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建筑上的匾额和楹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民 《南方文物》2003,(3):95-96,89
匾额和楹联是中国文学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常见的是将匾文和联文用木材制作悬挂在建筑上,或者用砖雕石刻镶嵌在建筑上,也有直接雕刻或油漆在建筑上,成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从匾额的“额”和楹联的“楹”字看,好像就是建筑的构件,可以称它  相似文献   

2.
直隶总督署联匾赏析苏禄煊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本来,楹联是指悬挂或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人们渐渐用它来泛指所有的对联。匾,即匾额,也叫“匾式”,上面题着简练的文字,用作标记,如府第、祠堂、庙宇的门匾,或者表示赞扬,如祝寿、庆功、表彰、致...  相似文献   

3.
韵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从诗经、乐府、唐诗、宋词、直至元曲,可谓一脉相承。同诗、词、曲一样,作为韵文一种的楹联,也有共悠久传统。楹联自五代起延续发展,至现代经久不衰,并屡有创新,共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楹联不独具有韵文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体,在形式上它毫不掩饰的披露于外(门外、楼外、堂外、寺外、亭外……),为广大群众所接近。  相似文献   

4.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圣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这是崆峒山南天门上的一幅楹联,它用绝妙的语言高度赞誉了崆峒山的高雄奇观。  相似文献   

5.
许筱言 《神州》2011,(2):56-61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也称楹贴,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宝贵的明珠。它讲究对称平衡、音韵和谐,充分地展示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规律,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得到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春联是楹联中的一种,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习俗。一年又一年,本文值此新春佳节之际,重温楹联习俗,以供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楹联爱好者,他一生写出了大量的楹联,以楹联作武器进行革命。有一个对联故事,很能说明孙中山的对联功底。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便走到府前,递上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洞之兄。”门官随即将名片呈上,张总督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官道:“来者何人?”门官回答说: “是一儒生。”张之洞也不发话,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  相似文献   

7.
朱万章 《收藏家》2003,(1):50-54
楹联最早始于五代,后蜀孟昶在桃符版上所题之“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被认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春联。两宋时期,人们已开始将其题在楹柱上。但真正书于纸质绫绢上的楹联法书,从传世的墨迹看,最早可追溯到晚明。在社会上盛行,则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千余年来,作为春节的主要文化象征和文人雅士的笔墨游戏之一,“楹联”(春联)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明清以来书画多且精,其中楹联法书有近千件,主要包括这一时期的著名书画家如德清、梁佩兰、庄有恭、黄慎、吴荣光、黄培芳、王文治、林则徐、汪琼、罗岸先、杨守敬、谭延闽、熊景星、彭泰来、何绍基、邓石如、陈鸿寿、戴熙、刘华东、龙  相似文献   

8.
潘凯 《收藏家》2013,(9):57-59
所谓“巨联”,古已有之,而其称谓,却始于当代。巨联者,乃巨幅楹联之谓。题联语于楹柱故称楹联,悬于厅堂亦称楹联,乃是泛指。楹联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综合体,它们如此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是其他任何文学、艺术不能比拟的。惠永东收藏的巨联,正所谓“联之王者,书之极致”,辑为《中国巨联书法集》一巨册,由中华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9.
东林党是我国历史上名声最大的士大夫政治集团,他们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活动为中心,评议时政,褒贬人物,在17世纪的江南拥有很高的声誉。书院的一首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晚明以来,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更因东林的旷世奇冤成为千古绝唱。 这副楹联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对后人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因为这不仅是东林党一代人的心声,也是几千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道义和良知。它所体现的“东林精神”不仅是无锡的,也是全国的;不仅是晚明的,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然而,面…  相似文献   

10.
京剧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与之紧密相关的戏台楹联又源远流长,其中妙联趣对数不胜数。从内容讲,或就戏说戏,或借古喻今、饱含哲理、警言醒世、蕴意深邃,起到了移风易俗、寓教于乐的作用。在形式上,其中佳作可称对仗精巧、天衣无缝,令人称绝。楹联作上白帝王公卿,  相似文献   

11.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起青城山天师洞天师大殿上这幅著名楹联,很多人都有深刻印象。此联因暗含道家“一气化三清”的精髓,且书法亦为上乘之作,被誉为青城山楹联之首,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族文化灿烂而悠久,楹联就是其中之一。楹联又是我国最精炼的语言艺术,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传诵不衰,四川府州“考棚”楹联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3.
一部县志,必设(文化篇),而民间楹联则应是(文化篇)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现在和过去,农村中的红白喜事、时令节庆,群众都惯用楹联表达哀乐感情。志书中缺载楹联,笔者认为是对民间文学的一项漏载。1994年以来,笔者有机会到广阔的农村去了解、搜集楹联,发现农村中有许多楹联手,百姓凡遇婚丧喜庆之事,都请他书写楹联,每个村屯都有一两个这样的人。特别是临到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几乎都聘请楹联手书写祖联,张贴房屋各门、厅堂,整个村上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还发现农村中有历代流传下来的手抄楹联本,这对租联手来说是一种“资…  相似文献   

14.
楹联,是世界文化艺苑中我国所独有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从古至今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昔日的宫廷廊庙,今朝的农家棚舍;文人雅士的厅堂书斋,三教九流的门面招牌;风景胜地的亭台楼阁,婚丧寿生的节日礼俗;兀立千古的摩崖石壁间,流动不定的舟车乘舆上,等等,无不闪现着它那千姿百态的身影和诱人观赏的魅力。在浩若烟海的楹联作品中,采撷部分寺庙联,以增同好者情趣。 一般说来,寺庙楹联多蒙有宗教色彩,间系迷信内容。但纷繁世间,芸芸众生,反其道而行之者大有人在,故有悖于宗教迷信的妙联亦不乏其例。现择要索集于后: 此间是天竺…  相似文献   

15.
韶山冲景好,景区内楹联更好。 冲区有一座六角亭,名“眺峰亭”。亭内的四根柱上悬挂有楹联两幅,一幅云: 眺望韶峰云天青山琢屏幕; 俯瞰南岸苍松碧水映故居。 另一幅曰: 绕岫岚光笔削三山堪雄伟; 回环玉带关镇风物耐人思。 两幅楹联极写韶峰的峻峭,韶山冲风光的优美。青山、云天、碧水、苍松、岚光绕岫、玉带回环,韶峰、故居、  相似文献   

16.
楹联、匾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集辞赋、诗文、书法、雕刻、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为一体,是具东方风韵的艺术珍品。本文作者参考、学习了相关文献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认为晋祠特有的楹联、匾额艺术格局及晋祠楹联、匾额不仅是晋祠胜境艺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珍奇部分,也是晋祠山水胜迹最恰切的释注。  相似文献   

17.
张雨 《文史月刊》2010,(1):80-80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有一副楹联,是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参拜孔子墓时所书。上联是“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此联对仗工稳,意蕴不凡,书法自然流畅,潇洒自如。  相似文献   

18.
楹联,就是挂在楹柱上的对联。推而广之,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一种传统文学。 对联原与诗词歌赋一样属于古典文学.写作难度颇大,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当,文义相连”,也即今人归纳的“六相”格律。但由于对联变成了“楹联”,走出文人书斋,挂在f-1VI,便很快为庶民百姓所喜见乐闻。而其起点,应该从成都那副全国最早的春联开始。  相似文献   

19.
浅谈商业楹联丁冰"楹联"是一种高度概括思想感情,讲究平仄协调,富有情趣的文学艺术形式,通常人们称为"对联",又因多为春节前张贴,又被人们称为"春联",商业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独特的店肆楹联,这些多与店名、经营品种、地理位置有关系,也有的为生财寄于良好的祝...  相似文献   

20.
周秦时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先后有西周分封制和秦郡县制两大类型。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地方分权形式,后者是中央集权形式。两者的优劣,直到秦皇统一之初,犹有争议。《周礼》把儒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思想作为“体国经野”和“设官分职”的基调,因此,它采用了分封制的外在形式。但是,春秋以降,天于受制于列强,形同“告朔之饩羊”的局面使它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