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旅游资源和区位是影响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两大基本要素。本文以我国大陆31个省区为区域研究单元,借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方法,分析了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三者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结果发现:(1)区位指数和入境旅游收入指数重心偏向我国东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重心偏向中西部地区;(2)资源与收入、区位与收入、资源与区位三组二维组合关系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可以将这种二维组合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来描述各省区的旅游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性行业已经成为如今社会的主要经济发展支柱,旅游亦愈发呈现大众化趋势,追求不同和新奇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共存的发展经历,为旅游业留下大量可以开发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追求特色的旅游体验,同时能够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还能够有效的宣传宝贵的民俗文化,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奠定基础。本文从民俗文化的含义和目前民俗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着手开展研究,分析现存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业中的问题,尝试着出一些能够帮助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和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朱丽 《风景名胜》2021,(4):0374-0374,0376
黔东南州作为贵州省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近年来,正在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2020 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国外持续蔓延,导致跨境旅游惨淡趋势一时难以恢复,出境旅游转为国内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黔东南如果把握这一趋势,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导向作用。因此,本文借鉴杭州推进旅游业发展有益实践,站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分析旅游产业发展新定位及政策环境和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新趋势及新特点,提出助力黔东南州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业地域不平衡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由于多种因素: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状况等的区域差异,使我国旅游业表现出地域差异。因此本文根据三大地区的划分,着重比较了各地区的供给与需求的差异,并分析了其差异性的根源。在旅游供给的地域不平衡部分,对旅游供给的四个部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阶段与趋势、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在需求的地域不平衡部分,对国内旅游、海外旅游、出境旅游逐个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斐  俞彤晖  王海萍 《人文地理》2012,27(5):104-109
ER型指数测算表明,中部地区88个地市(州)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和地区分异;根据2000年、2009年各地市ER指数值,分别将88个地市分为四大类型区,根据2000-2009年各地市ER指数值的变化情况,将88个地市又分为三类地市,综合分析2000-2009年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的时空特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绝大多数地市的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呈现出加速上升或一般化上升趋势,各省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各类型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省收入极化程度变化不同类型区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孙依娃  沈璐  杨椅伊 《神州》2013,(18):246-246,248
90年代以来,出境旅游己成为我国居民的一个新的消费领域,如何实现出境游的稳健发展是中国旅游业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基于1992年到2011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人次数,建立了AKIMA(1,2,0)模型进行拟合,并运用该模型对2012到2014年我国出境人次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出境旅游人次数将呈指数增长,据此,分析了这一趋势可能引起的后果,相应地提出稳健有序发展中国出境旅游的对麓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2006年湖北省旅游人力资源抽样调查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灰关联GM(1,1)模型、时序趋势外推模型、二元回归方程等数理统计模型,从总量增长、部门结构、地区结构、素质结构4个方面,定量动态分析2006-2015年湖北省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总量规模上,旅游业从业规模增长呈现指数律增长趋势,增长速度逐渐加大;部门结构上,全行业与旅行社、旅游景区从业规模变化趋势保持同步,呈指数律增长,而旅游饭店与车船公司变化趋势总体呈多项式增长曲线;地区结构上,人力资源流动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明显,呈现"旅游经济与资源"指向性,地区分布日益不均衡;素质结构上,全行业除旅行社外的其它行业部门高层管理人员比重下降而基层员工比重上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比重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逐渐升级,康养旅游已经成为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型旅游方式。基于山西省现有康养旅游资源,借助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可达性分析等综合研究当地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当地康养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康养旅游发展建议,促进当地康养旅游进一步发展,为其他地区发展康养旅游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王磊 《旅游纵览》2023,(17):31-34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和文献分析等方法,针对秦岭地区筛选出康养资源指数、康养空气指数、康养生态指数、康养气候指数、康养舒适度指数和康养设施指数6个一级康养指标,以及温度、湿度、森林覆盖、空气质量、负氧离子浓度等22个二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构建秦岭康养指数的综合评价体系,旨在定量地衡量秦岭地区的康养发展情况。最后针对秦岭康养指数的分析,提出一些康养旅游发展建议,希望为相关企业与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关注贫困问题的负责任旅游研究和实践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进而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这些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贫困人口致富起到了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因缺乏对文化景观脆弱性和自然生态敏感性的系统考虑而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讨论了负责任旅游视角下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模式重构问题,明晰了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的战略取向和运行机制,构建了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的旅游者驱动和社会型旅游企业带动两种模式,进而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实施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经济空间极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借鉴有关研究方法,遵循从过程到格局、机理,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首先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综合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各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接着以人均GDP的极化水平为应变量,以工业总产值、当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复合流量的极化水平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且整体呈现出南强北弱的态势;②哈长经济区和辽中南经济区已初步形成,其中哈长经济区处于明显的集聚阶段,而辽中南经济区扩散效应已开始发挥作用;③地区经济发展的位序排名及其变化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心逐步南移;④区域差异和空间极化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先升后降,但总体水平呈上升的变化态势;⑤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各动力因子的作用程度和作用趋势不尽相同,但工业总产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东北三省及其内部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演变所共有的主导驱动因子,说明其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内生增长过程,并提出应强化市场体制转轨、国有企业改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空间格局与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系统梳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主要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搭建省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以省域为研究单元,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竞争力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规模实效因子、企业活力因子、经营绩效因子和消费支撑因子是影响我国省域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的主要因子,4项指标对我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的累积贡献值已经超过80%;从空间结构上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东中西部地区各省份的旅游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梯度递减格局,东部地区省份的旅游竞争力水平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但一些省份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异特征。从旅游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角度出发,研究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区域旅游产业的效益更多地来自于全方位和全要素的产业发展,而这些要素既涵盖旅游系统内部的各项要素,又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必须强调各项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程玉  杨勇  刘震 《旅游科学》2020,34(1):33-53
在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开展全国及31个省份旅游产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演化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结构变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运用DSSA方法对全国及31个省份2000年—2016年旅游业资本生产率增长率进行分解,测度产业结构变动的生产率增长效应。结果发现,不同地区或省份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在年度静态结构效应上,东部地区开放型旅游经济较为发达,各省份总体发展态势较为稳定,伴有阶段性波动;中部地区旅游经济相对闭塞,各省份总体发展的平稳性最差,波动性介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西部地区在大开发背景下旅游经济增长较快,各省份总体发展的平稳性介于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波动性最大。在年度动态结构效应上,全国大部分省份在大部分年份都出现“结构负利”,动态结构能力亟须改善。尽管各省份表现出差异化的静态结构能力和动态结构能力,但是我国整体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发展态势相耦合。本文的结构效应分析结果可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及不同省份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分异与空间极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空间极化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均匀度指数、基尼系数、崔王指数分析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程度分异及空间极化格局,结论如下:①1990-2014 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时空分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逐步显现,城市带内部基于要素集聚程度的哈长与辽中南次区域逐渐发育;②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空间极化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③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哈大巨型城市带整体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投资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带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的影响也较显著。城市投资强度与吸引力差异是哈长次区域空间极化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影响辽中南次区域空间极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入境旅游业时空变异机制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瀚  苗长虹 《人文地理》2007,22(3):56-5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入境旅游业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绩,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是中国各个省域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却存在着很大的时空差异。本文针对1978年以来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5个阶段,用各省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回归分析方法来判定造成时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选取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区位条件、惯性因素和优惠政策五个定量指标,构建了两组定量模型:CSM1和CSM2,分别对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的五个时期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入境旅游业的时空变异,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由区位因素驱动的,在1990年代是由政策因素驱动的,而在新世纪开始则是由资金因素驱动的,模型较好地揭示了不同时期中国入境游业的时空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均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2013年长江经济带各省份数据,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均衡和极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系统GMM估计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存在空间非均衡和空间极化特征;铁路密度和公路密度的空间非均衡程度依次递减,区域间差距是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公路密度空间极化程度不断增加,且高于铁路密度的极化程度;财政支出、国际贸易、人力资源和新经济地理四大因素对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均衡和极化具有影响,但影响效果不同。本文拓展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为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及互联互通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边境旅游是在具有特殊区位和文化环境的边境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是国际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选取2000-2009年中国陆地边境省州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旅游资源丰度、旅游开放度、边境贸易比重和距离指数5个重要指标,应用矩阵分析方法,在对我国三个省区边境旅游发展及客流演化态势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边境入境旅游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旅游资源丰度、区位条件、经贸发展水平、开放度、可进入性等因素是影响边境旅游规模和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现阶段我国边境省区各州市的边境旅游发展受贸易驱动明显,旅游资源丰度对边境旅游中的观光入境旅游者有较大影响,边境旅游也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边境旅游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沿边省区发展边境入境旅游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个体数据和面板数据的VAR模型和格兰奇因果检验,分析我国各个省份和不同经济区域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结论是:从面板数据分析来看,总体上二者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和双向因果关系,但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我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二者的因果关系表现出较强的地理差异性,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远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因果关系正好相反,东北地区为“经济增长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从单个省份的格兰奇因果关系看,仅13个省市的LGDP和LTOUR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大部分省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在影响强度上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