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吃圆子     
小时候,看母亲换上阴丹士林的洋布褂子,我就知道她要出门去吃圆子了。到亲戚家去吃喜酒,就叫做吃圆子,我们乡下都是这么说的。母亲临出门总会说:“在家好好看门呀,我带接食你们吃。”到了下午,母亲的接食带回来了,有四样东西:圆子、红肉、酥鱼、鱼汆,每样三件。于是,到了晚餐的时候,厨房里就有股异样的香味飘逸出来,餐桌上就会有一碗荤菜,随之而来的是满桌的欢声笑语。带回的接食下锅前要经过改刀,一个圆子一剖四瓣,一块红肉要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母亲也不会让我们一餐全吃完,她说要细水长流呀,她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拔柴     
母亲说,今天闲着,下午咱们拔柴去。我说,这年头,哪里还有拔柴的人。家家不是用蜂窝煤炉子就是用煤气灶,要么就是用电磁炉,都啥年代了。母亲说,烧填大过吃穿。这几年家里没种麦,没柴烧。今年雨水多,野狐沟畔有块麻椒地,长满了黄蒿,我问过了主人,人家让我们去拔。野狐沟就在霍家坪和温家集以及我们村的交界处,沟这边正是我们村的"十字路地",这里原先就有我们家的地。黄昏时分,我和母亲引着儿子,拿好镰刀,拉着架子车出发了。说是拔柴,其实往往要用到镰刀,因为有些柴草没有它还真的拔不了。出了村,一条刚刚被硬化的水泥路延伸到邻村霍家坪。  相似文献   

3.
正"妞妞,快去看看咱家的五彩椒不仅长个了,而且变色了。"姥爷边看电视边对我说。"真的吗?这五彩椒也真是,怎么光挑我不在家的时候变色呀?这下我的观察日记可怎么写啊?"我一边遗憾地嘟囔着,一边放下背包直奔阳台。果然几天前还都是翠绿色的五彩椒,现在现出了红、黄、紫、白等颜色,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泽。  相似文献   

4.
八宝粥溯源     
现在市场上的八宝粥,就是老北京的腊八粥,它是从清朝宫廷御膳房传下来的。—个世纪以来,腊八粥的质量由复杂到简单,由高贵到大众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人们喝八宝粥的时候,已经不再考虑它质量的变化和名称来源的历史了。我做为一个在60多年前就在北京喝腊八粥,并且亲自聆听过曾被慈禧太后接见和喝过御赐腊八粥的母亲,讲述过关于她亲自品尝宫廷腊八粥的历史。现在又快到农历腊月初八了,我在准备熬八宝粥的时候,又回忆起儿时听母亲给我们姐妹讲述当时她喝宫廷腊八粥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草木灰     
郭心爱 《丝绸之路》2012,(23):73-74
"吃了灯草,说话轻巧."母亲常挂嘴边的这句话,我只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俗语譬喻,不曾想我坐月子那阵,怀中小儿火气大,眼皮赤红,医生用紫水涂眼影不见效,母亲竟真的煮灯草水给我们母子喝,说败心火.我婆母的举动更是出奇,抓一把灯草用火柴燃着,余下的草灰冲温开水让我们当茶饮,我不信这招数,只当魔术来玩.结果还真有魔力,喝几回,火气很快就败下去了,连话音儿似也轻巧了不少.  相似文献   

6.
一位母亲忽匆匆地走进咨询室,满脸忧悒地说:“你要救救我的女儿呀,要不然,她这一辈子可就毁啦。”我听得满头雾水,忙递给她一杯水劝她慢慢说。“我女儿过去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是最近却不知什么缘故突然下降。经过细心观察了解,我发现她与同桌的思思整天形影不离不说,而且上课老是在一起说悄悄话。有一段时间,各大媒体不是报道说XX歌星因搞同性恋遇刺吗。所以我怀疑,她俩极有可能是搞同性恋而耽误了学习。”  相似文献   

7.
正"掰玉米啦!掰玉米啦!"田地里都是我们的欢笑声,原来是三(11)班全体同学来掰玉米了。远远望去,田地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我们冲进一望无际的田地里,只见一排排高大的玉米秆,像一个个卫士拿着"手榴弹"保卫着"开心农场"里的每一寸土地。我看见这么多可爱的玉米娃娃,迫不及待地在玉米地里跑来跑去,精心挑选着。"呀!好大的玉米棒子!"我兴奋无比地叫起来。于是,我使劲一掰,只听见"咔嚓"一声,玉米棒被我掰断了。经过我又一番细心挑选,终于又掰到了一个大玉米。我撕下玉米的"外  相似文献   

8.
1936年,我出生在林县(今林州市)姚村镇李家岗村。林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山区穷县,土薄石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 记得我六七岁时,父亲在山西当铁匠,母亲整天在地里辛勤劳作。有一次,母亲给人家纺了八天棉花,挣了半升谷子。她说:“千万别吃,留着当谷种吧。”谁知不久国民党军队就抢走了这半升谷子,还把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卧床不起。  相似文献   

9.
集体贫血     
在和全国人民一起如火如荼革命前,我们家是祖传了很多代的中医。跟现在香港连续剧里的医生动不动就开奔驰住豪宅一样,那个时候这也属于高收入人群,据说我爷爷小时候早饭喝的白粥里都掺着参末。到了我爸这一辈,他只会在每年萝卜上  相似文献   

10.
《树叶儿多》是清代流传较广的一首民歌。其开头几句是:树叶儿多,我妈养了我独一个。长大了给我说婆婆,金盆里洗,银盆里卧。十个公,十个老头挫磨我。北京西郊火器营中流传的一首《酸枣儿颗颗》与《树叶儿多》大体相同。其开头为:酸枣颗颗,树叶多多。清早几起听掐莱去,额娘生我,就一个哟。下山来呀喂秒秒(猪)呀,金盆里洗,银盆里卧哟。打甜水呀沏茶喝呀,长大了啊,做个婆哟。说个婆婆呀。打苦水呀喂鸭鹅呀。给的哪儿呀,井台高啊,绝地南沙河呀,细呀,一个’kjk,一个婆婆,谁给我爹娘送个信去,一个小姑子管着我呀。多多带点…  相似文献   

11.
结婚问题     
毛头3岁半的时候,看见电视里盛大的结婚场面就心醉神迷,拉起我和他爸爸的手,说:“爸爸妈妈,你们结婚吧。”毛头爸说:“我们已经结过婚了呀。”毛头非常不满:“你们什么时候结的婚,怎么不叫上我?!”原来他把结婚当成节日的狂欢。  相似文献   

12.
土陶茶壶     
<正>刚解放不久我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后长期在边防部队工作,多年没有回家。有一年出差经过贵阳,有机会顺便回到家里。到家时又渴又累,便从一个茶壶里倒水喝,此时听到母亲说:"这个茶壶还是你当学徒时买的呢!"我记不起什么时候买了这个茶壶,很快却想起了13岁就去一个中药铺当学徒的1945年。这一年世界发生了巨变,首  相似文献   

13.
挂霜花生     
李坤 《南京史志》2022,(22):4-5
<正>直到前几天,我才知道儿时母亲做的糖酥花生叫“挂霜花生”。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母亲就会做糖酥花生。每一次做糖酥花生时,母亲都是非常虔诚的。她从口袋底掏出半瓢花生—那时花生非常少,平时舍不得吃,都是藏在袋子最底下的。母亲边扒着花生壳边撵我们出去,倒不是我们帮不上忙,而是我们在扒花生壳的时候经不住诱惑,会边扒边把花生米偷偷地塞入嘴里,最后碗中的花生米几乎少了一半。开始母亲很纳闷,  相似文献   

14.
压岁钱     
奚菊 《南京史志》2014,(2):53-53
过年了,哈哈,终于可以吃、睡、玩了呀,不仅这样,说不还会大捞一笔,真是想想都会令人睡觉笑醒了。保持这种兴奋的状态,一家挨着一家地拜年。喝饮料,吃东西都快使我消化不良了,但是“盛情”难违呀。  相似文献   

15.
尚小云(1900-1976) 男汉族河北南宫县人京剧旦角演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一家人从香港迁居北京不久,母亲便带我去戏院看戏。记得那是个日场。刚入座,母亲便指着戏单说:“今天的好角儿(梨园行对优秀演员的习称) 是尚小云,他演的是拿手戏《昭君出塞》。”等呀,等呀,终于好角儿上场了。从头至尾, 只见这个叫尚小云的又唱又做,载歌载舞,身披大红斗篷满场飞,手掏翎子(将两根野鸡尾毛插在头盔上的一种美饰)露出雪白的双臂,太美了! 美得像只展翅翱翔的仙鹤,盘旋而来,飘然而去。戏散了。出了剧场,我就高高举起自己两臂, 对母亲说:“小愚(作者小名)什么时候也能有小云那样的胳臂就好了。”母亲笑道:“你的胳臂要像他就糟糕了。”“为什么?”“他是个男的,演的是女人。这叫男旦。”“我喜欢男旦!”我大叫,身边的人转过身看着我……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手     
母亲忙完家务,坐在沙发里向妻要剪子。妻翻了几个抽屉也没有找到,现在都不做针线活了,要找把剪子真是不容易。“我记得放这儿的,怎么找不到。”妻咕哝着。我问母亲找剪子做什么,母亲说要剪指甲。妻从抽屉里拿出指甲剪,说用这个吧。母亲接过指甲剪,看了半天,笑着说:“我一直都是用剪刀剪指甲,这个我还用不惯。”“让我给你剪。”说着,我顺手接过指甲剪。母亲不同意,看我执意要剪,而且她确实不会用指甲剪,就迟疑地伸出了手,脸上竟然有点难为情。我抓住母亲手掌,摊开,我吃了一惊,这是母亲的双手吗?母亲的手怎么是这样的?粗糙的手背上,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17.
四舅还乡记     
初回大陆四舅从台湾回大陆,第一站是北京,到了北京才通知定云表哥,说不日将回武汉。四舅回来只能呆一个整天,头天下午到,第三天早上就走了。我想四舅回来,一定会提出看我母亲,那怎么给他说呢?我有些犯愁了。  相似文献   

18.
魔法鹅卵石     
那年我16岁。一天,我告诉父亲自己不想上学了,问父亲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工作?父亲问我为什么不想上学?“太累人了,整天学习,你看很多人都在外打工挣钱,谁还上学呀!”我满不在乎地说。于是,父亲没有说什么,就带着我到了一个职介中心。我填了一张履历表,交给了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看了看,告诉我和父亲回家等消息。可是一个月过去了,职介中心始终没有打电话来。怎么了?这个工作的要求不太高呀!难道履历表上没有联系电话吗?我多次问父亲。父亲看看备存的一份履历表,一句话也没有说。吃饭时,父亲问我还知道职介中心为什么不打电话来?我说:“不知…  相似文献   

19.
电话里传来一位母亲急急的声音:“我打了好几次电话了、您要帮助我。不知怎么回事,我成了儿子的仇人,读到您的一篇心理咨询文章,可算找到救星了……”哪里有“救星”?但叶以肯定这位母亲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于是,约定好我们坐到了一起。我听她说了一段独特的母子之间的故事——我儿子今年19岁,刚刚参加过高考差一点没上线,现在正在补习。我们娘俩的矛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说不清了。只记得高考前他在家里复习的那段日子,为复习时间抓得紧不紧,我们就开始有了冲突,先是说,后是吵。孩子一看电视,我就闹,防子说也得调节调节脑子。于是,我们的冲突就越来越  相似文献   

20.
愧对母亲     
几年前,读过李昌平的一篇文章,说过去农村病人死在医院,现在大都死在家里。为什么?住不起医院。母亲也是死在家里的,对我们兄弟,花个几万元还是能够承受的,可我们却没有送她去医院。我提出过,大家说,母亲这么大年纪,没有治疗的意义了。好像还是清明节时,母亲就说受凉了,老咳嗽,吃了180多块钱中西药,都不见效。我说,这点钱不算什么,感冒去次大医院就不止这个数了。就又给她买了些药,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