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绝海中津是日本五山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僧,他的诗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艺术造诣很高,卓然独立,自有风貌,颇可与中国诗歌并读。山水田园派诗人擅长描写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寄情于景"以及"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风雅,同样见于绝海中津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中;与其他唐代诗人相比,绝海受王维的影响更为明显。文章选取绝海诗集《蕉坚稿》中的代表诗歌与王维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王维对绝海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十八世纪,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在《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一文中指出:诗主要描写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画主要描写在空间中平列的事物;因此,诗适宜表现事物的动态,画适宜表现事物的静态;诗画之间存在矛盾。然而,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王维却克服了这一矛盾,以画入诗,诗画结合,从而在中国山水诗的意境的创造上,奇峰突起,冠绝古今,取得重要的艺术成就。从这一角度分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的构成因素及其特征,正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维诗歌音乐美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将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用诗的形象化语言、绘画的层次表现创作出富有音乐美的诗歌作品。这种诗歌中音乐性的体现,可以充分启发读者的灵感,获得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
况松柏 《神州》2012,(34):12-13,15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邱壑蔓寒藤。"——引自杜甫《解闷》诗很多人都喜欢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但是研究王维人格的文章却很少。王维在当时为什么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诗歌呢?俗话说:"文如其人",我们想深入研究王维的诗歌,就要研究他的人格。本人重读清人赵殿成的  相似文献   

5.
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我国盛唐的山水诗人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大师。由于诗人前后期世界观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给诗作带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都大不一样。但纵观王维一生的创作不难发现,有一个统摄他诗歌创作的不变精神,这精神正是“美”这一灵魂。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美在他诗中的社会内容上;美也在他诗中独特的情绪色彩和趋静求闲的优美韵律里。  相似文献   

6.
王维是以擅长山水田园诗而驰名于世的伟大诗人,他的山水诗风格淡泊清远,历来为人称道。但是王维诗歌创作内容与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在王维留下来的诗集中,有几首咏史之作,因其数量少,历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事实上,这几首咏史诗同样折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侧面。分析王维的《西施咏》与《李陵咏》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丰富,联系王维生活经历,这二首咏史诗非早期作品,应是中、晚年所作,其咏史诗创作风格沉郁苍凉,藉此说明王维诗歌创作的多样化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王维在《饭覆釜山僧》诗中曾述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认为只有寂灭了尘世的烦恼,才是一种至高至妙的本真极乐,从此就可以进入随缘任运,闲逸自在,悠然自得,游刃有余的境界。通过对王维诗文的研究,我们发现,王维的这种境界,也就是他徜徉于大自然山水与佛教精神王国中的无可无不可境界。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全唐诗》《收有孟浩然诗二卷,计264首.《旧唐书》、《新唐书》和《庸才子传》,均有《孟浩然传》.  相似文献   

9.
刘姣 《沧桑》2009,(5):226-227
拥有画家和诗人双重身份的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诗作清新自然、明逸静秀,多表现大自然的静寂、空灵之美,开创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极大地推动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本文通过统计等方法,结合王维的诗歌,对其诗中的色彩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由于个人遭遇和时代的原因,诗人前后期使用的色彩有所变化,但我们仍可清晰地看到,以白、青二色为主色调,兼有其他颜色这一点,在王维前后期的诗歌中始终未变。而匠心独运的画面,巧夺天工的着色,表现出诗人在绘画上的高妙技艺以及独特的心境,即使归隐山林、闭门参禅,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宁静中充满不竭的生命力,淡雅外包含绚烂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伏雪芹 《丝绸之路》2013,(14):56-59
在谈到诗与禅的关系时,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诗佛王维。他笃志信佛,其山水诗创作开拓了以禅入诗的新境界。本文主要探讨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具体从王维与佛教的渊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和禅趣、王维禅意诗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成就等方面入手,首先总结出佛教禅宗对王维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进而讨论禅学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即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禅意和禅趣,最后在对前文探讨的基础上总结王维禅意诗的审美特征及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姜朝晖 《丝绸之路》2009,(20):78-80
从魏晋山水诗开启,到山水之作发展到王维、孟浩然掀起创作高潮,张九龄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外放遭贬谪而寄情山水,张九龄对前代诗风深入学习借鉴,其山水行役之作有了谢灵运凝重的风格;山水景致是传达心境的媒介,对山水的感悟和描摹,便不再是简单的铺陈,而成为一种心境的表现方式。诗歌山水美景与心境相合,曲江之诗也有了王维神韵;得山水之助,曲江山水诗歌清新省净,清澹典雅,古朴沉郁,形成特有的明秀清澹之风。  相似文献   

12.
《沧桑》1996,(3)
我国艺术史上,唐代王维在诗坛上被称作山水田园派领袖,同时在绘画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被明代董其昌尊为画坛南宗。 王维(701—761),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故又被称为“王右丞”。他的先祖原本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到他父亲,举家迁至蒲(今山西永济县),遂成河东人。他自幼天资高敏,《新唐书·王维传》记载他“九岁知属辞”,21岁考中进士,随即授官大乐丞。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执政后,他被提升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秋,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做了节度使判官。开元二十八年  相似文献   

13.
山水审美的韵律○宣森钟“对比”,是一条艺术规律。山水景物虽大多自然天成,但用对比这条规律去欣赏,却能寻出韵律和美感来。唐代田园诗人王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静中寓动;“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动中寓静。自然界中,无论山水草木、阴晴雨雪...  相似文献   

14.
哈巴河夕照     
刘是何 《丝绸之路》2014,(23):41-4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夕阳的名句,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哈巴河便有王维之诗的那种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佳境。  相似文献   

15.
唐代,洛阳诗歌创作繁荣,诗人云集,被誉为“诗都”。唐代三大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相会于洛阳,“诗魔”自居易晚年长期居住于洛阳,最终长眠于龙门山琵琶峰。宋之问、沈俭期、孟浩然、王维、刘希夷、王昌龄、杜牧、等60多位名的唐代诗人,他们或在洛阳做官,或来洛阳访亲寻友、观光游览,都为洛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墨竹     
墨竹在中国画中久盛不衰。南北朝时代的敦煌壁画中已出现竹画。唐代王维所画之竹曾摹刻上石,犹能从现存之旧拓本中窥其大略。五代时卫贤、赵干的画迹中有竹。北宋文同的墨竹表现出竹叶互生之竹枝,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元代画家如李衎、顾安、倪瓒等,创作态度均极严肃,使中国墨竹无可争议地登上古典艺术之美的高峰。李衎创出竹叶结组之法,他也是我国第一部艺用《竹谱》的作者。明代写意画流行,但从徐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写意画实应以写实为基础。清代郑燮之竹具诗、书、画三绝,是文人画的典型。  相似文献   

17.
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约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前后,买到了宋之问的《蓝田别业》,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营建,把三十多里长的辋川,茸修成一个可耕、可牧、可樵、可渔的综合园林。史称其为:“极我国唐代园林之盛”。王维常与社会名流,达官显贵,在辋川“模山范水,敲赋练诗”,又使辋川成为当时士大阶层扬名声和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直到清代修筑圆明园时,还把辋川以“北远山村”的名誉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诗仙”。他的流传到现在的一千多首诗词中,有50多首诗中写到芙蓉(即荷花),这在李白诗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他在这些诗中或直写其态.或以之喻人,或以之状物,或以之喻山,都十分生动贴切自然.意趣高洁,充分表现了他喜爱芙蓉的高尚志趣。李白在诗中所咏的芙蓉,他有时又作“红美”。“莲花”。“苗苦”、“薛”、“青莲”等,视诗中的具体环境交替变换用,但无论哪一种叫法.一旦出现在李白的诗中即“点花成金”,形象鲜明,给人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他所咏的芙蓉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首…  相似文献   

19.
郑珍是清道、咸年间著名学者,他的诗歌是典型的学人之诗,大量征引经学、史学、小学、考据等专门之学入诗,体现出与诗人之诗迥然不同的学理之美。回避或忽略最能体现郑珍学人之诗特征的学问诗,就很难对他的诗歌做出全面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所谓“唐诗古道”是指古代长安东南(今西安市蓝田县东南)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和别墅区。包括蓝关古栈道、古悟真寺、水陆庵、辋川山水、蓝桥驿、峣关、青泥驿以及王维辋川别墅等,其范围约在以今峣山为中心方圆300平方公里以内。武关——蓝桥关道巍峨壮丽,山关雄险,早在春秋时就是秦楚的古战场;秦末,刘邦由此道攻占峣关而进入关中。隋唐时辟为官道,设立驿站,是关中通往东南各省的捷经,也成为唐代诗人出入长安的重要通道。据统计,收入《全唐诗》的近2000名诗人中,就有230多位来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