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中共十一届三中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这场革命史无前例,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前进,但与之伴随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自1978年以来,围绕改革主题有过几次大的争论。第一次争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第二次争论是围绕市场化改革主题展开的争论;第三次争论是始于2004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所引起的新一轮争论,这三次争论  相似文献   

2.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也就是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十年内战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并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关心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开始认识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对"三农"问题进行探索。该中国出台的一些政策,对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也有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依托太行山和吕梁山创建了三大革命根据地,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革命纪念建筑和文物。位于山西省黎城县境内的八路军总部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是抗战时期我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是八路军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为赢得抗战胜利和全国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保卫这一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英勇的八路军与入侵之敌进行了极为惨烈的激战。  相似文献   

4.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大革命时期,如何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一直是共产国际在直接指导中国革命时所考虑的重要内容。随着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土地问题的指导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变化过程。由于档案资料的不足,以往学者对这个变化过程,尤其是导致变化的原因,缺乏完整而清晰的论述。90年代以来苏联有关中国革命的档案史料陆续公布,对澄清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文试图利用新近出版的档案资料,对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土地问题指导思想的演变勾画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并试图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后果。  相似文献   

5.
金怡顺  刘海燕 《安徽史学》2005,3(6):117-119
王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他犯过极为严重的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笔者认为,对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同阶段及同一阶段不同方面的言行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在指出他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的同时,也要明确肯定他与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有一致之处,对他某些方面的正确思想及对中国革命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应如实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6.
杨恋  卢锐 《神州》2013,(9):174-174
基尔特社会主义争论是"五四"之后中国政治思想界继"问题与主义"争论之后进行的又一次思想大碰撞,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争论使得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被广泛接受,同时共产主义者也得到了理论上的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今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本文主要探讨了基尔特社会主义争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相似文献   

7.
30年代 ,吕振羽以《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政治思想史》三部论著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发展铺下不可缺少的坚实路实。 4 0年代 ,吕振羽与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翦伯赞等分别推出各领风骚的一批论著 ,标志着中国已经形成代表历史学方向和拥有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群体。在这一历程中 ,吕振羽形成自己特有的学术风格———研究历史具有浓厚理论色彩 ,与中国革命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紧密结合 ;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相统一 ,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又富于科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是关于中国国情的一场争论。它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这场“论战”,无论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都有其重要影响。 近几年已有一些文章论及此问题,本文仅就这一“论战”的性质、内容、作用和影响,作一补充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共产国际、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颖 《安徽史学》2005,1(2):95-101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本文主要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的俄文馆藏档案、最新公布的共产国际档案以及其它相关材料,详细解析了共产国际、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时常在十大元帅英武的像片上,看到他们身穿元帅服的胸前都佩挂着三枚外形各不相同金光夺目的勋章,它们是“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以及“解放勋章”。这三枚勋章分别代表着中国革命的三个不同时期,即: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把创建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革命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对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等问题做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明确规定,其中的国体,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具有最根本的意义和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有着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veral villages of Licheng county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Shanxi province, probing into how the war and the revolution affected village society in North China. The primary concern of most existing studies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as been to examine ho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mobilized peasants in a certain area, boosted their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and ultimately led them to win the revolution, and to carry out this inqui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orthodox history of the CPC, from top-down perspectiv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microscopic world of a village, and examine, from the bottom-up perspective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the village itself, what the war and the revolution meant to the village, several factors that have remained rather inconspicuous begin to surface. The case studies of several villages in Licheng county shows that the revolution unfolded as an extension of various conflicts or rivalries that had existed for years within each village, or between different villages. One group of well-to-do people who had once monopolized public authority within a village fell from power, while a group of poorer peasants who had been dominated by the richer group joined the CPC and emerged as new power holders in the village. The motives that drove peasants to join the CPC were often far more complex and diverse than conventional theory would have us believe.  相似文献   

13.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多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国家建设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获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建设目标;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立足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跌宕起伏为线索,重点考察了从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到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历史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掀起;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三、波、匈事件尤其是匈牙利事件,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消极影响;四、右派错误言论与整风运动的转向;五、反右派运动的梗概;六、反右派运动严重扩大化错误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重评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大革命是在联共政治局和共产国际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在此期间 ,联共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 1 2 2次 ,做出了 73 8个决定。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几乎全部来自莫斯科 ,并且由莫斯科派驻中国的代表、顾问亲自执行 ;只有一小部分是在他们的代表严密监督下由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执行。 1 92 3— 1 92 5年 ,莫斯科提出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1 92 5年秋开始发生右倾化的转变 ,最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2月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苏联驻华使馆却令人吃惊地追随正在逃亡的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至广州.有关苏联驻华使馆撤离南京的真正用意,是史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部分研究成果论证苏联、斯大林本人怀疑中国革命说法的基础.实际上,苏联驻华使馆撤离事件是苏联方面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双重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既不是苏联方面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判断失误,也不是苏联方面坚持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原则.相反,在意识形态(革命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苏联方面首先选择的是自身国家利益.苏联驻华使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撤退,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苏联在华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客观地看,苏联驻华使馆由南京撤至广州作为外交手段捍卫国家利益本无可厚非,但从联共(布)和中共共同的革命利益出发,上述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17.
周达文是贵州镇远出生的中共早期重要人物。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工作,受到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器重,《斯大林全集》中的《给丘贡诺夫的信》就是写给他的。由于他的后半生是在苏联度过,为研究他的生平事迹带来很大困难。俄罗斯新解密的档案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考察清楚他的生卒年月、他在北京的革命活动、在留苏中共党员中的作用和地位、他坚持反对王明的宗派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并因此而被陷害致死,以及后来苏联最高法院为他平反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是指从新民学会成立到大革命失败,以新民学会为核心、受其影响的早期党史人物的集合。他们的成长得益于陈独秀的言传身教:从言传方面来说,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影响,逐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身教方面来说,一方面,陈独秀指导毛泽东等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支持并鼓励毛泽东等在湖南从事的一切革命活动,培养和重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早期党史人物,使他们在党内异军突起,崭露头角;另一方面通过对陈独秀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党史人物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日益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9.
刘忱 《攀登》2011,(3):97-100
中国共产党在90年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深化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和“文化主体属于人民”的思想,这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融入现代化是一伟大贡献。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这一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由政治概念发展为法律观念,由执政理念发展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梳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观念上,在实践中,都必须遵循人民主体的原则,把顺应人民的道义作为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革命史上,共产党、青年党和国民党纵横捭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格局和走势。而三党竞斗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就在于争取青年学生。在此后20多年三党循环敌对和相互抗衡中,中共广泛运用思想交锋、党团制度、统一战线等斗争策略,从而确保其在国、青两党的攻击下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