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民国教授群里,有意思的人物很多,几乎成了一种现象,姑且谓之民国风流。其人数众多,特立独行,与魏晋风流可以一比。傅斯年又算是其中翘楚,但他与其他名士不太相同的是,其他名士多在玩自己的名士风度,可称为“个性秀”,而傅斯年玩的,很大程度上可说是“政治经”。  相似文献   

2.
方芸虹 《神州》2013,(32):1-1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保罗万象的时代,动荡不安同时也是千姿百态。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后起的道家之学与外来的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相互交融吸收,铸造了这朵开在中华历史上的奇葩——魏晋风流。然而中国的文学与政治自古便是紧密相连的,作为魏晋风流的践行者——魏晋名士自有其可敬可说之处。  相似文献   

3.
名士既属于"士"这一社会阶层,是知识人群体的一部分,又是"士"阶层中一个特殊的分层,是士风、士习演进的必然产物。明代名士源头有二:一是魏晋名士,二是以苏东坡为典型的北宋名士。明代的士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形成了一种好名、重名的风气,进而出现了名士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社会群体。若是简单加以归类,明代的名士可以分为山人名士、文社名士、讲学名士、帖括名士、释中名士、闺中名士六种。明代名士具有求名邀誉与藉名求利两大特点,进而形成独特的名士风度:言谈上,崇尚清谈,喜好雅谑;举止上,狂简、任诞,对晋人风度多加推崇;性格上,多有癖性,如好佛书、红裙,薄宦情;生活上,更是日趋随意化及精致化。  相似文献   

4.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 魏晋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时代,魏晋人物也因其风流蕴藉、气质高雅而受到后人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林菊珊 《神州》2011,(12):1-2
《世说新语》描写了魏晋知识分子群像,是一部反映魏晋士大夫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多彩,记载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材料,为我们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启示。书中记述的许多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清新隽永,开益人智。魏晋人在哲学、文学、绘画、音乐乃至书法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辉煌成就,千百年来一直让后人追慕、景仰。本文根据书中的所记所载,透过魏晋名士们的种种言行,探讨魏晋人在玄谈方面所透露出来的尚智倾向。  相似文献   

6.
林菊珊 《神州》2011,(29):1-2
《世说新语》描写了魏晋知识分子群像,是一部反映魏晋士大夫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多彩,记载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材料,为我们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启示。书中记述的许多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清新隽永,开益人智。魏晋人在哲学、文学、绘画、音乐乃至书法等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辉煌成就,千百年来一直让后人追慕、景仰。本文根据书中的所记所载,透过魏晋名士们的种种言行,探讨魏晋人在玄谈方面所透露出来的尚智倾向。  相似文献   

7.
刘汾  ;周宏波 《沧桑》2008,(3):231-233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记载名士言行、标举魏晋风度的轶事小说,影响之大,被鲁迅称作六朝的"名士教科书"。西晋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书中花大量笔墨描写的重要人物。但是在《世说新语》的记录中,王戎的形象却充满了矛盾。文章试图分析王戎的矛盾性格,并揭示出其中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朱文广 《沧桑》2008,(5):132-133
历来人们对"魏晋风度"的赞许颇多,本文则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的言行剖析其背后的真实,从而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个性的变态,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让人同情而不是赞赏。  相似文献   

9.
评《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魏晋士人的独特风姿及其精神面貌,史家称之为“魏晋风度”。近年来,魏晋风度引起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新近出版的马良怀著《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就是在这个研究热潮中产生的一项新成果。 在对魏晋风度的探索中,《研究》一书视野开阔,角度新颖,显示出作者通古今之变的眼光以及较深的理论素养。全书分上下两编,上  相似文献   

10.
“是真名士自风流”。一个“真”,一个“自”,道尽了名士浑然天成的风流气度。  相似文献   

11.
高平 《神州》2012,(6):90-92
去年,内蒙古出版集团开始推出重点图书——魏晋名士系列小说。第一部面世的小说《广陵绝——风流嵇康》一出版,便引来文坛和教育界热议。大家热议的并不是这部小说写得如何,而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张渺。张渺,女,1986年出生于呼和浩特。自幼酷爱读书、写作。2002年,高中一年级时就出版《蝶影飞花》,高中三年级,出版《风过无痕》,当时文坛给她的小  相似文献   

12.
陈家萍 《文史春秋》2008,(10):60-61
古来精通音律者颇众,魏晋有嵇康,唐有王维、白居易等,他们在音乐方面都有过人造诣,且多是风流名士,而像周瑜这般从事“沙场秋点兵”职业的一代武将则鲜有闻矣,“曲有误,周郎顾”,是歌妓们的小心思,是周瑜的大才情,这种传奇式的细节,如软化剂,为血雨腥风生涯的周瑜脸上平添了一道柔情的光环。  相似文献   

13.
今日之东方朔的形象,多是以插科打诨角色面世,但在汉代史家眼里,东方朔是一个矛盾人物,他的言辞虽不能打动汉武帝,但他却能被汉武帝接受,是一个庄中有谐的近臣、名士。这个形象在魏晋时期发生了变化。受魏晋文艺思潮裹挟,东方朔的名士风度和其夸饰的性格,被当时文人有意放大,同时东方朔神怪的形象又遭到民间热捧,其本体形象渐渐膨胀变形,最终被涂抹成一个超凡脱俗、飘飘凌云上的神仙异人。这种变形表面看似神化,实是世俗化。在传播、定型过程中,东方朔已非历史本体,他已成为一种符号象征,被各色人等进行改造,以期寻求心理呼应,安顿自己或无奈、或好奇、或攀附、或知己的心。  相似文献   

14.
李珣 《神州》2013,(13):3-3
魏晋人风流价值的体现在于人格悲剧下魅力,它肇事于主体对生存价值的追寻与失望,而终于独留下的那份隐藏着的孤独感后,上升成为了某种形而上的思考。追寻它的产生形态,它的形式和对人性最终的思考,从而了解到魏晋风流下的孤独美。  相似文献   

15.
甄静 《黑龙江史志》2014,(5):187-188
成书于十八世纪的描写明代儒林士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与成书于五世纪的《世说新语》虽然年代相差一年多年,但二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却有许多相通之处,作者吴敬梓身受"世说精神"影响,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具有魏晋名士风度的一系列人物。  相似文献   

16.
魏晋名士的精神具有独特的超越性,表现为超越名教、超越世俗、超越政治的特征。这种超越性具有个性自由的精神层面和任情逍遥的外观层面。此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当时的政治挤压,而魏晋名士的生存状态则是其内在动力。魏晋文化以其自身独具的超越性,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7.
魏晋风骨     
保民 《文史月刊》2013,(9):43-43
有那么一个时代,虽然早已在历史的尘埃中飘飞远去,但它的流风余韵,却一直影响到今天,在千年之后依然被我们缅怀、追念。他们超脱凡俗的精神气质,那种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的名士之风,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不错,这个时代,就是魏晋时期,唐诗中“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的风骨。  相似文献   

18.
笔者《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6期)一文提出,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法的一部分,应放弃用九品中正制代替九品官人法的观点。张旭华先生于《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发表《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一文,对笔者上述看法提出批评。笔者认为:一,回顾该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古今中外学者对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创制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究竟怎样称谓确实是没有统一起来。二,张先生否定九品官人法观点的不妥之处,在于失之搜讨,逻辑推导不成立。而九品官人法概念不误。九品之制、九品则是九品官人法的省称。三,从语法角度分析,从制度本身是官员任用之法定义,当称九品官人法合适。陈群创制的“九品官人法”是魏晋时期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综合。中正所掌握的人才评价制度——即中正九品制或九品中正制,仅是个人获品途径中的一种,不能用其替代九品官人法。  相似文献   

19.
释“隐官”     
传世历史文献中见有"隐宫"一词,而秦及汉初的简牍文书中则有"隐官"一语,早有论者指出两者所言乃同一事物。由传世文献结合出土文献及其他考古资料可知,"隐宫"乃"隐官"之误。"隐官"本身既为机关名,亦为"处隐官"者的通称。凡受肉刑而获赦免、平反或私属得放免者,皆入"隐官"。"隐官"本身为贱民。"隐官"之得名乃指其身体受损情形而言。  相似文献   

20.
卢小慧 《沧桑》2008,(3):10-11
名士参政是魏晋时期的政治特点。在魏及西晋时期,名士主要为皇权服务,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大批的皇族劫余无多,偏安江左的司马氏政权不得不倚傍名士的号召力而维持其统治,从而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