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6—7世纪拜占庭帝国与西突厥汗国的交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绪山 《世界历史》2002,1(1):81-89
公元1世纪罗马人建立的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实际上可分为以希腊化为主和以拉丁化为主的东、西两大区域。在最初的两个世纪中,罗马帝国强有力的统治掩盖了它们之间的区别。3世纪的社会危机使罗马帝国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2.
“五世纪■罗马帝国在内部奴隶起义与外部蛮族入侵的打击下很快地崩溃了。但在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也有同样的情况(内部奴隶起义与外部蛮族入侵),为什么它不但没有崩溃而且在六世纪初期还有力量向外发展?」现在我根据柯斯铭斯基的(大学教材)和谢苗诺夫的(师范学院教材)著作以及个人的体会把这个问题讨论下,以供参考。罗马帝国是建筑在奴隶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它的奴隶经济最发展的时期是在公元前后两百年间。到三世纪以后,罗马的奴隶社会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即: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经济情况的各异,这个危机对于罗马帝国东西两部的影响也各有不同。罗马帝国的最后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是在公元三九五年。东西两部各有  相似文献   

3.
正"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是指从古典希腊罗马时代末期(或公元3世纪)到8世纪初期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主要描述以地中海和欧洲为中心,包括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和近东地区出现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空范畴恰好就是拜占庭早期历史研究的对象。①关于"古代晚期"具体的分期时限学界还存在争议,从狭义上,指的是从君士坦丁一世(324—337年在位)到伊拉克略一世(610—641年在位)时期,大致从3世纪到7世纪的300年间;从广义上,则可追溯到公元50年至150年,后  相似文献   

4.
张黎明 《黑龙江史志》2012,(3):45-46,63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古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反抗罗马帝国的传统,是受犹太民族被罗马帝国压迫的影响并在其一神教教义下得到深化。一世纪末二世纪初以后,由于社会成分构成以及神学思想的转变和教会组织的发展,基督教对罗马帝国渐渐由反抗到服从。在四世纪君士坦丁将基督教合法化后,基督教最终与罗马帝国合流并成为其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5.
两个多世纪来,西方学者对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根据莫蒂默·钱伯斯的《罗马的衰亡》等著作提供的材料,对他们的有关论点作一简要评介。 一 偶然事件论 近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其所著《罗马帝国的衰退和灭亡的历史》一书(共6卷,第1卷1776年出版,最后3卷1788年出版)中说,罗马的衰退是过度扩张的自然结果。繁荣孕育着衰退的种子,随着征服的扩张,毁灭的因素也跟着增  相似文献   

6.
日耳曼人在入主西罗马帝国之前没有造币传统。中世纪之初,除不列颠外,其他国家大都仿造罗马货币。7世纪晚期银币在西北欧复兴,最后取代西罗马帝国的货币。加洛林王朝确立了1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的银币体系,并推广到西欧各地。英国以外国家造币权的极度分散导致银便士的重量和纯度大幅下降,货币严重贬值,13和14世纪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各国先后发行大额银币和金币。尽管中世纪早期货币生产没有停止,但货币主要承担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职能,货币发行和使用减少。中世纪中期以来货币越来越多地作为交换媒介,货币流通和使用数量大增。货币化渗透到广大农村,农民和领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被货币关系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一)罗马帝国自三九五年分为东西两部以后,西部称西罗马帝国;东部称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原名拜占庭,也叫做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晚期因为阶级剥削的严重,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奴隶怠工、逃亡或暴动,以致生产萎缩,并削弱了国家的统治权力。在经济危机一天天步入严重阶段的情况下,统治阶级卷入乱战的漩涡,各地方统治者互相掠夺,发动事变,或乘着奴隶暴动出兵镇压的机会,夺取中央政权,来达到经济上掠夺的目的;更进一步摧毁了国家的军事和治力量。因此日耳曼人南侵,  相似文献   

8.
公元476年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的退位往往被看成罗马帝国衰亡的标志性事件,研究者们对这一事件有各种不同的理解。5世纪后期和6世纪前期的史料表明,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476年事件看成罗马帝国衰亡的标志性事件。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一个完全独立于东部朝廷的"西部帝国"并不存在。476年以后,奥多阿克和狄奥德里克等帝国西部的统治者们也仍然以罗马帝国的名义进行统治。但是,到6世纪前期,罗马帝国东部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476年罗马帝国西部政权灭亡"的观念,这一观念的起源与当时罗马帝国西部和东部之间复杂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查理曼在罗马加冕称帝,在欧洲西部复兴了罗马帝国。如何选择帝号、如何获得合法性,是时隔三百余年之后复兴的西部帝国所必须要面临的重大挑战。查理曼如此,他的后代们也是如此。因为分割继承的传统,帝国的疆域变动不居,总体趋势则是越来越小。至9世纪中叶,皇帝路易二世实际上仅仅控制意大利中部和北部,此后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控制罗马城的加洛林王室成员即可称帝。在这个过程中,对罗马教宗的控制与依赖,携手并进,使得加洛林帝国实际上演变为神圣罗马帝国,即依靠加洛林统治者在罗马被罗马教宗加冕,成为名副其实的正宗皇帝。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复兴的西罗马帝国还属于自4世纪末开始的罗马帝国基督教化的漫长进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世纪末,丝绸之路开通后一直延伸至地中海东岸地区,丝绸被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控制了丝绸之路西段(2)。随着罗马帝国国内市场的扩大,对丝绸等东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与中国的贸易也取得了迅速发展,中国丝绸通过馈赠、售卖等方式向西方流通。拜占庭帝国早期,国家垄断了丝织业,严格监督和管理丝绸进口贸易,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和中亚民族的转运,从中国进口丝绸。公元6世纪后期,中国的养蚕制丝技术传至拜占庭帝国,自此,西方人首次掌握了中国的制丝工艺,对西方丝织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与中国丝绸西传罗马—拜占庭帝国相对,罗马帝国的宝石、玻璃和织品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贸易传入中国,与罗马帝国同期的中国史籍记载的大量罗马物产信息证明了一些罗马商品已被中国人熟知。  相似文献   

11.
庞国庆 《历史研究》2023,(1):124-145+222-223
7—8世纪是晚期罗马帝国向中古拜占庭帝国转型的最后阶段。法律编纂呈现了帝国统治者的治理理念,反映了转型过程。《民法大全》在适用中面临法学传承、语言等难题,是转型前“罗马困境”的缩影。7—8世纪的法律编纂,弱化罗马法的部分原则,吸纳希腊法和不成文法,同时实现全面基督教化,基督教信仰成为立法精神、法律渊源和法条内容等。该时期拜占庭统治者在坚守罗马帝国名号和威权的前提下,放弃或淡化了传统理念中的拉丁区域和文化,寻求政治理念与帝国疆域的统一,以契合帝国鲜明的东地中海特征。由此,传统的“普世罗马帝国”转型为“东方基督教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12.
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并非如后世学者所断定的那般全面昌盛。吉本称这一时期为"黄金时代"。其实,这种说法略有不妥。从彼时罗马人的视角去考察,可以看到帝国更加真实的面貌。琉善这位2世纪帝国的重要学者,敏锐地观察到繁华背后的衰败因子。深入分析解读琉善的作品,总结其眼中的罗马社会风貌,探索罗马帝国衰落的起点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从琉善的作品中,可以看出2世纪的罗马社会业已沉醉于浮华生活,失去了以往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罗马帝国精神层面的衰退早在公元2世纪就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3.
罗伊希林事件是16世纪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关于是否没收或焚烧犹太书籍的争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反应的总称。从16世纪起,学者们就围绕这次事件的性质是犹太问题,还是人文主义—经院哲学之争,亦或是宗教改革的先声展开了一场百年学讼。事件由犹太书籍之争而起,凸显了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犹太问题。此时的犹太问题涉及犹太人、犹太教与犹太书籍3个层面。对这3个层面犹太问题的分析是解决这场学讼的关键。以此为视角,罗伊希林事件实质上涉及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问题;涉及人文主义者的教会改革理想即校勘《圣经》、纯洁宗教,在教会之外寻求新的救赎方式,建立更为包容的基督教信仰体系;涉及人文主义者对教会改革方向认知的分歧及其对教会分裂的忧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罗马帝国相隔万里,两大文明古国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移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后来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地处欧、亚两洲之间,是当时最大的贸易市场,丝绸之路将它和当时东方最繁华的城市——长安联络在一起,这对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何平 《文史月刊》2003,(11):42-44
“恐慌和骚乱笼罩在君士坦丁堡的街道上,死亡的人是如此之多,每天多达1万人。最后,君士坦丁堡市内竟连摆放尸体的地方都找不到了。当这场瘟疫最后平息下来,君士坦丁堡40%的人口已死去。”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AD500—565)这样记叙发生在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鼠疫。这场瘟疫当时被称为查士丁尼瘟疫,以此时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罗马帝国皇帝而得名。鼠疫首先于公元540年在埃及爆发,两年以后,鼠疫传播到君士坦丁堡,导致地中海东部沿岸约1/4的人口死亡,然后又扩散至西欧。在其后两个世纪中,瘟疫又多次肆虐欧洲。鼠疫的致病和…  相似文献   

16.
除了亚历山大东征外,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有三个繁荣阶段:两汉与罗马帝国时期、隋唐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时期以及蒙古帝国时期.因此研究中古时代的中西关系,必须重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脱胎于4世纪上半叶的罗马帝国,于5世纪末6世纪初走向强盛.此时的隋唐帝国是中国的一大辉煌期,这为双方的频繁交流提供了条件.随着7世纪中叶阿拉伯的兴起,拜占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被切断,因此,双方的交流以六七世纪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7.
高海林 《史学月刊》2004,(11):95-99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意大利统一,从中央集权到大区自治,从罗马教廷的控制到天民党的长期执政,这是发生在意大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次传统的断裂与延续。传统的断裂与延续,是意大利历史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伊苏里人是古典史上典型的内部蛮族,他们与周边文明地区的互动跨越两个千年。在晚期古典时代,伊苏里人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冲突与交往呈现出新的模式。其结果是伊苏里人的日益文明化并融入罗马社会。最终伊苏里人作为罗马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再造东罗马帝国的活动。伊苏里人的历史与行为模式彰显了传统蛮族理论的困境,对于我们重新评估高地族群的历史演化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东南接阿尔及利亚, 南邻西撒哈拉,西濒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守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摩洛哥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人类居住。曾先后受腓尼基、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支配和占领。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788年建立了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帝国。从15世纪起,又遭受过西方列强的入侵。在漫长的岁月里,来自欧洲的文化和非洲的传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卢杨 《黑龙江史志》2013,(15):34-35
历史上曾爆发过多次大瘟疫,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帝国时期,文献记载了五次瘟疫,大批的人死去,社会上产生空前的恐怖和慌乱。与此同时,上帝治病的神力、教徒救治病患的行为和基督教义给人们以安慰和希望。于是,刚刚诞生的基督教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进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