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储怀贞  段永相 《新疆钱币》2002,(2):45-45,F003
五代时,北方草原的契丹族逐渐强大,建立了辽王朝(史称西辽),并自行铸钱,存世均少,尤以早期钱为甚。据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记载,辽太宗天显元年(926年)铸“天显通宝”。另据宋志强、王立强编著《中国古钱币库》记载:辽代第一钱为小平钱“助国元宝”和“壮国元宝”。其后为契丹太祖天显元年(926年)铸天显元宝目前仅发现一枚,已流入日本,较天显为早的天赞年间(922年)是否铸有天赞元宝,尚有争议,所见实物多认为是安南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北京地区辽代塔基内出土一块十分珍贵的辽代纪年文字砖。砖之形制为灰色细勾纹长方形(尺寸为20×17.5×4.2厘米)。表面涂白色灰面,其上墨书“大蕃天显(囗岁)次戊戌五月拾三日己未”,共十五个字。“天显”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年号,太宗耶律德光继续沿用。“戊戍岁”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三年(公元九三八年),《辽史·太宗纪》载:“是年(按,天显十三年)十一月丙寅晋遣使刘恂,卢重上德光尊号,大赦改元会同”。所以十三年五月年号仍为天显。又据《辽史·历象志》会同元  相似文献   

3.
彭睿 《神州》2013,(31):4-4
关于《晋问》的文体归属文体,从宋到明,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即是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篇题是文体归属重要依据。《晋问》不以“七”名篇,而承袭《七发》叙事模式。本文探讨了《晋问》对《七发》,在主客问答,铺陈七事,六否一是叙事结构方面的继承,在情感上对传统“七”文由刺到颂的承袭;以及《晋问》在主旨、题材、形式等方面对于“七”体文的创新。认为《晋问》对传统七体文有继承,有创新,为已经僵化的七体文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明清七体文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丘良任 《古籍研究》2000,(3):110-112
吴敬梓《木山房诗说》久已亡佚。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说:“先生有《诗说》七卷,是书载有《溱洧》篇数语;他如“南有乔木”为汉江神女之词;《凯风》为七子之母不能食贫居贱,与淫风无涉;“爰宋唐矣”为戴妫答庄姜“燕燕于非”而作;皆前贤所未发。又说:“先生  相似文献   

5.
王鸿儒 《文史天地》2008,(11):49-52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名著,曾有过这样的说法:真《三国》,假《封神》,《西游记》,哄死人。于是,“真《三国》”中的“七擒孟获”,就被相当一部分人当成了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本文作者依据其掌握的史料指出,所谓“七擒孟获”,不过是小说家的笔法,当不得真的。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6.
《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初期,周公于摄政第五年营建洛邑,至七年初成,亦称“新邑”。《尚书》之《召诰》、《洛诰》所记即此七年洛邑初成后,召公、周公在邑内“相宅”、“卜宅”,实乃为成王选择营建王宫之位置。同年,周公致政成王,成王于新邑主持盛大祭典,是为元祀。何尊铭文所记为成王亲政第五年,即“唯王五祀”时事,此时洛邑内王宫已建成,成王始迁都于洛邑,洛邑自此亦称成周。汉以后典籍所记位于汉河南县城之西周时的“王城”,在西周时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删取刘歆《七略》而成的一篇史志目录。经班固的删取调整,《汉志》比《七略》条目更清楚合理,更能体现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其间“依托”体例的创造,使“辨伪”成为目录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七略》在唐代的失传,使《汉志》在客观上附载了《七略》的价值,成为历代学者研究先秦学术的津梁,对中国目录学贡献极大。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在革命老区江苏泗洪收集到一张解放区公债,单面印刷,长171mm,宽123mm。上方“苏皖边区政府救灾公债券”,右边依次为编号、金额(华中币壹百圆整)及主席李一氓、副主席刘瑞龙、季方、韦悫、方毅署名。中间为填发机关(第七专员公署)和发行时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左边为《条例》,其主要内容是:“本公债……完全用于赈济灾民……以三十五年粮赋收入为基金……分五百元、二百元、一百元、五十元四种……利息为月息二分……自填发日起三十五年十一月一日开始偿还……”票面正中钤有“苏皖边区第七行政区专员公署印”红色印鉴(图1)。  相似文献   

9.
韦轩李公考     
《元朝名臣事略》卷七《太保刘文正公》史料来源之一为韦轩李公撰《文集序》,而“韦轩李公”究为何人,尚不见有人探究。熊梦祥着《析津志》(已散佚,今有辑佚)及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顺天府志》(残本),均有“幸轩李盘”的记载。作者以为“韦”与“幸”字形相近,“幸轩”极有可能是“韦轩”之误,“韦轩李公”很可能就是李盘。本文对此作了分析,并对李盘相关史事作了考察。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史记》、《汉书》过程中,颇感其记述及注释有可疑之处。今摘取其中七例,以娱同好。分别题为:《史记》关於蒙恬北逐匈奴年代质疑、《史记·秦始皇本纪》“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毒”句句读试析、“刚武侯”诸家注辨疑、吕后之兄吕泽为周吕侯而非建成侯说、《汉书·郦商传》“六月余”句辨疑、越骑校尉所领非越人辨析、《汉书·酷吏·田广明传》颜注之一误。  相似文献   

11.
关于象牙造像的记载,到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广弘明集》卷十五梁武帝象牙诏日:“大同四年(538年)七月,诏日……上虞县民李胤之,掘地得一牙象,方减四寸,两边对合,俱成兽形”。《南史》卷七十八《丹丹国传》记:“大同二年(536年),其王遣使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朱子大全》有关最重要的资料入手来分析朱熹撰写《通鉴纲目》的过程,认为朱熹至少于乾道六年开始着手撰写《通鉴纲目》,乾道八年完成“凡例”并撰写了《资治通鉴纲目序》,淳熙七年之前完成《通鉴纲目》初稿,以后陆续修改到绍熙年间。朱熹撰写《通鉴纲目》曾得到蔡季通等人的协助,但主要工作则是他自己完成的。然而,朱熹未能将《通鉴纲目》最终修改完毕  相似文献   

13.
“旋县”当读为“旋还”,字亦作“旋环”、“旋寰”等,义为周旋往复。检《云笈七签》卷一引此文作“周旋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  相似文献   

14.
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西夏的社会状况,是研究西夏社会历史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依据《俄藏黑水城文献》底片中的Инв.No.5590号写本未刊残片和Инв.No.5581号刻本未刊残页,补克恰诺夫俄译本、《俄藏黑水城文献》本和杜建录等整理本所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七和卷十三中的123个字。其中89个字此前未曾校补,内容包括卷七《为投诚者安置门》“头诚人不告纳取畜物”条前半部分、“内宫任职逃后投诚”条后半部分、“他人妻强行夺重返”条后半部分、“他人妻逃后投诚”条前半部分和卷十三《执符铁箭显贵言等失门》“转领符牌告导送”条最后部分。另外34个字为卷七卷前目次,此前曾经正文校补,但Инв.No.5590号写本未刊残片,对确定《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卷七卷前目次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再释《汉书·艺文志》总序“今删其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总序“今删其要 ,以备篇籍”是班固对其《汉志》与刘歆《七略》关系的最好说明 ,历来注家对“今删其要”解释的不当之处 ,导致了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误解。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了梳理和澄清  相似文献   

16.
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天显元年(926)太祖死,耶律德光继位,仍沿用太祖天显年号不改,凡十三年。辽太宗曾“置五冶太师。以总四方钱铁”,天显年间铸有“天显通宝”小平铜钱。公元938年,改元会同,行至公元947年,凡十年。会同年间曾否铸过年号钱,前不见实物,史料无载,故无定论。  相似文献   

17.
笔曾在本刊发表《说钱》一,介绍中国历代人关于货币的一些议论。拙发表后,笔又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一月二十日《申报》中发现《孔方兄传》一,在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申报》中发现《孔方兄责管城子》一。这些都是人的游戏笔墨,反映了对货币权力的愤激之情。中国的货币化,这一类字也应占有一席之地。中还提到洋钱。显示出时代特点。现将《孔方兄传》录出,略加注释,在本刊发表,以飨读。  相似文献   

18.
邓里 《南方文物》2013,(4):176-179
东汉熹平四年(175年),灵帝刘宏采纳著名学者、书法家蔡邕的建议,将官方审定的儒家典籍以隶书字体勒碑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作为学界的字学标准颁行于世。从熹平四年始到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前后经历9年。经文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诗经》七种。此举成为我国文化教育史上影响深远之大事。当时全国各地的儒生云集洛阳,“其环视及摹写者,卓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七年以后,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受到严重的摧残,以致荡然难寻。  相似文献   

19.
《中华遗产》2020,(4):7-7
在《诗经 ■风 七月》中,人们这样唱道:“十月……塞向墐(jin)户。”寒冬来临,将朝北的窗子堵上,用泥抹好柴门吧,以抵御凛冽的北风。诗里的“向”意为北窗,这是尚字本义。汉代《说文解字》即将“向”解释为北窗:“向,北出牖(you)也。”  相似文献   

20.
从古书流传与刘向、刘歆校书的具体背景出发 ,通过全面考察《汉书·艺文志》反映的《七略》中著录的同名书的情况 ,可以认定《七略》中存在的同名书是刘氏有意所为 ,这些书或因篇数不等而著录 ,或因内容不同而著录 ,不是同一书 ,所以《七略》中没有“互著” ;通过综合对比与具体分析《汉书·艺文志》中同名书以及《孙卿赋》、《贾谊赋》和《琴颂》等情况 ,可以看出刘氏校书加深了对书的内容的认识 ,在单行本的基础上 ,在对特殊关系的单行本和全本的处理时 ,采取了保留特殊单行本的做法 ,著录在《七略》里产生了我国最初的“别裁” ,这种“别裁”不成熟也不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