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中国民党主和派的和平救蒋活动刘灿华一主和派和平救蒋活动西安事变是一次突发性事件。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如何处置事变问题上,一开始便出现了尖锐对立的两大派,即以何应钦、戴季陶为首的武力讨伐派和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代表的主和派。在事变期间,双方一...  相似文献   

2.
析西安事变中何应钦的主战意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析西安事变中何应钦的主战意图陶爱萍西安事变时,何应钦对张学良、杨虎城进行了严厉地谴责,力主讨伐张杨,传统学术观点认为,何应钦想置蒋介石于死地以达到取蒋而代之的目的。宋美龄在她的《西安事变回忆录》中也对何应钦作了不指名道姓的谴责,“更有人不明余所主张之...  相似文献   

3.
对西安事变中“讨伐派”的评价,学术界流行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一,认为“讨伐派”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别有用心,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蒋而代之,极大地增加了全面内战的危险性;其二,认为“讨伐派”与“主和派”在救蒋的目的上别无二致,仅在救蒋的方式上有所分歧,它们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都起了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均值得商榷,因为二者在前提上都把“讨伐派”看成是铁板一块的或在事实上把它看成是没有区别的,这就必然导致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后,南京国民党中央对事变的处理,分为和战两派,但“讨伐派”究竟包括哪些人?过去并未见有具体的考察。实际上,戴季陶是主战最力的人物,讨伐派的代表。何应钦最初主战,其后迫于各种压力,至少在表面上,主战的热情下降,并因军事行动迟缓而受到戴季陶等人的斥责。讨伐派受到了宋美龄等人的强烈质疑和反对。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与南京政府内的讨伐派进行周旋,争取和平谈判的时间。宋美龄派端纳前往西安探明真相,并与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助蒋介石转变其强硬立场,在各方力量博弈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宋美龄不仅因其蒋夫人的身份,更因其个人素养和能力,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地处广州市海珠区新浯镇的黄埔村是堪称人杰地灵的侨乡,它因清代中叶境内的“黄埔古港”而名闻于世。《羊城今古》1993年第三期的《广东历史地理学界考察黄埔村》、第四期的《广州地理学界黄埔村考察记》、1994年第一期的《“黄埔”地名的由来与订正》、第三期的《黄埔洲、黄埔岛与黄埔港》等文章从历史学、地理学  相似文献   

7.
学衡派的史学研究张文建二十年代初,与新文化运动者相对抗而颇有声势的学街派,表现出文化上保守主义的倾向,他们在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主张。他们以《学衡》杂志为主要阵地,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维护传统,慎择西学"的宗旨下,发表了许多学...  相似文献   

8.
隋人书《史孝山出师颂》原为清内府珍藏,被溥仪携出宫后流落民间,而今时隔80年又重回故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撇开作品的书法意蕴,简要探讨了《出师颂》所描述的东汉王朝派邓骘讨伐羌人的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为艺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热风》杂志是曹聚仁、徐訏和李辉英等在香港创办,南创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文史半月刊杂志,1955年《热风》杂志陆续刊载了郭增恺20余万字的关于西安事变的文章《一个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西安事变十八周年感言》。  相似文献   

10.
<正>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至1912年清朝覆灭的七十余年晚清历史,既是断代史清史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过去的百余年里,学界的晚清史研究形成诸多历史叙事体系、研究范式或学派。在清史学科,既有以《清史稿》为代表的逊清派或者说清朝遗老派,也有以萧一山《清代通史》为代表的民族革命派;既有以孟森《清史讲义》为代表的学术派,也有以美国学界为代表的“新清史”学派。而在中国近代史学科,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发动时间考略——读《西安事变新探》琐记陈铁健近两年,随着资料条件和客观环境的改善,西安事变史研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其中,杨奎松著《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以下简称《新探》,台北大东图书公司1995年版)、李义彬著《中国新民...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军舰驻华特权制度给予了明确的规定。《虎门条约》是外国侵略者"合法"获取军舰驻华特权的开始。美、法等国通过《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使这一特权制度日趋完善。在攫取军舰驻泊权的过程中,美国人顾盛使外国军舰驻华特权条款扩展到几乎可以被人任意解释的地步,为日后列强军舰任意游弋中国内水埋下了祸根。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有约国家获得了军舰驻泊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在这一问题上获得了较大突破,此后该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任凯欣 《神州》2012,(17):22-22
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从对现代资本主义全面异化分析入手,着重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文化产业和强制性消费把人变为"单向度的人"。本文依照这种文化批判理论的反思路径来对《娱乐至死》进行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张天社 《史学月刊》2007,(2):131-134
关于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西安事变是共产党干的”(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页),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予以否认。毛泽东对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完全是一件突发事变,我们事前全不知道。”(《毛泽东与史沫莱特的谈话》,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第385页)张学良在回忆录中也说:“谋变事前,并未同共党商讨。”(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朱文原编:《西安事变史料》第5册,台北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396页)直到发动事变…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中,南京政府内部在如何解决事变的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分裂成"主和"与"主战"两派,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坚决地站在"主战"的阵营。长期以来的史学观点认为,他是为趁乱炸死蒋介石或假张、杨之手杀掉蒋介石,"取蒋而代之",这有失偏颇。何应钦当时的主战,其目的是"以战逼和"营救蒋介石。促成他在当时"主和"与"主战"两种营救蒋介石的途径中选择并坚持后者的原因,主要是:冥顽的反共立场;维护国民党集团利益和自身个人权力的需要,以及日本施加的压力。他的"讨伐军事"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客观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一个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并存的地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以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江格尔》、《格斯尔》以及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阿依特斯等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薪火相传。20世纪开始的10部民间文艺集成被收集整理成为"文化长城",把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做了梳理,并予以出版发行,保存了民间记忆。以2005年成功申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为发端,更是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民族民间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受到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7.
清人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有“唐标铁柱”四字,概括了唐王朝在云南设治的一段重要史实。过去注释诸家多以南诏铁柱即唐标铁柱,实则不然。唐标铁柱、是指唐中宗李显为平息吐蕃(今西藏)的扰乱,派御使唐九征率蜀(今四川)兵讨伐。据刘肃《大唐行记》载:“时吐蕃以铁索桥跨漾水、濞水为界,以通西洱河,筑城以镇之。九征尽刊其城垒,焚其二桥、命书记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所谓“一二月内定有变动”何指?——与杨著《西安事变新探》商榷一个问题蒋永敬西安事变这一“难解之谜”,因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一书(以下简称《新探》,台北大东图书公司1995年版)的问世,有了突破。过去有关西安事变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相似文献   

19.
张乔的科举、交游和诗歌情况复杂,史传旧籍颇多舛误。经考证,张乔的科举,以康骈、王谠、陈振孙、马端临为代表的"不第派"和以欧阳修、高棅、陆时雍为代表的"登第派"分庭抗礼;张乔的交游酬唱对象众多,包括诗人、政客、域外和方外人士;《全唐诗》存张乔诗两卷共171首,误收4首,缺收2首。  相似文献   

20.
叶适(1150—1223)是南宋的进步思想家、爱国政论家和博洽学者.他集永嘉事功学之大成,清人全祖望说:“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齿斤)(齿斤)其间,遂称鼎足.”这说明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在当时与朱熹道学、陆九渊心学成为三派鼎足之势.叶适著作现存的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和《习学记言序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