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蒙古国境内岩洞墓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对其分布环境、形制结构、葬俗特点以及随葬遗物等进行分析。认为岩洞墓是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也是古代游牧民族秘葬的一种新类型,岩洞墓的发现对古代游牧民族丧葬习俗的深入认识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
葬俗作为人生礼俗的内容之一在民俗学中备受关注,以瓮棺葬形式埋葬未成年人是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到晚期阶段曾一度流行的习俗。与中原和江汉地区相比,本区瓮棺葬以"陶片覆盖葬"为主,"完整陶器装入葬"较少,在葬具的组合和墓主年龄及埋葬位置等方面亦存在自身特点。海岱地区先民在向西拓殖的过程中主动引入了豫中地区的瓮棺葬俗,并且加以改造来适应自身文化。民俗学理论中关于葬俗传播和变异的研究为阐释史前时期海岱地区瓮棺葬俗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媛 《文史月刊》2012,(Z3):1-2
悬棺葬,系古代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形式,它不入土,不入水,而是把棺木置于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是与弃尸、鸟兽葬、火葬、土葬等不同的一种奇特葬俗,成为所谓"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4.
广西南丹县里湖岩洞葬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丹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山区,与贵州省接壤,地处云贵高原余脉,岩溶地形发育良好,岩洞众多。其中部分岩沿洞中遗留古代的木棺,是一种民族特色十分浓厚的岩洞葬。南丹县的岩洞葬主要分布在当地白裤瑶族聚居的里湖瑶族公社的怀里、化果、纪后、仁广、瑶里、董甲等六个大队内。对这里的岩洞葬,1958年曾进行过调查,并在《南丹县大瑶寨瑶族社会概况》一文中作了简单记述;八十年代初又进行过一次调查,并整理成《南丹县里湖瑶族公社岩洞葬  相似文献   

5.
2019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崇左市江州区那隆镇岜王村逐汪屯群众在逐汪山采石时捡到的一批文物进行了现场调查和鉴定,确认这些文物是商代中晚期岩洞葬的典型器物。器物类型主要为玉石器,另见少量陶器和陶片。玉石器以磨制为主,且大都磨制精美;器类以锛为主,另有凿、凹刃凿、穿孔石片、圆饼形石芯、圆形石饼、镯等;其中凹刃石凿是左江流域岩洞葬中首次发现。陶器完整器只有纺轮;陶片极少,均为色彩斑驳的夹细砂碎陶片。逐汪山岩洞葬是桂南早期岩洞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左江流域早期历史和广西岩洞葬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史前居室葬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前宗教是史前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前者便不能完整地把握后者。在史前宗教中,葬俗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事实上,有关葬俗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过,对于居室葬(即在居住面地下埋葬死者,使生者与死者同“居”一处)的研究文章还不多见。考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我国很少发现居室葬;另一方面是我国古代绝少这种野蛮的葬俗,从而造成了我们对它的忽视。假如对居室葬进行历史的考察,我们将发现它是人类最古老葬俗的一种,并曾广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存在毁尸葬、毁器葬与焚物葬三种葬俗葬仪,它们表现为在文化形态上的多样性,文化内涵上的复杂性与神秘性.这些葬俗具有世界性,表现了古代人类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与信仰.  相似文献   

8.
广西西林县普驮发现的“铜鼓葬”是古句町一种较为特殊的葬俗,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其特殊的葬俗、独特而丰富的随葬品,暗示此类葬俗是专为某类特殊的人群使用。我们认为西林普驮铜鼓葬的主人身份是句町部落集合体中具有显赫权威的精神领袖-巫师。  相似文献   

9.
居址葬按埋葬位置可分为洞穴葬、典型居室葬、居室地面葬、居址葬等不同类型。前三类葬俗可能和狩猎文化关系密切,其中北方地区的居室葬、居室地面葬及灰坑葬也受到中原地区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中原地区居址葬俗,同集中成片的公共墓地葬俗形成鲜明对比,二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长期共存,反映出人口构成的复杂性和内部权力的不完全整合。  相似文献   

10.
"毁镜"葬是早期拓跋鲜卑毁器葬中的一种。它是拓跋鲜卑民族自身的产物,还是来源于其他民族?这种葬俗在早期拓跋鲜卑出现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地处我国西南的广西,岩溶地形发育良好,溶洞众多,历史上曾流行过一种利用天然洞穴葬人的崖洞葬俗。不少文献对此都有所记载,部分专家学者亦曾对这种崖洞葬进行过一些调查和研究。为了深入研究崖洞葬这一特殊葬俗,我们对广西崖洞葬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船棺葬是长江以南乃至东南亚一带的特殊葬俗,考古学界和民族学界都对它做过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从这种葬俗的分布范围、葬具形态、葬制、地方志记载以及诸多的旁证资料出发,提出船棺起源于独木舟,并认为这种葬俗反映了古人灵魂升天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13.
《广西先秦岩洞葬》是由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发行。该书16开本,精装,正文共计230页,约46万字,图版捌拾幅,定价168元。该书对广西目前已发现的先秦时期岩洞葬的全部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详细介绍了各岩洞葬的基本情况,并对先秦岩洞葬的分布、分区和葬制以及文化内涵、特征、年代、分期、族属、起源等做了系统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14.
屈肢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是古代民族对灵魂、来生、亲属等问题认识的综合表现。它既随着本民族社会的发展与其它民族的影响而改变,又具有一定的守旧性和顽固性。在中原地区,同一墓地发现的不同葬俗,如屈肢葬和仰身葬、侧身葬、直肢葬同时并存,似乎表明贫富分化与私有观念出现后,氏族成员团其在氏族或家族中的不同身份,不同的社会地位。然而,在我国偏远的西南地区,虽然有时也有屈肢葬和以上几种葬式同时出现于同一墓穴中,但其意义并不完全与中原相同。本文拟论述我国古代西南屈肢葬的分布和特点,追溯它存在的渊源,意在探讨屈肢葬的社会含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三峡地区发现的23例六朝至隋唐时期的多人埋葬墓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其分期和多人埋葬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这种葬俗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多人、多次、分层次、多时期葬死者于一室是三峡地区六朝隋唐墓葬的重要特点,它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蛮人"与"夏人"葬俗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本根据成都平原和重庆地区葬具的发展线索,认为船棺葬为蜀人的固有葬俗,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是受蜀化影响的结果。巴人本来无船棺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17.
考古发现的商周车马坑多达数百座,多数属随葬性质,分布于各地各等级贵族墓葬附近。车马坑与主墓的方位及朝向关系,往往体现了不同地区、国属、等级、文化背景的墓主人的葬制葬俗。通过统计分析,商周各时期各地区车马坑的位置设置各有特征,能够作为不同葬制葬俗对比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北首岭遗址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发掘出土了66座瓮棺葬。通过分析,北首岭瓮棺葬的分布有自身的特点,瓮棺葬使用的葬具、埋葬的葬式和随葬品等葬俗和同时期仰韶文化瓮棺葬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从北首岭遗址可以进一步了解仰韶文化瓮棺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9.
成人瓮棺二次葬是郑洛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重要特征之一,葬具形式主要是"伊川缸".瓮棺作为史前时代最早采用的葬具形式,则是在二次葬普遍流行的基础上,对特定人物实施厚葬的具体反映.而这一葬俗是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中最早萌发,并可能在其东渐过程中逐渐得以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船棺葬     
船棺葬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地乃至太平洋群岛普遍流行的一种葬俗.本文广泛收集了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有关船棺葬的考古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进而论述了船相葬的分布、时代、族属和所反映的丧葬观念.文章认为,行船棺葬的民族均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船棺葬俗实际是海洋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船是海洋民族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死后以船为棺,目的是满足死者在想象的另一世界中的生存需要,并祈求死者福佑活着的人们,即行船棺葬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神.它集中体现了海洋民族的信仰,追求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