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河南省郑州、开封、新乡三市界的黄河岸边,历史上曾发生过一个重大事件,这就是公元前218年韩国后裔张良觅力士持60公斤铁椎狙击秦始皇。后人称这个地方为“张良刺秦处”,又叫“张子房击秦处”,还称作“古博浪沙”。张良刺秦的具体地点,《史记》、《汉书》记载在“阳武博浪沙中”。现在的原阳县,由古代的阳武、原武二县合并取首字而得名。今原阳县东关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中间行书4个苍劲有力的盈尺大字“古博浪沙”,上部小字篆刻“张子房击秦处”,系阳武知县于清康熙二年春拜书立石。附近还立着几通“捐修留侯祠”的石碑。…  相似文献   

2.
正从张良一生的事迹看,他未必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但他确实没有政治野心。"五人集团"除了共同的敌人项羽外,在人格上视野上气质上几乎没有共同点。刘邦强悍,张良从容,萧何踏实,韩信软弱,陈平诡诈。张良是韩国贵族后裔,其余四人不是平民就是游民,刘邦、萧何一度是地方上卑微的小吏,改变不了他们的平民身份。一、贵族之后反秦先锋张良的祖父、父亲前后做过五位韩国国君的相国,韩国灭亡时,张氏家族仅  相似文献   

3.
张家界张良墓质疑李映辉湖南省张家界的水绕四门,有一景点颇能引发游人思古之幽情,这就是传说的朱良墓。道光《永定县志·仙释志》载:"张良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按:青岩山是过去对张家界和天子山的统称。)又《陵墓志》云:"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巡游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史记》及有关记载详细分析了秦始皇为帝十一年间频繁巡游的时间、空间特征 :即巡游频率高、历时长、游历范围广且以齐鲁海滨为巡游活动的主要目的地。并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提出促成秦始皇巡游活动时空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扬威宣德的政治目的、虔诚的宗教情感、寻求长生的强烈渴望和地理景观区域差异的吸引。  相似文献   

5.
《赵正书》记载了秦始皇"柏人而病",可能是在今山东、河北交界一代,秦始皇身体出现不适.秦始皇"恶言死"以至于大臣也无法谈论,导致只能他自己主动提及.李斯言"不仁者",表达自己会为秦始皇献出自己的生命和财产的心意.《赵正书》简文中的"恐大臣之有谋"有指示蒙毅的可能.荆轲刺秦之事,《赵正书》认为燕王喜对派遣刺客之举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6.
秦刻石新论     
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始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视察民情民风,且大多数于每次巡游时立石刻文,以往人们将这些刻辞仅仅看作是秦始皇个人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没有发现其巨大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歌功颂德之作更可直接反映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从这些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圣王"心理,到碣石刻石时,他的新的统治理念"圣王"观已基本完成了,随后又开始了风俗伦理的统一。风俗的统一不仅对国家的稳定统治十分重要,也是圣王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秦始皇利用会稽刻石进行了一次大的宣扬,以促人伦,正风俗。至此秦的统治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统一了起来,在风俗伦理方面也日渐统一。  相似文献   

7.
秦刻石新论     
陈宁 《黑龙江史志》2009,(3):33-34,38
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三十七年,始皇帝曾多次巡游各地,视察民情民风,且大多数于每次巡游时立石刻文。以往人们将这些刻辞仅仅看作是秦始皇个人的歌功颂德之作,而没有发现其巨大的史料价值,但这种歌功颂德之作更可直接反映秦始皇的个人追求。从这些刻辞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圣王”心理,到碣石刻石时,他的新的统治理念“圣王”观已基本完成了,随后又开始了风俗伦理的统一。风俗的统一不仅对国家的稳定统治十分重要,也是圣王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秦始皇利用会稽刻石进行了一次大的宣扬,以促人伦,正风俗。至此秦的统治不仅在政治、制度上统一了起来,在风俗伦理方面也日渐统一。  相似文献   

8.
《史记·留侯世家》地名三考张清吉,陈永清,刘苏,鲁连士一、关于“下邳圯上”《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从容游下邳圯上”与“黄石公”邂逅而屈身进履,得“黄石公”赏识并将其“兵法”授与。这里的“下邳圯上”是秦时的下邳县治所(今睢宁县古邳镇)附近的沂水上桥...  相似文献   

9.
人生唯有经营,才会走向完美。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张良的声名就广为大家所知。这应该是一次成功的策划,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在后来的反秦义士中奠定了张良的江湖地位。单枪匹马,想要解决国仇家恨,那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介书生,张良不可能振臂一呼,挑起反秦的大旗,因此依附于某个军事集团做幕僚,借力打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就成了张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高敏 《史学月刊》2008,(2):127-128
关于昌平君的事迹,仅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他先秦及秦汉史籍均无论述.就以<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昌平君的记载来说,前后仅有4条,现依次摘引如下,以便考察:  相似文献   

11.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41页)这两句话记述了秦始皇于是年的巡行和修建长信宫两件事。可译作:二十七年,秦始皇去陇西、北地巡游,越过鸡头山,经过回中宫。这一年在渭水南岸修建了长信宫,不久又把长信宫改名为极庙,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问题是“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断句似不当。毛病在“焉”字上。一般地讲,“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作语气词又经常用在叙述句的句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地及时间:中国西安,1974年。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2200年前统一了中国,下令修建了长城。秦始皇当时惟一惧怕的是天帝的震怒。为此,他下令修建一座庞大的陵墓,让8000名真人大小的彩绘武士守卫。有人说,秦始皇陵的顶部是玉石制成的,  相似文献   

13.
清初,广东诗人陈恭尹(1631~1700)有《读秦纪》诗云:“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以圯上老人授张良《太公兵法》故事,讥刺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百密一疏,终于使得张良能够在农民大起义中辅助刘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群雄合力推翻了秦皇朝。此诗颇为当代选家所青睐,允称佳构。然亦有严加诃诋者。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从秦始皇建帝号算起(公元前221年),至清宣统宣布“退位”止(公元1912年),在这两千一百多年中,大约有二百多位皇帝,其中天下统一的皇帝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在这些诸多皇帝中,昏庸、残暴、荒淫之君众多,但也还有为数甚少的杰出明君。唐王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可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杰出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贞观盛世”,史称盛唐时期。其所以如此,固然原因很多,但作为李世民个人来说,这与他18岁从军南征北战的经历大有关系。他清醒地看到隋朝灭亡,无道暴君炀帝被士兵勒死江都的教训,看到人民的力量,从而能兼听纳谏。不过,他的纳谏又是前后不一的。  相似文献   

15.
张良是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家、谋士,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从张良一生的行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受当时儒、道两家思想影响深刻,善于结交良师益友,行事稳重、不求冒进的处世思想和原则,给后世以无限启发,深得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16.
略论张良     
张良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86年,字子房,韩国贵族后裔。其祖父、父亲在韩国五世为相,权势煊赫。秦灭韩后,张良图谋恢复韩国,成就其旧有家业。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张良聚众响应,往归刘邦,后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谋略天下、运筹帷幄。在楚汉战争及汉建国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无怪乎高祖刘邦在夺取天下论功行赏时由衷地赞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书·高帝纪…  相似文献   

17.
洪声 《文物》1974,(10)
灵渠又名兴安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开凿的。工程复杂,设计巧妙,和古长城、都江堰等同是我国秦代的著名工程。秦始皇是一个厚今薄古的专家。他实行了一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法家政治路线,在统一了中原六个诸侯国之后,又挥军南下,统一了岭南。开凿灵渠是他统一岭南时  相似文献   

18.
门柱  毛蕊 《旅游纵览》2012,(10):54-56
<正>西安出差之余,去攀登向往已久的华山。提起华山,都知道它是五岳之一的西岳,听导游一路讲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华山归根结底应该是"三座大山"——"英雄山!爱情山!财富山!"英雄山",华山自古多英雄,《史记》中就曾记载,古代的英雄黄帝,尧帝,舜帝,都曾来过华山巡游。史上著名的"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数十位帝王,也经常来华山巡游,华山  相似文献   

19.
韩文宁 《中华遗产》2009,(9):156-159
1936年10月25日下午5时,湖北省政府主席杨永泰从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出来准备回武昌,在过江专用轮渡码头上,突遭两名不明身份的刺客袭击,连中数枪,当场死亡。  相似文献   

20.
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史学界历来都有争论。我们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功又有过,历史贡献是主要的。本文只就他在完成统一大业中不拘一格用人才方面谈一点看法。历史上开创帝业的人物,一般在统一战争中,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比较注意选拔和重用人才,能够纳谏,秦始皇也是其中之一。现就我们看到的材料,归纳举例如下:(一)从秦国的利益着想,重用敌国的人才郑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增加战争费用。公元前246年,韩国为了疲乏秦国的人力物力,使其无力向东征讨,就派有名的水利工程家郑国出使秦国,以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