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史月刊》2013,(4):F0002-F0002
梅州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传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乡土气息浓郁。  相似文献   

2.
客家人从大陆原乡迁居台湾,一方面由于化固有的惯性,一方面由于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样的对于族群化的热爱、执着和保守,更由于迁居到台湾的客家人多数仍然处在山区或半山区聚族而居,生活状态与在大陆时相似,所以客家人的种种化传统,从民系特有的性格,到岁时习俗、神明信仰、宗族形态,到流行和偏好的艺形式,以及作为民系化载体的方言等等,在台湾客家人中都得到全面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井冈山革命斗争历经的地区大都是客家人聚居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无不烙印着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文化的痕迹。炎陵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文化最突出的符号,在思想教育创新、文化价值认同、井冈精神形成等方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段刘娇 《神州》2013,(17):43-43
井冈山革命斗争历经的地区大都是客家人聚居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无不烙印着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文化的痕迹。炎陵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文化最突出的符号,在思想教育创新、文化价值认同、井冈精神形成等方面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西民间音乐富有浓重的民俗气息,本文通过笔者在江西各地的采风,挖掘江西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本文以赣州的兴国山歌为例,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希望人们共同认识江西民间音乐的魅力,从而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扬。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手段,将客家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相互融合,可开创全新协同发展模式。本文首先分析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客家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的意义,其次总结大埔客家民俗文化与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二者协同发展的模式和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大埔旅游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丛筠 《神州》2013,(17):245-245
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西民间音乐富有浓重的民俗气息,本文通过笔者在江西各地的采风,挖掘江西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本文以赣州的兴国山歌为例,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希望人们共同认识江西民间音乐的魅力,从而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扬。  相似文献   

8.
客家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支奇葩。它根植于客家民众之中,产生于客家民众的生产、生活,反映客家民众的思想感情,深受客家民众的喜爱。客家音乐包括客家山歌、汉曲、客家采茶戏、民间小调等。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化梅州”战略的今天,继承和发展客家优秀的传统化,特别是发展客家音乐的问题,已显得非常突出。本就发展客家音乐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  相似文献   

9.
潘介文 《神州》2013,(24):46-46
沙铺山歌是我浙西南地区沙铺一带从民间道教“打煌”习俗中衍变而来,具有丰富民间民俗的文化艺术内涵。旨在对沙铺山歌现代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笔者深入沙铺山区,对沙铺山歌的历史传承状况和独特的民间民俗艺术风格浅析,为沙铺山歌能更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客家山歌是客家下层民众在山野间即兴唱出的原汁原味的民歌,被誉为客家文学的明珠。客家地区自古以来就盛行山歌,客家人通过唱山歌来反映他们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男女爱情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民间艺术?名民俗学家钟敬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较早而确切地提出了“民间艺术”的概念和涵义,并指出民间艺术不仅是指民间美术,其中还包涵了民间学、音乐、神话等。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论述中国民俗艺术时将民间艺术粗分为六大类别,即工艺,绘画,建筑,雕塑,舞乐,歌谣。民俗学家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俗与民间艺术时则指出,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王琴 《旅游纵览》2021,(7):125-127
赣州不仅是红色故都和客家摇篮,而且还是江南宋城和阳明圣地,赣南山歌是穿越赣州历史的声音,有着经典的红色圣地与生态绿色家园,更是成为乡村风俗旅游和网红打卡的重要载体.赣南客家山歌凝结了赣南客家人民的智慧,也是对赣南客家劳动人民淳朴生活的真实写照.推动乡村风俗旅游的发展,加强赣南客家山歌的传唱,不仅能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而...  相似文献   

13.
14.
客家研究宗师罗香林的《粤东之风》,是他一生中出版数十部著作中的第一部著作,便成为传世之作,为客家山歌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显示了他横溢的才华。我是去年才读到一位朋友的手抄本,如果能在十多年前,在我动笔写《客家山歌知识大全》之前能够读到它,我想,我那部拙作一定会写得比现在这个样子更好一点。  相似文献   

15.
吴地山歌又称吴歌,其产生发展源远流长,流传区域早已不限于吴语地区。明代中晚期,是吴歌发展的极盛时期,冯梦龙就是这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以大量的精力从事吴歌俗曲的采集、整理、编辑、评点,刊印了《挂枝儿》《山歌》两本民歌专集,对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冯梦龙家乡和吴歌传唱中心的苏州,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吴歌的挖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吴歌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几年来,随着冯梦龙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新时代文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汉族民系的客家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从文化地理学理论考察 ,区域文化的成型取决于主体文化要素的分别成熟。据此 ,确定客家民系与客家文化的成型期在明末清初。由于历史的原因 ,梅州客家文化与梅州客家山歌具有客家区域文化代表意义。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整合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文化。这在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中原文化构建了梅州客家山歌的骨架。因此 ,梅州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修辞方法、章法结构都留有“十五国风”以及迁徙途经的江南吴音印迹。客家山歌自明末清初始与吴歌分道扬镳 ,佐证了客家民系及其文化成型于明末清初说。土著文化填充了客家山歌的肉体并使其尽显地域个性。因而 ,梅州客家山歌中还大量存在土著民族的歌词、唱名、旋律及修辞方法。从过程来看 ,文化整合导致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也是客家民系长期的区域环境感应的结果。从模式与效应来看 ,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经历了前期的汉族低势位文化与土著高势位文化的整合、中期汉族与土著等势位文化的整合、后期汉族高势位文化与土著低势位文化的整合的不同模式。属于特殊的高低互位的文化整合模式 ,其效应是互相融合。  相似文献   

17.
客家人是我国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分布于国内的闽、粤、赣、桂、川、湘、琼和港、澳、台等省区以及国外的东南亚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格局,受当地文化和居住环境的影响,在继承和发扬客家人的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的文化生活特征,因此在客家文化研究中开展客家区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区域客情的调查研究,为了解全国以至世界客情创造条件,从而使我们对客家民系的全貌得到比较真实和全面的认识”。罗香林先生在七十年前进行客家研究时就提出了区域研究计划,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没能全面开展也没能如其所愿,那么在今天的客家研究中,继承和发扬其学术思想,开展客家区域研究,是拓展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学术史角度探讨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建设。从国内外研究华侨华人的历史看 ,涉及的学科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方面 ,尤其是西方对于华侨华人的学术研究 ,从一开始就不是历史学或经济学、政治学之类的单一学科的研究 ,而是综合性、全方位的研究 ,其覆盖面甚广。其特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单一性 ,而不是学科或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因此 ,欲建立华侨华人学 ,必须包括诸学科的研究 ,即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尤其重要的是 ,这些多学科研究并非单指研究对象的改变 ,而是指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特别是研究的理论架构方面必须有所变化 ,以建立综合性的华侨华人学。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中国人自孔子立下文化纲常之后,基本上就是以儒家为民族生存发展的定向标竿。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一支特别且优秀的族群。在承平时代,客家人于其日常生活中,重文教、尊道德;在存亡危急之秋,则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本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城市的文化工作如何抓住地方特色,形成文化品牌,引导基层文化工作深入社区,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并具体以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的文化站工作为例,在克服资源困难、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结合地方特色、挖掘本地民间艺术、形成文化品牌的做法进行一一阐述,以及这种做法对基层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城市文化工作与民间艺术走完美结合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