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楷书归荣诗》册,书法精湛,台阁书体明显,是马氏书法传世的孤本,可称为明代台阁体书法的殿军之作。其书法之师承、艺术风格,对我们全面了解明代台阁体书法的兴衰发展,有着典型意义——其字体的偏旁笔划虽有明显的宋克或钱溥的影响,甚至习气,但结态却不同于宋氏的方扁,而更接近虞世南的颀长蕴藉。此外,作品的史料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台阁体书法是明代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以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为特点。从明代台阁体看,政治对书法的冲击作用巨大,台阁体书法是明朝专制统治的产物,科举制度是台阁体书法形成的催化剂,统治者的好恶是台阁体书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台阁体文学是台阁文人内心世界的表现。明统治者将知识分子变成奴仆,台阁体便应运而生。台阁体昭示着明代皇权与知识分子的复杂关系。台阁体背离古典诗歌传统,屈从皇权,在"雍容典雅、迂徐和畅"的表象下是知识分子道统地位的丧失和对皇权的屈服。对其明中后期的思想文化变局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9,(11)
<正>中国书法是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书法的发展与汉字的演变和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散发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艺术文化。清代的书法被人们公认为是书道中兴的时代,在继承前朝书风的基础之上,又有所重振和复兴。清代前期,政治局势尚不稳,书法基本继承了明代末年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格,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与帝王的喜好有  相似文献   

5.
明代书法是继宋、元帖学书法的又一发展阶段。明代的书法,仿古之风很盛。明代历朝皇帝和外藩诸王,大都爱好书法,以书法自娱,导致全国帖学大盛。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规整一律的“台阁体”书法,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沈度竟被明成祖朱棣夸称为“我朝的王羲之”,一时竞相行效,学书者甚多,逐渐形成俗的风气,使书法日益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台阁体”的泛滥,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12月30日,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推出了"以碑破帖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上辑)",首次大规模展示了清代碑学书法,超过三分之二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为全面展示南博藏明清时期的书法作品,南博已分期推出了"江左流韵——明代中期书法作品展""风神超逸——明代晚期书法作品展"和"气格俊迈——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展"三个明代书法展览。关于清代书法展览,南博按照"帖学"和"碑学"两大脉络,  相似文献   

7.
正明代中期,商品经济长足发展,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也因人文荟萃而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明初"政治高压"逐渐减弱,文人意识逐渐苏醒,书法创作不再是"台阁"的专利,文人书风开始重新崛起。为了纠正明代早期书法之弊病,当时的一些文人书家纷纷转向取法唐宋之人,重点瞄准"尚意"的"宋四家",希望从中获益并以为变法之根源。  相似文献   

8.
正明代成化嘉靖时期,吴门画派开始活跃,明代书法也进入了另一个兴盛时期。当时的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集中了以沈周、文徵明、唐寅、王宠、陈道复等为代表的文人书画名家。声势浩大,从学众多,以至于王世贞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艺苑卮言》)。他们的书法力追晋唐,一变明初书坛"台阁"之习,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21,(4)
正新年伊始,国家博物馆将专题展览"中国古代书画"的全部书画展品进行了换陈。此次"中国古代书画"专题展览仍以时间为主线,共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和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单元。展览通过52件(套)宋元名家的珍品名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画坛书界的发展风貌,可谓丹青留美、翰墨淋漓。一宋元时期,宫廷画院创立,绘画题材多样,士大夫绘画形成潮流,"文人画"对笔墨和意趣的强调,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自元是清末著名书法家,以楷书名重一时,有“字圣”之誉。其书学继承传统,帖学风范流美纯正,兼及很强的实用功能。他编写刊刻的书论、字帖,开当地书写刻印字帖之先河,对中国书法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因时代书风转变而受到金石碑派批评与攻击,甚至被贬为“馆阁体”,至今仍缺乏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自从西汉后期以来,历代反动封建统治阶级都把孔孟之道作为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思想武器。他们大肆鼓吹尊孔读经,并以大量人力物力把儒家经书刻在石头上,即所谓"石经",妄图使孔孟之道,万世流传。中国历史上曾有多次大规模的刻经:有东汉熹平年间刻七经,隶书。有魏正始年间刻三经(不全),用古文、篆、隶三体。有唐天宝年间刻《孝经》,称《石台孝经》。有唐开成年间刻十二经(清代补刻《孟子》,共十三经),楷书。有五代孟蜀刻十二经,附注文,楷书。有北宋刻七经,用楷、篆两体。有南宋刻七经,楷书。有清代刻十三经,楷书。  相似文献   

12.
任军伟 《收藏家》2008,(2):65-69
明代初期,随着文人书风的逐渐衰落,永乐年闯盛行起了台阁体书风。此后的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一直处于这种书风的笼罩之中。到了成化年间,因文学上的台阁体受到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的冲击,以及后来的“前七子”的拨正,文艺思潮才有一些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13.
楷书《敬斋箴》,人们皆当作明代沈度书法的主要代表作加以推介,从此卷的书写时间、书者官职、所用印章、书写内容等加以研究,此作为赝品无疑。  相似文献   

14.
《西藏人文地理》2013,(1):14-14
千百年来.藏族书法因其文字和用竹笔书写在藏纸上的独特方式.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公元7世纪时.有“藏文之父”之称的藏文规范者吞弥.桑布扎根据印度兰札文创造出藏文正楷.并根据瓦都文创造了藏文草书。而后各个时期的藏族书法家又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造诣.创造出不同风格的书法体.类似于我国汉字史上的龙书,穗书.云书、鸟书.龟书以及虎书和蝌蚪文等。  相似文献   

15.
王潇潇 《神州》2012,(26):219-221
在"尚法"的唐代,楷书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然而进入宋代以后,擅楷书者寥寥。宋朝特殊的历史环境改变了宋人的心态,进而促成了宋人"尚意"的审美标准。从宋朝书法的代表"宋四家"的书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楷书较之行草的薄弱,进而对宋朝楷书式微原因的深入探讨就成为本文的又一重点。  相似文献   

16.
《蜀山图哥矢》拓本为我国元代赵孟频书迹,其尾页还附有明代陈继儒、李流芳,清代陈奕禧三人跋。全本刻工精良,拓印清晰,不失为一件书法、刻工、拓印三绝之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吕成龙 《收藏家》2007,(11):27-30
人们耳熟能详的清代官窑瓷器一般均署"大清××年制"、"××年制"或"×御制"等朝代款或称年款。但在清末景德镇官窑瓷器中,有一类署"体和殿制"款  相似文献   

18.
清代帝王赐书传统在清代书法史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清代帝王赐书的研究领域缺乏从书法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此处从清代帝王赐书的对象、赐书规模、赐书相关制度、赐书社会影响等方面揭示清代帝王赐书的运行机制,挖掘赐书背后潜在的政治效力对朝廷书法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柳公权     
在中国书法史上,柳公权的书法是极享盛名的,从楷书取得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看,除了欧阳洵、褚遂良、颜真卿,当数柳公权。谈到骨力清劲的“柳体”,可谓黄发垂髫,妇孺皆知。人们往往将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他们的书作风格被赞誉为“颜筋柳骨”。唐代楷书各体皆备,以法著称,其中柳公权功劳极大。由于柳公权的楷书度严整完备,富于阳刚之美,一千多年成为童蒙学书以及其他初学书法者正宗范本,可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釉上彩瓷器的制作自宋代开始,到明代嘉靖时期形成独特的风格。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黄釉红彩缠枝莲葫芦瓶为明嘉靖年间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瓶体葫芦形,直口,圈足。口径5.1、足径13.4、高45.1厘米。足内书"大明嘉靖年制"青花楷书六字款(彩色插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