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辉 《贵阳文史》2008,(5):80-83
我的外婆离开我们已经48年了。2007年是她的百岁诞辰,总想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由于工作忙再加上片段的记忆,总下不了笔。外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还很小,许多事都不记得了,唯一在脑海中时隐时现的就是她那慈祥的面容和那浓厚的广东韶关腔。按理说,对外婆的这一点零星的记忆,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然而,对于我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母亲对我外婆的崇拜,我头脑中哪些对外婆的零星记忆却越来越完整……  相似文献   

2.
羊肉含情     
每逢星期六,我都要到外婆那里去坐坐,享受一下外婆的好手艺。今天正逢周六,我照例来到了外婆家。一进门就闻到了喷香的羊肉味,便叫了起来:“阿婆,今天吃羊肉啊?”外婆一听见我的声音,就激动地从厨房里飞一般地跑了出来:“宝贝,你终于来了,阿婆今天买了好多羊肉,让你吃个痛快,省得你老是去吃那种油炸的羊肉串,多不卫生啊……”外婆喜滋滋地看着我,滔滔不绝地说着,而此时,我的注意力已全集中在那锅羊肉上,她嗦嗦说了一大堆,我已全然听不见。我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起来,外公外婆在一旁微笑地注视着我:“宝贝啊,慢着点,别烫着,没人跟你抢。”外婆…  相似文献   

3.
正克里特说:"有许多人似乎没有学习过文化,没有学习过道理,却生活得很合理。"我女儿的老外婆,我妻子的老母亲即我的老岳母唐素珍(我习惯叫她老外婆)应该就是这样的人。老外婆唐素珍生于1927年,逝于2009年,前30年她生活在湄潭黄家坝,后50年生活在贵阳油榨街。老外婆23岁时嫁与一个到湄潭"打工"的四川人(我的岳父,我习惯叫老外公),然后就与那时所有的人一  相似文献   

4.
我能记事的时候,我和我的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我的热心快肠、乐于助人的外婆是武昌区人民代表,一天到晚忙里忙外的,倒是外公常常静静地和我处在一起。童年生活的那份乐趣,那份安全感我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5.
寻根在洪洞     
终于见到我向往已久的洪洞大槐树了!童年时候住在外婆那个小村,时常听外婆讲述小村的历史。外公姓张,外公的祖上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的娘家姓陈,外婆的祖上也是从洪洞大槐树来的。外婆曾一遍遍告诉我,看见你外公老是倒背着手走路吗,那是因为外公的祖先曾被倒绑了手走路;听见小村人凡大小便都说要“解手”吗,那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在路上凡是大小便都要先解开被绑着的双手。然后外婆又拉过我的脚查验小脚趾,说凡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小脚趾甲都是两个盖儿的,那是在离开洪洞家乡时祖先拿嘴咬裂了的……眼下我可是真…  相似文献   

6.
外婆的葬礼     
本敖 《南方人物周刊》2013,(12):112-112
2009年冬天很冷,下班路上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天气这么冷,外婆还好吗?”当时年事已高的外婆轮流在两个舅舅和我家住,这是家庭会议讨论的结果。没两天接到电话,得知隐隐有预兆的结果:外婆过世。问我是不是回去,我当然要回去。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与宁宁见面是在宁宁上幼儿园小班的第一天。外婆牵着宁宁的手走进了活动室,然后宁宁在外婆的建议下给我读了一大段报纸上的新闻,当外婆还建议宁宁给我表演歌曲时,宁宁已经伸手去抠小朋友衣服上的英文字母,  相似文献   

8.
依然香如故     
在庭院的墙角处,外婆种了一株葡萄树。春天一到,葡萄枝上绽放出嫩绿叶芽,整个院子充满了生气。夏天的夜晚,外婆和我坐在葡萄架下乘凉。外婆一边给我扇扇子,一边给我讲故事。小桌上摆着一盘葡萄,晶莹剔透似玛瑙,看着就流口水。我一边吃着香甜的葡萄,一边听故事。有小英雄王二小,还有女英雄  相似文献   

9.
外公毛泽东三上庐山(1959年、1961年、1970年),外婆贺子珍四上庐山(1959年、1960年、1962年、1966年),庐山与两位老人家有着不解之缘. 在庐山我见到了曾接待过我外公(毛泽东)和外婆(贺子珍)的老同志,和他们连谈了两个晚上. 庐山的老同志彭毓炎处长是当年的招待所所长,他清楚地记得1960年外婆贺子珍在庐山看望林彪的情况:“你外婆后三次来,都是我负责接待.每天我都要去问候她,安排一些相关事情.她从我这里知道林彪上山来了,便要求前去看望.”  相似文献   

10.
外婆速写     
上学时写过关于外婆的作文,老父看过后曾酸酸地说,干吗不写写你奶奶,年轻守寡,一生坎坷要强,又勤劳又爱干净。我也说不清,跟外婆相处总共不过半年,但还是常想起她,尽管她一生顺风顺水,多嘴又好吃,非常不勤劳……能想到的原因,大概是外婆生了我妈,我妈生了我,我也做了妈,从母体里一代代传递的感情份量,终于重过了那粒投怀的精子。  相似文献   

11.
感悟旧帐薄     
外婆去世已四十年。她老人家音容笑貌,如烟旧事都随荏苒光阴渐次淡去。偶然找回来外婆去世前手写的一本流水帐薄,却使时光倒流,让我回到少女时期,那些和外婆共同挨饿的艰难日子。这本帐薄记载的日期,正是她生前最后的凄凉岁月,它堪称外婆的绝笔。  相似文献   

12.
正记得"文革"前,我家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照片——一位漂亮的中年妇女,波浪式的头发下一张圆圆的脸,还有两个酒窝。妈妈说,那是外婆,但不是亲外婆,是继外婆,叫张玉麟。我的亲外婆肖淑珍,在我妈妈6岁时便病逝了。后来,我的外祖父黎又霖与张玉麟结为夫妻。他们都是面对国事混乱、民族灾难深重,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追随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蒋介石主政后,渐渐地,外祖父不满蒋介石的独裁,  相似文献   

13.
故乡的灶台     
正远离了故乡,故乡的灶台,却每每闪现于脑海中。小时候,我很调皮。从早到晚,一刻也不消停。家里人看不见我的人影更是家常便饭。我常常偷偷跑出去玩。每次回家,我浑身上下都跟泥猴似的。到了外婆家,依然如此。外婆总是满村庄地找我,而好多时候,我都在玩泥巴造房子。对于外婆的呼喊,我常常听而不闻,置之不理。但是,只要外婆喊一句:"家里着火哟。"(扬州方言)我总会嗖地丢下我的"工地",像脱缰的野马般奔回  相似文献   

14.
我的女儿是在她外婆家长大的,她的外婆家里平日很清静,只有老两口。女儿去了后,给他们平添了许多的乐趣,因此她的外公外婆特别的疼爱她。不是这个抱着就是那个背着,整天粘在一块。她外婆怕小朋友欺负她,几乎不带她去和小朋友玩,因此女儿的世界里只有外公外婆。  相似文献   

15.
正我印象中,"五爷"这个称呼最早出自外婆口中,双耳失聪的外婆"文革"中和我们一起住在安庆四中校园里,老人家经常自言自语说一些过去的事情。那时我年纪小,不知道追踪家族故事,全然没记住外婆还说了些什么,只有五爷这个称呼留在记忆中。离家闹革命母亲以前只要谈到五爷就会说"我父亲",后来渐渐地所有后人不论辈分,都只称呼五爷。因为这些  相似文献   

16.
吴茜颖 《神州》2020,(4):24-24
生活如同一幅画,可以没有色彩铺张的轰轰烈烈,但不能缺少爱的意境。——题记有一种感情,如涓涓流水,滋润我们的心田;如闪着生命之光的灵芝草,让我们的忍痛顿时消失。它纯净而无私,越是捕捉越是感动。我打小就跟外婆生活,父母为生计奔波也没大功夫管教我,可惜,再怎么朝夕相处,我连一分半分外婆的认真仔细都没有学着。为此,外婆给了我个“吴丢丢”的美称。  相似文献   

17.
有天早上我和一宝外婆散步,见到一位小哥哥,手里拿着一个苹果、一支酸奶,外婆同情地说,就吃这个?小哥答道,这是妈妈为我配好的营养早餐。小哥走后外婆哀叹:娃太可怜了,遇上的是什么妈嘛。我后来发现,每一个外婆都希望自己的外孙从小过大口吃肉大碗喝奶的糜烂生活,因为显然大家都认为在儿童的世界里,能吃能睡者才是人生赢家。但外孙们各有各的主意,有多少视菠菜如仇的朋友,就有多少不爱吃肉的蔬菜战士。  相似文献   

18.
我的外婆范惠琴,是位阿庆嫂式的人物,她生于1911年,卒于2003年。关于范惠琴的生平事迹,作为晚辈的我知之甚少,近闻当年同我外婆一同工作过的上海徐汇区离休老干部钱江同志还健在,于是,我在参加上海《大江南北》第24次联络站工作会议后,去拜访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家。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在阅读中流泪,是看连环画《在人间》,小高尔基长大了,告别家人外出做工。连环画上画着他与外婆拥抱道别,下面的文字是:那是高尔基与他亲爱的外祖母最后一次见面,从此他再也不曾见过自己的外祖母。小小的我因此产生了莫名的恐惧,生怕自己同外婆也会有那样的一天。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在念高一,之前外婆已经病了大半年,但直到去世那一天,外婆仍然坚持自己起来上厕所,然后在沉睡中带着安详的神色告别我们。  相似文献   

20.
别有影情     
二姨说:咱们家就指望你了!我吓得神志不清,还有那么多优秀表哥,复兴家族这事轮不到我吧。二姨的下半句是:……把外婆的故事写成个散文诗似的电影剧本。好!虽然我只写过舞台剧本,但外婆的故事毕竟是祖传秘方,什么本都不在话下。睡前我躺在床上,开始盘算"散文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