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一耀 《神州》2013,(3):19-19
"中庸"在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谈到所说的"致中和",我们首先要探讨"诚"及其与"中庸"的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1]这句话中提到了一个"诚"与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自古以来山地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与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韩诗外传》曰:"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出  相似文献   

3.
张矿明 《神州》2012,(16):185-18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几千年前的孔子说的话,现在有言道:“三个臭皮匠,项个诸葛亮。”也说明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归来与自由,大概是电影《归来》和小说《陆犯焉识》的其同主题,电影更重归来,小说更重自由严歌苓在《陆犯焉识》垦把自己两个爷爷的故事合在了陆焉识身上。一个是亲爷爷。留洋10年,会几门外语,16岁上大学,25岁读完博士。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军占领上海,40岁的爷爷自杀了。  相似文献   

5.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41页)这两句话记述了秦始皇于是年的巡行和修建长信宫两件事。可译作:二十七年,秦始皇去陇西、北地巡游,越过鸡头山,经过回中宫。这一年在渭水南岸修建了长信宫,不久又把长信宫改名为极庙,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问题是“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断句似不当。毛病在“焉”字上。一般地讲,“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作语气词又经常用在叙述句的句  相似文献   

6.
漫话焉支     
漫话焉支柏原981年夏,作协一位老作家带了我们三个工厂的业余作者,漫游河西走廊。从山丹军马场转向高台县途中,我头一回望见焉支山。不过那是由西南向东北眺望,未能欣赏到它的红似胭脂的山岩景致。就我所知,“焉支”词义有三。一是女人的称号,二是山的名称,三是...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环境中,我们的知识在不断的积累,但是,我们积累知识的途径却是多样化的,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一直不变的知识积累方式就是图书,图书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学习工具,也是我们未来将会一直持续的学习工具。但是,在我们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出现了许多图书馆库存量的危机,这种危机使得我们的图书资源浪费的现象更加的严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浪费的滋生?我们应该如如何制止这种资源的危机呢?  相似文献   

8.
人与生俱来长着一张嘴,从呱呱坠地,到老死入土,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个不教自会、无师自通的本领就是:吃。我们认其为人之天性,这在两千年前的老祖宗那里,已经告诉我们了。《礼记·礼运》:“钦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说得再简单明了不过。一个是吃,一个是性,是人之本能的两大核心和支柱。然而,诚如人类的性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动物性本能的问题,而是一种十分高级、十分丰富、十分深广和十分具有诱惑力的大幅射面的文化现象一样,人类的吃,如果我们把它单纯地看作是一种动物性生理本能的话,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它同样是一种十  相似文献   

9.
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圣心之成,须有善意,须有善事之和作基础。吏之所赞,民之所颂,为圣心备者。  相似文献   

10.
王双兴 《人物》2023,(7):36-45
在进入社会的20年里,胡安爲先后做过19份工作。他当过快递员,也当过服务员、保安、女装店主、小摊摊贩、自行车销售员、加油工……最长的坚持了一两年,最短的则是一两个月。胡安焉正直、内敛,不愿意遵循虚伪的社会规则,也不想卷人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每当负面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就“逃跑”。  相似文献   

11.
影片开始于一列轰鸣的火车,透过铁轨.我们看到一个叫花子一样的男人。这是“文革”末期。3年后.当政治形势改变。陆焉识现实中的肉身能够从容“归来”时.他却发现再也回不了家了——他的妻子“失忆”了。  相似文献   

12.
“巴国”是一个奴隶王国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人是否曾经建立了一个发达的奴隶制国家或奴隶王国的问题,既不应将传说当作信史,也不宜硬套某些公式,应该按照历史材料来分析,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华阳国志·巴志》说: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这里的“万国”,显然不是我们所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概念,因为当时的禹,仅仅不过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已;至于远在当时中原边鄙地区的巴、蜀,如果确已形成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肯定尚未建立国家,仍在氏族部落阶段。  相似文献   

13.
无法归来     
他们恰如在电影结尾,始终没有归来的另一个陆焉识,只是无人日日举牌守候  相似文献   

14.
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积石导流趋大海;崆峒倚剑上云霄。 以上两副对联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前,驻节甘肃兰州时题写的。立意高远,胸襟开阔,是写景抒志自喻襟怀的佳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在中国多种传统文学形式中,联语可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体,联语“片辞数语,著墨无多”,但“作者之才情寓焉,器局寓焉,学识襟抱,亦莫不寓焉。”看似文字游戏,实则不知包容了多少学养和才情,许多优秀联语,往往成  相似文献   

15.
刘海龙 《神州》2014,(3):92-92
目标就是方向,如果我们在大海里航行,它就是指引航向的灯塔;如果我们在黑夜里跋涉,它就是永远不灭的灯火,是长伴我们左右的光亮和温暖。有明确的目标在,我们才不会彷徨、不会踌躇,不会上演南辕北辙的悲剧。请相信,即使是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目标不仅能确保我们的奋斗方向,它还具有聚焦的作用:一张白纸放在太阳底下不会燃烧,但是如果用聚光镜把阳光聚在一个点上,纸就会燃烧。同样的,人一旦有了目标,生命就开始聚焦。所有最终走向成功的人,无不是先有目标,然后在目标的引领下不断地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优势,然后才有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臣闻之:‘无丧而,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作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左传·漆公五年》这段话是晋献公派司空土荐为两位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夷吾(后来的晋惠公)分别修筑蒲城、屈城时,“不慎,置薪焉”,献公派人资问时,士荐辩词的一部份。士荐见机知变,深知晋乱已开,预感到两位公子必起而抗争,因而筑城时,有意置柴薪于城墙中,使不坚固。郑天挺主编的《左传选})(63年中华书局版)对“无丧而成,忧必附焉”,注为:“戚,同戚,悲哀。硼,…  相似文献   

17.
河西焉支山     
河西焉支山孟澄海焉支山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距古城山丹二十公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大山。焉支山峰峦如聚,秀丽多姿,或丹崖峻,或赭谷幽深,其间云霞明灭变幻,紫岚缭绕升腾,恍若神话天地,神仙胜境。据史书记载,此山在汉时为匈奴营地。《史记·索隐》中说:“匈奴皇...  相似文献   

18.
基德 《旅游纵览》2013,(9):58-65
追星·续Ⅰ 把车辙留在云之彼端的帕米尔高原 我们一行过喀什而不入,直接朝西边的帕米尔高原前进.这个一直让我魂萦梦绕的云之彼端,远远望去,高原群峰已耸立在天边.帕米尔高原,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中国古代称其为“不周山”,支撑着天地.“昔共工与祝融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而后女蜗娘娘采七色石补天.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之所以知识渊博、学贯古今,因为他是一个最会学习、极肯求师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毛泽东自幼信奉的名言。毛泽东尊师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知识渊博、学贯古今,是因为他是一个最会学习、极肯求师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毛泽东自幼信奉的名言。毛泽东尊师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