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是民族的、地方的人群社会文化一个不能缺少的部分。完全没有它,人们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钟敬文当人们春节穿起盘花对襟的中式装,挂灯笼,逛庙会,看拉洋片时;当人们假期走出家门参加民俗游,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感知深远的民族文明时;当人们在媒体上频频看到有关民族文化的种种普及节目,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竟然是那样的无知时……我们不禁由衷地慨叹,那些已经被遗忘了很多年的民族传统习俗回来了。  相似文献   

2.
霍巍 《中国西藏》2002,(2):6-10
死亡也许是人生中最为神秘、最为惊心动魄的事件。人类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古代文化遗存当中.古代墓葬是人们生前世界的折射。因此.考古学90%以上的研究对象,便是埋藏在地下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古墓葬,它们往往是揭开早已消失的古老文明神秘面纱的最为直接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董询 《神州》2014,(8):72-72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接受。在我们舞蹈艺术教学中,“尊重艺术,理解多元化”成为我们舞蹈教学的目标,这说明,在舞蹈艺术教学中,要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受舞蹈的风格和情感。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要贯穿在整个舞蹈艺术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大众考古》2020,(3):18-18
中国传统文化所理解的器非止为器,而是知识与思想的载体。显然,如果人们仅满足于对器物形制特点的描述,不能通过器见人睹事,那么我们就会与己身文明的精蕴失之交臂。目见以器,心怀以道,这是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时所必须抱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习惯于将一切同伦理道德挂钩,它造成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与此相适应,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所展示出来的,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着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执着关注。我们若从这样一个更为宏观的文化视角去审视《水浒》,就不难发现,在《水浒》一书中,也同样积淀和储存了我们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观念,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本文试就这方面的理解略陈管见。一、“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官崇拜”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有其形…  相似文献   

6.
袁霄 《风景名胜》2021,(2):0089-0089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建筑行业突飞猛进发展迅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特色,同时也反映出了人们的精神内涵.人类的文化是长期实践的成果,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延续性.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不同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对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过去20年中,马格南摄影师Steve McCurry游历世界各地,记录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的生活。他为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不同地区,人们的杯子里装的都是什么饮料?它们代表着什么样的独特文化?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怎样的关系?通过这不过巴掌大的观察窗口,摄影师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丰富、细腻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8.
动物比喻中的动物形象的指示不同,主要是由于文化、风俗、习俗及民族的思维定式的差异造成的。本文举例阐述了人们对于动物比喻的理解偏差,以及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翻译理解动物比喻。  相似文献   

9.
日本:语言与文化的暧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的语言,据说世界上的语言有5000种之多。虽然语言的功能和用途大抵是相同的,但它的构造和风格却是不尽相同的,且每个民族又往往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不仅仅是组词造句,同时又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具体体现。打~个比方,语言现象好比人的面部表情,而语言符号就是人的脸。面部表情虽然是通过脸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但它反映的是人的心理而不是脸本身;语言现象虽然也是通过不同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但它反映的是人的心理而不是语言本身。由此可见,语言是表象,心理才是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应研究的主要对象。所不同的是,语言符号的组合即语言结构比较复杂,而脸的变化一看便知,无需研究而已。所以分析语言现象不能只盯着语言结构,还必须注重文化内涵,否则就很难理解其确切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是一个普遍原理,适用于一切民族,也适用于美国黑人民族。但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又会带上自己的特征。因此,在研究黑人民族问题时,主要之点应当是准确地估计具体的历史情况。美国黑人这个民族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本文试图作一次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的呐喊——论18世纪德意志和法国的文化冲突李宏图在世界文化史上,不同文化间的撞击与冲突总是时常发生,特别是当先进文明向落后国家传播时,这种冲突便会更为激烈。长期以来,由于研究视野的局限,我们只关注于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间的冲突,而忽略了近代西方...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人和波兰人拥有同一血脉,属于同一语族,拥有全斯拉夫种族的特性,却又如此不同,近乎对立,从鄙视到仇恨,也不排除莫名其妙的互相吸引,但始终互不信任。俄罗斯和波兰两个国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政治制度: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和波兰贵族民主制度。俄罗斯人在专制制度和东正教会的熏陶下,养成了忠于沙皇、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波兰人在贵族民主制度和天主教会的培育下养成了酷爱民主自由与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和宽容开放的文化传统。普希金和密茨凯维奇是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民族的伟大诗人,他们个人间的相互钦佩和对立,折射出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斯拉夫民族间的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是一种高雅艺术,也是一种通俗艺术,因为国画从来为各阶层的广大人士所爱好。但是兴趣发源于理解,所以不同文化阶层的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爱好和选择也就各有不同。反过来说,就是同一幅作品,对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感染力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史是发生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急剧变动的大时代的历史。置身其中的人们,将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所见所闻的人与事,所感所受的情与理,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是丰富我们民族记忆,提供文化积累价值的极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用典除了增加语言表达效果、增加语言审美因素等作用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传承发展文化。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只是看到了用典的前两个作用,而对于它的第三个作用则视而不见,以致出现了反对用典的现象。正如本文所举著名三钓典故所展示的,用典既是一种传递,也是一种启发,还是一种讨论,正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用典,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才越来越丰富充盈,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越来越具有活力。任何一个用典的行为,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表达、语言修辞问题,不是一种简单的无意义的陈词滥调和掉书袋行为,更不是一种所谓守旧古板的体现,它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息息相关,在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诗歌的感觉示意,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通道,是诗歌的灵魂。它对与诗歌创作相关的文化因素、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可以起到透视的作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不同精神文化都会表现到诗歌的意象上来。本文主要通过对中俄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俄汉民族精神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咏史诗歌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主张,从文化结构形态上看,中国古代史学知识的存在由三个板块构成:正规史学、通俗史学和咏史诗歌。它们各自的文化——文本形态相应是:作为历史学家的历史学——对历史理性化的记述、考订和分析;作为大众的历史学——历史文学故事;作为文学艺术家的历史——对历史的诗化吟咏。几千年中,它们长期并存;其间,既有显著的分野,又有或明或暗时彰时隐的联系。无论对立还是互渗,自足或是统一,这三  相似文献   

18.
我虽然是一个文化人类学专业的学者,但迄今对文化的定义模糊不清。从书本上背一段现存的定义固然不难,然而几乎每一本文化人类学的专著里就有一段不同的定义。于是我也学习一些老一辈的人类学专家,直接从实际的人类生活方式中理解什么是文化。例如:“打赌”这种文化现象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其目的是让人相信自己所言所行是真实的。在内地我们常能听见“此事若不是真的,我  相似文献   

19.
文化,包括了人类在认识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某一特定民族或地域人民共同拥有的行为方式、基本价值观念和看待事物的态度等。学者在研究档案学科的相关内容时,通常不会将档案学科与文化密切联系起来,但是,学者们都承认,档案是记载文化事件的载体,其基本作用就是保存文化方式和传播文化。这种理解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阐明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但是却没能认识到档案既能反映文化,其本身又是特定地区文化观念和基本价值的再现。因此,我们应当从注重档案的表层功能,发展到挖掘档案的深层功能,关注档案内部隐含的文化建设,并将档案与文化建设作为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中华遗产》2011,(6):8-8
“概括地说,红色文化、儒家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三者,都会对中国人未来的价值体系提供内容和方向。” ——在谈到如何理解当前以红歌、主旋律影视剧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泰表示,红色文化中有很多优良的革命传统,比如民族献身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是值得后人去纪念和继承的。但有些“红”却是“极左”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