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圣心之成,须有善意,须有善事之和作基础。吏之所赞,民之所颂,为圣心备者。  相似文献   

2.
释《国语·楚语上》“教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论傅太子一段,是我国有关古代贵族教育的一段重要史料,常常被学人称引。申叔时谈到了需要教授的内容: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内中的“教之《令》,使访物官”,则颇让人费解。韦昭注:“令,先王之官法时令也。访,议也。…  相似文献   

3.
“一夫死生是失得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陆机《大暮赋》)生、老、病、死,人莫能违,不分古今,无论畛域。既然对生死物化之悲是全人类共通的情绪,那么它也是被称为“人学”之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自古以来山地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与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韩诗外传》曰:"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出  相似文献   

5.
读书记闻     
近年来,由于工作强度和深度日增,颇感读书太少,学识浅陋。如何读书,心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于是便翻阅前人的书,想找一点有可资借鉴的读书经验。《国语·楚语》记楚庄王太子学习的事,楚大夫申叔时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  相似文献   

6.
张良强 《江淮文史》2022,(6):101-108
<正>《陶庵梦忆》卷一有《濮仲谦雕刻》,文曰: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相似文献   

7.
雒长安  李爽 《文博》2004,(1):12-19
中国古代树碑立石的习俗,远起于三代。当时的碑石用于识时、辨向、栓牲和下棺。西汉之后,碑版石刻逐渐有了一定的形制。“臣之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故见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名谓之碑也”(释名·释典艺)。东汉郑玄注《仪礼》:“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8.
《老子》为道家之至要经典,其影响纵贯古今,遍及中外,二干多年来研究不可胜数,然其玄义妙理,至今尚有不解误解处,甚而至於有以老注我,窃为老聃抱恨焉。故不揣愚陋,将其往复观照,反覆绌绎,务得其义,要在以老解老,发微纠谬。今公之於世,以就正有道焉。  相似文献   

9.
焉支山焉支山在河西走廊中段,山丹县境东南。这山在两千多年前就名扬天下,而今更以奇特山景吸引四方游人。焉支山出名,始自西汉。那时匈奴猖獗,阻塞西域通道,频频袭扰中原。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率大军征战河西,直抵焉支山下,几番鏖战,逐匈奴于大漠之北。于是就有了...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有去:"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后论升降焉".《民国档案》创刊迄今,已历15个年头,所刊史料、论文业已逾千万字,当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大庆及新旧世纪之交际,适时总缬十多年来的办刊工作,发扬成绩鼓舞士气,找出缺陷加以改进,以利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办好刊物,编辑部同仁同感甚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东亚历史思维与史论传统中国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与欧洲史学双峰并峙,东西辉映,其中最能彰显东亚文化与东亚思维特质者,莫过于悠久之史论传统。从公元前841年起,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记录,绵延数千年而从未断裂。中国史家述"事"以求"理",沿波以讨源,诚如章学诚所说:"述事而理以照焉,言理而事以范焉"。~(2)中国历史叙述力求"理"、"事"圆融,在"价值"脉络中深思并提炼史实中潜藏之意义或史实所彰显之意义。饶宗颐先生曰:"史家之尚论史事,贵能据德以衡史,绝不可循史以迁德。"~(3)数千年  相似文献   

12.
“直上千万仞,周围数十里。昂昂焉,写嵩岱之真容;隐隐焉,括蓬壶之雅趣……”。这是《智城碑》描绘的唐代廖州名山——智城山之景象,挺拔而不失俊秀,清幽有如仙境。因此,连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慕名一游,就实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3.
祁奚荐贤原文: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抓,其仇也。将立之而丰,又问焉,对日:“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日:“孰可以代之?”对日:“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馅;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窃书》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管。建一管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译文:邓奚请求告老退休。晋侯问什么人可以接替他的职位。祁奚举荐解狐,而解狐是他…  相似文献   

14.
古遗物所以为今世重者,非以其雕镂之精、开制之美,大之可为兴亡之鉴戒,次之可证古代名物制度,为博物者之所取资焉。夫古玺印之传世,变何独  相似文献   

15.
我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前后两侧,各有一对以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柱,通常称之为“华表”。关于它的意义和源流,我国《辞源》的解释是:㈠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木”’。㈡古代立于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  相似文献   

16.
左玉河 《史学月刊》2004,1(9):62-71
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过程中,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是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以新知阐释旧学,以中学比附西学,以近代学科体系界定中国旧学,是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基本思路。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逐步融入近代西学新知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臣闻之:‘无丧而,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作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左传·漆公五年》这段话是晋献公派司空土荐为两位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夷吾(后来的晋惠公)分别修筑蒲城、屈城时,“不慎,置薪焉”,献公派人资问时,士荐辩词的一部份。士荐见机知变,深知晋乱已开,预感到两位公子必起而抗争,因而筑城时,有意置柴薪于城墙中,使不坚固。郑天挺主编的《左传选})(63年中华书局版)对“无丧而成,忧必附焉”,注为:“戚,同戚,悲哀。硼,…  相似文献   

18.
泰州系辽兴宗在位时设立,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罢之。承安三年复置于长春县,以旧泰州为金安县,隶焉。”可见辽、金两朝置泰州时间颇长。但对泰州治所,辽、金史介绍不  相似文献   

19.
李致忠 《文献》2001,(4):79-95
夫经籍也者①,机神之妙旨②,圣哲之能事③.所以经天地,纬阴阳④,正纪纲,弘道德⑤.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⑥.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⑦.大业崇之⑧,则成钦明之德⑨;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10).  相似文献   

20.
曹国庆 《南方文物》2009,(4):173-176
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宋季丞相江古心学自丘柯,道陈尧舜,以文章、气节、政事显于时彰于史,即怀瑾握瑜之士,渐仁摩义。接踵先后。《大忠集》者何,盖宋元之际刘埙所欲辑校之稿。刘氏缅顾先贤之德业文章,拟将江古心与文文山之文联而结集,题曰《宋朝大忠集》。然毕其身而未竟,复以世代迭更,灾变相寻,致辑稿湮没散佚,言者无不惜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