感等。在不同政治领域和政治层次参政,参政素质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形势对统一战线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工作实践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丰富和完善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和完善了统一战线的"法宝"理论、统一战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理论、统一战线民族工作理论和统一战线两岸关系工作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它有助于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的社会主义建设功能,为新时代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提供了根本的指导,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务实合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卢军 《攀登》2004,23(1):53-54
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中心任务。为此,本根据新形势要求,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水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淑英 《黑龙江史志》2013,(19):342-343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要做"先进生产力的促进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相似文献   

8.
费皖 《百年潮》2012,(7):72-73
正在中国的政治制度里,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参政的途径,一是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或座谈会,交流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二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作用;三是举荐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各级人民政府领导职务;四是在人民政协中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其实除上述四条途径外,民主党派还有一条更快捷、更有效的反映意见建议的通道,就是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可以通过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中共中央领导或中央政府各部门领导直接进行沟通。叔叔把这个做法戏称作"上书紫光阁",说这是民主党派的  相似文献   

9.
华人参政是华人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必经之路。基于马来西亚历史一文化传统的主要制度结构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华人参政的广度和深度。本文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视角对马来西亚影响、制约华人参政的主要制度进行了剖析,由此揭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空间。作者认为,华人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制度的视角或许并不能解释该问题的全部,但制度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着华人参政的前景和命运。  相似文献   

10.
韩官却加 《攀登》2007,26(1):39-42
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使民主党派通过合法而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经常地和多方面地对执政党实行民主监督。各民主党派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的优势、提高民主监督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张峰林 《攀登》2010,29(3):67-69
借助社会生态视角分析高校民主党派建设问题的研究意义,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理性认识高校民主党派建设与发展的不同价值,有助于发挥高校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科学分析高校民主党派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原则,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统一战线理论与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客观认识高校民主党派建设与发展的问题,有助于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客观认识高校民主党派建设与发展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执政党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时期参与的民主宪政运动极大地推进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深刻影响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追求民主政治的强烈意愿是民主党派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根本动因;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统治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直接原因;国内外要求民主的强烈呼声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外在动力;共产党的引领和帮助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重要条件。民主党派经过民主宪政运动的历练,日渐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民主党派经过民主宪政运动的实践,对民主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清楚;民主宪政运动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成功实践,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孙照红 《攀登》2008,27(5):70-74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民主党派章程建设在中断了近20年后又走上正轨发展轨道并随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民主党派章程的发展及其演变,总结民主党派章程建设的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条件下的民主监督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菊芳 《攀登》2005,24(1):70-75
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监督制度,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不断提高发展枉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国农村各地在实行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农村整体而言,现行村级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尚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本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Empowering backbench Members of Parliament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has been a central theme in Canadian parliamentary reform for at least fifty years, but results are widely seen as disappointing.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fostered by adherence to a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the Westminster model of representative and responsible government, are part of the problem. A modernized conception of parliamentary government, recognizing the House as a forum for competing political parties between elections, could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ouse and improve its contribution to democratic governance. The proposed approach suggests innovative procedural options for legislative debate, Question Period, and other activities. It also offers a consistent basis for addressing issues such as floor-crossing, coalitions, and prorogations. More broadly, it points to the need for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he House, elections, political parties, public education, and citizen engagemen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contemporary democratic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6.
刘长发 《攀登》2010,29(5):25-32
在当前条件下,中国的民生问题,本质上是民主问题。从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到社会民主,反映了民主内涵的不断深化,以民主促民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民主是实现民生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手段,是贯穿于民生建设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内容。只有实行民主,才能不断提高包含物质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民生水平。离开了民主这块基石,民生的大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对保甲组织的取代及其对社会的整合作用 ,是马列主义国家学说和民主自治思想在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表明我国基层社区控制的主体由传统社会中的士绅阶层和家族宗法组织逐步转化为现代社会中的平民阶层和民主自治组织 ,为实现从传统宗法社会向现代民主法制社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A paradox exists in relation to contemporary European Christian democracy. Its ideological influence has increased as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ies have declined. This i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Italy since the demise of the Democrazia Cristiana (DC). By investigating th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Italian parties and some key policy reforms that they introduced after the fall of the DC,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is ‘Christian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s’, a process by which Catholic ideals and symbols acquire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 Italian party system. Three types of Christian democratization are individuated and analyzed: the gradual replacement of liberal values with Catholic political ideas in the positions taken by liberal-oriented parties; the novel synthesis between social Catholicism and social democracy by moderate left-wing coalitions; and the Lega Nord’s use of Catholic values to stress populist positions and identity issues.  相似文献   

19.
The emergence of green parties has injected new lines of competition into national party systems, with discernible issue competition effects for established, ideologically-proximate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Despite a burgeoning literature on green and social democratic issue competition tactics in settings where coalition government is common, we have less understanding of these same effects in settings where majority government is the norm. Using the case of the Australian Greens and the Australian Labor Party, we explore issue competition dynamics in a polity where the majoritarian electoral system reduces opportunities for coalition formation. We find that the absence of strong electoral imperatives for either party to enter coalitions has encouraged them to compete adjacent to one another, rather than in direct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