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的官员们为显示其威风和地位高贵,出来的时候有仪仗在前,官越大仪仗越多。在北京城里,因为有皇帝在那里,官员们不能显示他们的威风,所以出来的时候没有仪仗。外省的官员们,在他们做官的地方就摆出仪仗。现就在桂林所看见的,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将军租房,丞相买屋。”实际上说的是唐宋时期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到了清代,官员住房实际上采取了近似于“福利分房”的制度,原则上依照级别分配房屋。本文简单介绍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  相似文献   

3.
“将军租房,丞相买屋。”实际上说的是唐宋时期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到了清代,官员住房实际上采取了近似于“福利分房”的制度,原则上依照级别分配房屋。本文简单介绍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  相似文献   

4.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是研究有清一代中下级官员及职官制度,乃至清代历史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第30册《索引》按官员姓名笔画顺序排列,以方便读者检索。但《索引》存在不少讹误漏略之处,主要表现为姓名遗失、姓名书写错误、人物资讯遗漏、人物资讯误加、册次讹误、页码讹误、姓名排序错误等方面,本文分别加以纠正,期有裨于读者检索利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至解放初,在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一些官员重视地方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之为“官员文化”.本文只是从文化的角度和层面略述官员重视文化教育,乃至他们为地方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而不涉及他们的政绩功过.  相似文献   

6.
清代衙门病     
林乾 《文史博览》2007,(9):58-60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清代防范官员的法律、条例相当严密,为了少受处分,许多官员无所作为,整日为逃避"文法"而绞尽脑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就成了最普遍而又最无奈的官场风气了。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史学研究者带来研究方法的变革,越来越多专题性历史数据库的涌现,对人文学者掌握和利用数据库的技术手段方面也带来新的挑战。在将清代缙绅录建设为史学量化数据库的过程中,利用人物姓名、籍贯等关键信息构建有效的内部连接是追踪官员仕途迁转的关键,而跨数据的外部连接能够进一步拓展数据分析维度,补充科考名次、出生年月、家族背景等影响仕途的重要因素。利用明经通谱中的拔贡名册和缙绅录连接比较,可以得到各科拔贡生员入仕的人数比例。在分析拔贡不同的入仕途径过程中,不能忽视履历、方志等史料中对官员捐纳等信息的搜集,同时在任职时间等方面,这些信息可与缙绅录数据库中的信息互补,勾勒出更完整的官员仕途路径。在团队跨学科合作方面,缙绅录就开发检索平台、互动式可视化界面都进行过尝试,但存在成果难以维护和共享利用等问题,为数字人文在史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封建社会里,在朝为官者凭借其所积功劳不仅可以加官进爵,并且在死后也可以获得赠官的荣誉。官员自身可以受封,同时也可以把自身的封赠转赠于其妻、子、父母及祖父母。清承明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使得封赠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9.
薛恒 《东南文化》2003,(7):66-69
胥吏操权柄、谋私利是宋明以来政治中的重要弊病。清代鉴于前朝教训,曾经对胥役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但并未能坚持下来,收取实效,反而演变成了“与胥吏共天下”的荒唐局面。其原因在于清代高度中央集权下,国家管理的例规化封闭性运作和具体制度中的缺陷。清代对胥役管理的失控表明了专制国家的官僚政治,不可能解决这一痼疾。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中兴办洋务的官员的思想观念出现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的突破;对西学的推崇和引进;引进机器制造技术的思想及人才观念、经济观念和军事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车票是官员办差用驿站车辆经陆路解主官物的依据,并非今日乘之凭证。当时,车票先后由兵部、陆军部印制填发,只填发的车票均向用票的稚门收费,每张收费银五钱一般来讲,车票使用之数量每年多则百余张,少则70-80张左右。清代历朝皇帝出巡、打猎用车,士由内务府筹措,不用车票官员非官办差用车亦不得擅用车票。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中兴办洋务的官员的思想观念出现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的突破;对西学的推崇和引进;引进机器制造技术的思想及人才观念、经济观念和军事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我国西北地区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阶段 ,但当时的地方官员对当地出现的环境问题普遍没有意识。个别地方官员的环境意识集中表现在对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的认识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微服私访”是指换穿便服、隐瞒身份对疑案民情进行实地访查。作为一种以官为主体的司法手段,微服私访通过奉旨、官遣、亲访、遣员或托民的方式启动,在清代民刑疑案、州县治安以及监督监察中起到了侦查取证、缉捕罪犯与司法威慑的作用,但地方一人政府下的权力集中化与证据辨伪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适用空间。民众钟情于清官私访的“集体无意识”,促成文学作品对微服私访司法效用的夸大。官方文本则借助于权力的“话语资源”影响民间创作,共同塑造私访者“清正”“勤慎”之形象,力图巩固司法体制的正当性。与之相异,讽刺与谴责文学有意淡化微服私访的司法功效,转而突显其工具性质,以揭露司法腐败的社会现实,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清官私访的司法意象。  相似文献   

15.
边缺是清廷为有效治理边疆等特殊区域而设立的特殊官缺,俸满优升是其基本属性之一。边缺官员俸满后的升迁分离任候升和在任候升,两者的候升期皆不断延长,但与普通官缺相比,其优升的优越性依然明显。离任候升者在候升期内无俸禄和养廉银,雍正以降,解决候升期内的经济问题已取代升迁成为最迫切的问题。在人多缺少、供需失衡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清廷对边缺在政治层面的优恤,被迫由俸满优升逐渐转变为优先保证边缺俸满官员有官可做,大小皆可。清后期,在署理制盛行之下,真正能够实授边缺且历满俸期者已寥寥无几,边缺俸满优升的属性已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6.
清代官员经济犯罪行为的背后一定存在着诱发其犯罪的原因,经济犯罪是各种不同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清代的专制制度和官僚体制两个方面去探析清代官员经济犯罪的原因,以揭示在这种制度和体制下官员经济犯罪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正>清朝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清王朝近300年执政间,收集、并形成了大量种类繁多、内容极为重要、且又珍贵的档案,这些档案乃成了清代信史的最可靠依据,它亦成为清代利用档案编修史书的直接素材。在清代,依档案编修史书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卷帙之大、编修之勤,都超越了以前任何朝代,成为我国历朝之最。在清代,尤为前期,历代皇帝皆重视利用档案编修史书,凡修一书,即由皇帝钦定设立一修书之馆,且成贯例由皇帝钦定修书总  相似文献   

18.
有清一代,疫病灾害频繁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疫病发生和传播的自身条件如病原体的存在等,和外部环境条件如气候状况、灾荒因素等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此外,政府行为如大规模的战争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持续恶劣的生存条件引发兵民体质下降,也为疫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而政府医疗机构的不健全和医疗资源的缺乏,也是疫病预防不力和疫病发生后形成灾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清代玉牒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皇家族谱,记载翔实,装帧华丽。玉牒有着严格的编修制度,其内容为我们揭开许多清史之谜,了解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玉牒为我们研究清史、满族史尤其是研究清代宗法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丰富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