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瑶 《神州》2012,(14):255-255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是流动人口问题在社会治安上的反映,公安机关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是关系到维护社会稳定的局面、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大问题。本文从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加强治安管理工作两个层面来探讨公安机关如何预防和控制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2.
周娟  余坤生  周婵 《神州》2012,(3):8-9
长期以来,关于“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上,我国奉行简单的户籍制度和暂住证制度,这滋生了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流动人口犯罪率居高不下。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大量流动人口纷纷从农村涌入城市,他们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流动人口犯罪日趋严重,因此,剖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探索有效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瑶 《神州》2012,(6):12-12
流动人口犯罪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当前社会治安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也是治安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结合目前流动人口刑事犯罪的现状,公安机关将优化组合侦查行为,从而有效打击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4.
许志强 《世界历史》2015,(2):48-59,159
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犯罪与失序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以盗窃、抢劫为主的财物犯罪尤为猖獗。盗窃的形式多种多样,被盗物品主要为生活用品。抢劫按风格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抢劫富商大贾的拦路大盗,另一类是以平民百姓为目标的普通劫掠。暴力犯罪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秩序形成的冲击,像"戈登暴乱"等群体性暴乱甚至一度导致政府机构的瘫痪。犯罪和失序问题的加剧与底层民众的赤贫化、生存环境的恶化密切关联。在急剧城市化的背景之下,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在脱离乡村关系的同时却并未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谋得稳定生计,许多人的境况反而变得更加无常和艰难。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中国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法,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①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三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性别比高、来自圈外的流动人口比重大、以亲缘、地缘为纽带聚居等特点。②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二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比重高、暂住时间差距大等特点。③广深厦流动人口圈。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女性流动人口比重高、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比重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北京女性流动人口的家庭类型及其形成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流动人口(移民)与性别研究和北京女性流动人口随机问卷调查,主要探讨女性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家庭中的身份和地位,并分析北京流动人口家庭类型及其形成要素。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群体分异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总体特征、群体分异和空间差异性,并对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我国跨市流动人口在当前城市的平均居住时间约为5年,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与老一代并没有显著差异,从事工业行业的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明显低于各类服务业从业者;②省内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低于省际流动人口,且有更大的可能离开当前城市,转向省际流动;③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居留稳定性在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依然是吸引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但公共服务、住房市场和环境等城市宜居性因素对提高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各个领域分工合作的程度不断加强,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和扩展。流动人口是时代变革的产物。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流动人口的内涵和特点也呈现不同层次,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研究也有所区别。文章以流动人口为出发点,主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以文献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并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简单探讨在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理论,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9.
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明  薄俊丽 《人文地理》2014,29(1):43-48
以东部地区城市特色比较明显的6个城市的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衡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对6个城市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6个城市流动人口融入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环渤海的青岛和沈阳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最高,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和长三角的温州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程度最低,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无锡和京津冀地区的北京。总体而言,北方城市流动人口的融入程度总体上要高于南方城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程度的差异反映了城市特色或性质的不同。城市规模、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城市经济特征、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是影响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对于南北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差异,方言具有很大的影响,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农村流往城市,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作为城区人口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古城区作为诸多历史名城的一个特殊部分又成为许多流动人口驻留的地方。我们以北京市宣武区为基地做了关于流动人口的调研工作,通过收集资料和研究讨论总结出了流动人口工作的"管理+服务"的新模式,为古城区流动人口的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肖宝玉  朱宇 《人文地理》2014,29(4):85-91
文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自相关和GIS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在沿海多而密集、以区外流动为主,开放性和活跃性明显,而在内陆则少而稀疏、以区内流动为主,封闭性和粘滞性突出,但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内部异质性;大城市流动人口密集且来源地广泛、对人口城镇化影响大,中等城市流动人口规模较小,小城镇对区内流动人口有一定吸纳能力。文章还探讨了城镇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的驱动机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文娟 《神州》2011,(9X):282-283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是目前我国弄口谐社区构建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管理体制,以及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二元社区”现象的存在,给和谐社区构建带来了阻碍。为此,必须完善社区流动入口管理体制,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创新流动人口服务机制,从而实现流动人口的有效治理,促进和谐社区构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流动人口"带眷迁移"的活跃性和迁移量,本文试图解读大城市流动人口"带眷迁移"行为的一般规律.借助于2005年7月<闵行区流动人口状况与服务需求>课题的问卷调查资料,从流动人口的来沪时间、年龄、收入水平、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五个方面考察流动人口个体带动迁移行为发生概率及带动迁移能力.结果表明, "带眷迁移"行为受上述五方面的影响显著,年龄40岁、收入3000元成为流动人口带动迁移强度提升的节点;流动人口对少儿和老人的带动有明显差异,反映为少儿的高带动率、低带动能力,老人的低带动率、高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人文地理》2021,36(1):125-134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多维度的市民化评估指标体系,测算和探究二代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二代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总体偏低,并且不同维度发展各异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②二代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是由个体市民化能力与流入城市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就业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因素集中在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福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及其群体差异和对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层次性,其排序如下:生态环境 > 人文环境 > 制度环境;②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群体差异,性别、职业类型、个人及家庭收入和方言适应程度的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和居留时间仅有一定影响;而年龄、婚姻状况的影响不显著;③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对于提高其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宇  余立  林李月  董洁霞 《人文地理》2012,27(3):1-6,43
本文利用一项福建省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意愿的差异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表明,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虽已发生不同于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变化,但在整体上仍延续了前者的特点而未发生从循环流动向在城镇定居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两代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定居意愿除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外,还受到流动人口在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导的次级劳动市场高度集中、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低、在城市的生存能力有限等状况的制约。这些结论对制定符合流动人口实际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敏 《人文地理》2002,17(6):11-14
文章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典型调查,对大城市外围地区流动人口的结构及其城镇建设用地使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平湖的流动人口结构较为简单,大多数是来自我国西南落后地区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以务工和经商为主。由于其从业特征的差异,务工和经商人员分别集中在城镇工业区和商业区内,人口分布密度较高,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严重偏低。文章认为在大城市外围地区的城市规划中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用地需求研究,以解决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与相对紧缺的城镇用地之间的矛盾,并且进一步做了平湖流动人口用地需求分析,提出其规划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构成、分布特点及动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拉毛才让 《攀登》2005,24(2):103-105
本从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差别、距离、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等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构成特点,叉从人口流出地分布、行业分布等层次论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最后从个人和社会多重角度分析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续志记述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流动人口具有诸多特点,记述流动人口是续志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流动人口内容记述的重点和难点是它的社会效果,注意记述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21,40(3)
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入地归属感、长期居留意愿、入籍意愿、身份转变四个维度测量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结合logistic回归探究了流动人口的主观社会地位对其身份认同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身份的认同水平不高,不同维度存在较大差异;认同水平随测量维度的深入而降低;主观社会地位对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作用因流动者的户口类型和受教育水平而异。建议,为提高流动人口对流入地身份的认同水平,除了改善客观的生活条件,更应注重其主观感受,尤其是主观的社会地位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