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燕 《南京史志》2023,(35):29-31
<正>吟诵,即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是传统的诵读方式,是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代表。用吟诵的方式学习经典诗文,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记忆更深刻。在“双减”背景下,将小学生经典诗文吟诵课程引进校园,将品德教育、日常礼仪教育、审美教育等融入其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用“悦”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滋养孩子们的幸福童年。  相似文献   

2.
<正>吟诵是以地域方言为主,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对汉语诗文有节奏、有声调的传统诵读方法,是旧学中普遍采用的读书方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吟”为吟咏,指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或理解为声调抑扬地念。赵元任说,“吟就是叹诗叹文章,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诵”字在《周礼·春官宗伯下》有:“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东汉郑玄注:“以声节之曰诵”;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将“诵”与“读”互训。由此“诵”可理解为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相似文献   

3.
吴华忠 《神州》2014,(5):111-111
<正>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我校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活动平台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1998,(4)
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人,对“天天读”都会记忆犹新。那时,神州大地,不论是办公室、车间、商店,抑或是军营、教室、田野,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天天早晨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人人手捧“红宝书”,或朗朗诵读,或默默研习,时间或长或短,读完之后才各做各  相似文献   

5.
图片新闻     
《神州》2014,(7):81+89+95
<正>合肥小学生母语日里诵经典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安徽合肥市习友小学开展"热爱母语诵读经典"活动,通过引导孩子们诵读经典著作,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表达对母语的热爱。北影招生持续高烧2月9日,北京电影学院2014年招生考试拉开了序幕。备受关注的北影表演专业热度不减,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0%,报考难度逐年攀高。一位来自江苏南京陪女儿考试的妈妈告诉记者,"我们  相似文献   

6.
书声琅琅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德慧智幼儿园的土族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诵读中华传统经典。  相似文献   

7.
苗素敏 《神州》2012,(12):91-91
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相似文献   

8.
让小孩子诵读千古美文,可不是在作秀,孩子们在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薰陶和修养时,也促进了孩子完全人格的培养,可谓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奠定良好的文化传统。基于此理念和目的,乳山市第二实验小学长久以来一直以创建"书香校园"为载  相似文献   

10.
张伟峰 《神州》2012,(17):117-117
诵读法是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其神奇的力量,是最为紧扣汉语言母语的特征,最为遵循汉语言母语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的突出诵读教学的作用,本文通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中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教学的作用,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探究一条有效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刘亚文 《神州》2012,(12):98-99
在农村小学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开展经典诵读可以有效的弥补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资源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农村家庭教育的空白。同时经典文化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勤劳善良的美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艺琼 《神州》2012,(14):52-52
蕴含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智慧与文明的经典,是古代先人所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小学阶段是人生启蒙的关键时期,要重视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诵读经典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于丹 《中华遗产》2007,(1):26-31
近些年来,从频频见诸报端的大学国学班,到层出不穷的幼儿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大有复兴之势。可是,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适用于农业社会的传统经典,真的能解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时代中国人所面临的各种心灵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经典、解读经典?最近热销的《于丹〈论语〉心得》似乎让人们找到了一些答案。该书作者就是从四岁起就开始读《论语》、浸淫经典至今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她对于经典自有一番体味。看于丹如何解读经典,或许能给浮躁的现代人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小中华”最初是宋人在高丽文宗时期(1046—1083年)赠予高丽的称号,它与宋朝将高丽使馆命名为“小中华馆”这一事件紧密相连.高丽基于慕华思想和抵抗辽金的需要,努力派遣使臣与宋朝结盟,而共同的战略利益和高丽使臣高水平的诗文也使宋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由此“小中华馆”诞生在宋丽外交中.这一称谓当时更多地带有外交色彩,还没有成为总体性的文化自觉.高丽末期,以李穑为代表的高丽儒臣在朱子学和元明易代的影响下,对“小中华馆”进行了重新追述和诠释,使之超越了宋丽外交的历史语境,赋予其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华夷意识.此后,“小中华”开始升华为高丽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体认,并上升为儒臣士族的政治理想,这反映了新兴的儒臣势力的崛起.因此,宋代的“小中华馆”是后来朝鲜王朝反复强调的“小中华”意识的思想起点.  相似文献   

15.
熊忠英 《神州》2014,(9):128-128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所谓诵读就是通过放声朗读,使文章熟读成诵。诵读不仅要求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对反复诵读的魅力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实践证明,对经典的推崇对于国人民族文化的教育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不可置疑地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行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有着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经典诵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亓树秋 《神州》2012,(24):84-85
“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像一条长河涓涓不息地流淌着,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像一首古老的歌,传唱着人类灵动的智慧。我们读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弘扬,更是心灵的一种散步,情感的一种释放。但是当前的阅读现状是名著遭遇冷落,经典缺少“粉丝”。  相似文献   

18.
以周易文化为源头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周易文化产生于中国,但它早已属于世界。其发展是“中国之易学”、“亚洲之易学”和“世界之易学”。在秦汉时期《周易》随着儒学的外传而开始走出中国,自唐代以来则成为亚洲邻国知识分子研习的经典,到明清之际又从欧亚大陆的东端走向它的西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易学通过文化融合而奉献给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武红霞 《神州》2012,(3):165-165
“课堂阋读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以课文为原材料,以阅读为龙头,带动学生积极去诵读、品读、通读,在读中体现听、说、写三种能力,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依据是:阅读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思维活动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从直觉思维——“读”和“听”的第一手积累,  相似文献   

20.
汤涛 《文史天地》2022,(6):31-36
<正>王伯群幼承庭训,长而渊博。他的父亲虽行伍出身,但诗礼传家,淹通儒学。在父亲的督促下,王伯群规行矩步,得到初步的传统经典熏陶。及至总角,随“京华第一通人”姚华习儒家经典和数理学,接受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的完整教育。王伯群一生手不辍卷,常常以诵读《诗经》《杜诗》《唐诗》《资治通鉴》为乐,奉“西南巨儒”郑珍和莫友芝的诗词为圭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