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它,学术界历来争论最多。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王弼对《老子》注解的性质,所以《老子》一书的尚待解决的争论问题,这里不加一般性的评论。但是,这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王弼(公元226—249年),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正始间,玄学之风兴起;但作为玄学内部,思想也并不一致。王弼是以“无”为核心,建立起玄学唯心主义体系。他的《老子》注,是组成这一体系的重要部分。王弼与《老子》的作者,不仅时代和他们各自代表的阶级不同,同时玄学唯心主义同《老子》一书所反映出来的先秦道家思想也并不相同。那么,王弼注《老子》的性质是什么?我认为,王弼注《老子》是用玄学唯心主义精致了和升华了《老子》的道家唯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太一生水》对《老子》道论有着鲜明的继承性。《老子》对于玄奥道体的构拟体现了浓郁的母性生殖崇拜文化,其对“水”无以复加的赞美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看到了水在母性生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玄牝”中充盈着水才具有永恒的生殖之力,方可称之为“谷神”。《太一生水》即是在《老子》母性生殖崇拜特色的道论基础上,直接导出“太一”生“水”的命题。《太一生水》的成书,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吸收阴阳数术等流行思想以充实、改造道论的一次尝试,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我国最早的著名哲学家,其时代略早于孔子。他的精微玄妙的《道德经》,不仅对我国传统的哲学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引起了欧、美各国学者的注目。但时至今日,对老子的思想渊源却很少有深入的研究,高亨的《老子正诂》、杨树达的《老子古义》对此虽有所探讨,但广度与深度均有所不足,故笔者拟在两位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子的部分思想渊源作进一步的探讨。《庄子·天下篇》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此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淮南子·缪称训》说:“老子学商容,见舌而…  相似文献   

4.
《史记·货殖列传》引《老子》疑义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记·货殖列传》开篇便引了《老子》的一段话:“《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太史公为何要引《老子》这段话弁诸卷首?《老子》这段话究竟是...  相似文献   

5.
蒋波 《文史天地》2011,(4):95-95
学术抄袭不是近现代产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屡见不鲜。当时,玄学风气大盛,因此不少文人对道家哲学很感兴趣。表现之一就是各抒己见,纷纷注解《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其中,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对《庄子》的阐释独树一格,《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的注解:“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可惜的是,向秀没有完成全书的注解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6.
此所谓“再论老子”,不是说我过去曾论述过老子之为人及《老子》这部书,是指自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中叶,有许多著名的学者曾经讨论过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的年代及其思想内容。虽然如此,但有关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建国以来,关于《老子》这部书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大家意见也并不一致,所以现在我“再论老子”。在本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二期中有李尚英同志整理出我的《论基础科学》一文,曾经论及老子,其中说: 申和吕是先楚而称王的国家,不是始于西周而是更早。申吕,太岳后,姜姓;而楚  相似文献   

7.
《庄子》对《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对音乐美追求的发展,《老子》追求关乐,《庄子》扩大了美的追求范围,揭示了审美愉悦;对音乐审美标准的发展,《老子》以“音声相和”为音乐审美标准,相和是美乐,不和是丑乐,《庄子》发展为“至乐自然”的音乐审美准则,“籁乐”、“至乐”、“天乐”是美乐,失性、屈礼、不适之乐是丑乐;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老子》追求“大音希声”的音乐境界,《庄子》发展为追求“至乐自然”的音乐之“道”。《庄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创新:阐明了音乐的本源、功能问题,强调有声人为之乐的重要,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老子是道家音乐和文化的领军人物,庄子则是一号旗手。老子树起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巅峰,庄子开拓了审美心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试论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与自我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健 《敦煌学辑刊》2005,(2):334-342
老子之“道”的“绝对性”使得“万物”相对“道”的绝对存在必然是完全摊平、一律平等的,这也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最为“形上”的根据和前提。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管子》四篇和《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两篇则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它们把老子之“道”“形下”地功利化、实用化、操作化、法术化了,把老子主要着眼于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修正”成为对确定、刚硬的法度的严格遵循。这样,老子的个体自我实现之“道”也就变成个体自我的泯灭之道。  相似文献   

9.
刘长卿进士及第之年,最早见于姚合《極玄集》卷下,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虽未说“及第”,但以同书其他进士及第例之,此处“进士”即指进干之第。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卷十  相似文献   

10.
汲取圣贤文化精华促进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一词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老子》中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成。”《易·乾·文言》中说:“圣人作而万物睹。”《论语·述而》中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荀子·性恶》中说:“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司马迁在《资治通鉴》卷一中说:  相似文献   

11.
张征 《神州》2013,(21):180-180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我是根据这一提示,因而阅读《老子》,试图认识老子的。本文粗疏肤浅固不待言,更不涉及《老子》一书外其它领域,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13.
王弼《老子注》,自古以来,赞不绝口。的确,王弼《老子注》,始终贯以清净之旨,言简意深,“完然成一家之学”;可是,是否真是老子的旨意,就很难说了。当代学者陈鼓应先生,对王弼《老子注》的评价,更是赞赏有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撰《史记·货殖列传》,开头这样写道:“《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据中华书局出版《史记》校点本) 历来的史家都根据这一条资料,说司马迁在这里对《老子》提出了批评,指斥老子的思想行不通。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理,有悖于司马迁的基本思想。其实,司马迁在这里非但不是批评《老子》,相反却赞同《老子》的主张。试申述四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字训读看,有两点应当校正。其一,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是一部哲理书,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辩证观点,是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皆有重要影响的巨著。在形式上,《道德经》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修辞凝练,音节铿锵,寓理玄远,文实多姿。因此说,《道德经》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而且在先秦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道德经》的学术思想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是鲜明的无神论者。他的宇宙自然观总体是唯物的、光辉的。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白于蓝 《江汉考古》2001,(2):55-58,54
《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由文物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笔者近日审阅是书,感觉内中释文和注释中仍有部分可商榷者,故草成此文,以就正于方家。一    子孙以其祭祀不屯。[二七]                (《老子》乙简一六)[注二七]:“屯,简文为‘屯’字的省形。《说文》:‘屯,难也’。裘按:从字形看,似为‘乇’字。”    按,所谓“屯”字,原篆作“”。从字形看,此字既非“屯”字,亦非“乇”字。郭店简中“屯”字作“”(《缁衣》简一)、“”(《老子》甲简九);“乇”字作“”[…  相似文献   

17.
丘良任 《古籍研究》2000,(3):110-112
吴敬梓《木山房诗说》久已亡佚。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说:“先生有《诗说》七卷,是书载有《溱洧》篇数语;他如“南有乔木”为汉江神女之词;《凯风》为七子之母不能食贫居贱,与淫风无涉;“爰宋唐矣”为戴妫答庄姜“燕燕于非”而作;皆前贤所未发。又说:“先生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墓竹简》中《老子》甲的“绝伪弃诈”的伪诈,指的就是儒家鼓吹的仁义,讲“绝仁弃义”比讲“绝伪弃诈”更贴切老子的逻辑方法,因此,今本《老子》应在郭店简本《老子》之后,郭店简本《缁衣》所引古《尚书》是真正的古经,以之比较晚出古《尚书》,清人关于后为东晋人伪作的结论并非无懈可击,仍可以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19.
昭和初期是日本加大学习西方力度的一个时期,近代日本的“中国学”也成立在这个时期。其中,《老子》研究尤以引领“中国学”的武内义雄和津田左右吉二人最为著名。被誉为“评论家”的长谷川如是闲虽不能说是一位“中国学”的大家,但他注重对《老子》思想性的研究且颇具特色,与津田左右吉不分伯仲,堪称日本昭和初期《老子》研究的代表。本文就长谷川如是闲“老子论”的研究手法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其具有“outside”和“inside”兼在的双向研究视野剖析他研究《老子》使用的社会学研究法。  相似文献   

20.
余英时先生用以证明南宋孝宗对高宗潜意识中“憎恨之情”的两条资料,似都缺乏说服力:第一条徐经孙疏中“家老子”应依《宋史》为“曾观”二字之误,与不意流露憎恨高宗之情无关;第二条孝宗锁闭“高宗留下宝器图画”,乃谦虚美德,并非出於对高宗“生前的世界”之“抗拒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