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炳灵寺第93窟位于下寺石窟群中部的二层栈道之上,开凿于唐代,后经明代重绘藏密壁画,现存壁画常年受到自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脱落、缺失、起甲、开裂、空鼓、变色、污染等多种病害。尤其是窟顶部分壁画地仗与岩体脱离空鼓,随时有可能出现下坠损碎的危险。为此,我们对该洞窟壁画先后进行了清理表面污损物、灰尘及鸟粪,开裂壁画加固回贴,空鼓壁画粘接压平,已脱落壁画断面封护,起甲壁画回贴压平等措施。经保护处理后的壁画稳定性良好,画面清晰,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炳灵寺93窟是该石窟群中较为重要的洞窟之一,最早开凿于唐代,后经明代重修。现存佛教表面的彩绘及窟内壁画均系明代重绘。历数百年,由于人为破坏、自然因素影响,窟内壁画出现了空鼓开裂、起甲等病害。本文主要分析了该窟壁画的保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保护、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3.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以规模宏大、题材丰富、雕刻精美闻名于世,是我国规模较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五华洞指云冈石窟现编号第9、10、11、12、13五个洞窟,其现存壁画及彩塑均为清代包泥并重装,内涵丰富且色彩绚丽。由于长期受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壁画酥碱、地仗层剥离、脱落等病害,再加上窟区近年来湿度和降雨量比较大,壁画局部病害有加重趋势,对现存壁画的长期保存与展示有重大威胁,亟须进行抢救保护。  相似文献   

4.
磁县湾漳北朝墓壁画出土于1987年,1989年进行了揭取保护。因保存条件不理想,加之频繁外出参展,近年来壁画出现明显开裂、起甲、酥粉等严重病害,2007年,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与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选取两块病害较为严重的壁画进行了第二次保护维修,本文介绍了这一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5.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出现众多经变壁画,题材内容丰富,篇幅绘画场面宏大,其中《西方净土变》等,是国内石窟寺中同一题材出现最早的经变相之一.它对我们研究中国石窟寺,不论是图像艺术,还是佛教思想弘传,都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佛教像教弘传重在思想教化,此文首次就这一方面对此窟造像壁画作了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探析其像教佛教思想的如是教化,具有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甲扎尔甲石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白湾乡大石凼村甲扎尔甲山南坡山腰,毗邻金川县界,杜柯河从山前流过,往东南与脚木足河汇合成大金川。2013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窟进行调查。该石窟为一处经人工简单修整的天然洞穴,可分为窟外及窟内前、中、后室4个区域,其中佛塔、石构、崖壁上共残存近30平方米的壁画,整体呈西藏-尼泊尔艺术风格。该窟似以礼佛为主要功能,在壁画中可看到藏传佛教多个教派的活动痕迹,甚至整窟壁画可能并非统一设计,这与多康地区长期以来多教派共生共荣的历史传统相符。甲扎尔甲石窟壁画是阿坝地区首次发现的早期藏传佛教壁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夏格旺堆  熊文彬  何伟  边顿  洛桑次仁  曲扎  赤列次仁  王鹏 《考古》2012,(7):68-82,112,116,2
恰姆石窟群共有三区105座洞窟。其中,ⅠK1为单室造像窟,平面形状呈马蹄形,在西、北、南三壁发现泥塑和壁画。ⅠK2为多室窟,窟内残存有泥塑和壁画。ⅠK3为相邻的两座单室窟,仅见壁画。该石窟群的发现,对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佛教发展史,甚至后弘期初期西藏社会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地区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寺遗存,其中以东嘎一皮央石窟群规模最大,窟中保存有大量精美壁画,属于密教题材的曼荼罗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在东嘎第一地点I区1号窟、2号窟的曼荼罗壁画中,出现了许多男女尊共处一龛(此指壁画中的龛形区域)的双身图像,此前的研究对这类图像关注不多,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莫高窟第257、259窟是北魏时期重要洞窟。为从科学角度探究两窟壁画彩塑艺术特色和发展过程,本文综合运用超景深显微镜等原位无损分析技术以及X-射线衍射等实验室分析技术对其壁画彩塑制作工艺与材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画彩塑底色层分为红色与白色两类;第257窟颜料包括生石膏、滑石、红土、朱砂、昆虫来源的蒽醌类染料、氯铜矿、青金石、靛蓝及炭黑,第259窟颜料包括滑石、蛇纹石、红土、蓝铜矿以及伴生有蓝铜矿的氯铜矿。分析结果从时空两方面阐释了两窟绘画材料的传承与衍变,可为石窟考古、艺术史研究以及保护修复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永乐宫原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建于1247—1368年,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其壁画绘制700多年来,历经多次自然灾害和修缮,还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整体搬迁,目前壁画已出现常见的颜料层起甲、脱落、粉化等病害,还存在拼接缝开裂起翘,表层画面受污染变色的状况。由于早期切割、搬迁和修复的大量介入,现存壁画表面及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永乐宫在搬迁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少量壁画残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永乐宫壁画的原始状态,是研究早期壁画材料和工艺信息的重要的和极有价值的样本。对此,针对取自永乐宫的11块壁画残块的微量样品,通过光学显微镜(OM)、剖面分析(cross-section analysis)、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其制作材料和工艺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并取得了其相关壁画地仗、颜料材质及绘制壁画层位的信息,为永乐宫壁画的科学保护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麦积山115窟过去无专讨论,本依据现存题记及造像壁画,并结合历史献和其它实物材料,对115窟的造像壁画内容作一全方位的介绍,并进行详细的综合考释。  相似文献   

12.
李裕群 《文物》2022,(1):52-61+1
仝家湾北魏邢合姜墓石椁四壁、顶部及椁门外两侧均绘有佛教壁画,模拟了作为礼拜供养场所的佛殿或佛殿窟。从椁门外两侧的护法门神开始;之后是椁内礼拜的中心——正壁释迦多宝佛和两侧佛像,突出了《法华经》信仰和法华观法;接着为左右壁的佛像;最后为前壁上方的七佛,为礼拜者观佛、获得佛心作证,下部的二神兽则作为镇墓兽。石椁壁画的构成与绘画技法主要与炳灵寺第169窟西秦壁画有密切关系,推测其粉本可能源于长安。另外石椁壁画也有凉州系统石窟壁画的因素,甚至包括西域的影响,充分反映了丝绸之路与平城地区的佛教文化有着频繁的交流和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天梯山石窟,即北凉石窟,在国内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石窟鼻祖。据考证,9窟彩塑与壁画制作始于唐代,后经历代多次重绘。针对目前彩塑与壁画的保存现状及需要修复的状况,本研究运用现代分析仪器与技术,对9窟现存的彩塑、壁画进行了科学分析。其中,对彩塑及壁画地仗土层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对重层彩绘颜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分析;另外,对清理彩塑地仗时发现的植物茎秆及附属物,采用偏光显微分析技术进行了材质鉴定。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9窟现存彩塑及壁画地仗土层具有相同的矿物组成,基本包括石英、长石(斜长石、少量的K-长石)、云母(白云母、绿泥石、伊利石、斜绿泥石)、方解石、少量石膏,并确定植物茎秆材质为稻草;在使用的彩绘中,黑色为墨,红色颜料有朱砂、铅丹和铁红,蓝色颜料为石青,白色颜料以方解石为主,有少量的石膏。本结果可为后期天梯山石窟的全面复原修复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现存19个窟中大都绘有壁画,明代壁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天梯山明代壁画有着浓郁的藏传佛教色彩和显密结合的特征,艺术上与同时代绘画不同,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宁夏盐池县阎王碥石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对其洞窟形制与功能、壁画内容与风格、年代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1号窟为礼拜窟,明代初创,清代重修。  相似文献   

16.
敦煌石窟依据《贤愚经》绘制的故事画,在早期洞窟中就已经出现了,如第275、254、257、285、296等窟,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隋代。初唐至吐蕃占领时期,此类故事画在洞窟中消失。而到了晚唐五代宋时期,依据《贤愚经》绘制的屏风画出现在第85、98、108、146、55等洞窟壁画的下方,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贤愚经变。本文从艺术特色、内容取舍等方面对敦煌石窟中的贤愚经变进行了比较,并尝试分析贤愚经变入绘洞窟的原因及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莫高窟第3窟壁画是研究莫高窟晚期壁画艺术面貌的重要遗存。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造型样式,即同一种形象有不同的造型特征,如"世俗化"的人物形象、从"神格"到"人格"的毗那夜迦神像、异样的飞天造型等艺术风格都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这种"中国化"突出了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更加说明了元代工匠不束缚于传统壁画的造型模式,艺术上进行圆融创新,同时还构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繁华景象。  相似文献   

18.
炳灵寺169窟是炳灵寺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炳灵寺169窟塑像、壁画的总体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害是物理遮盖和磨蚀等作用,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降尘会对壁画彩塑具有潜在的盐蚀等化学威胁。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是导致壁画彩塑产生病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的结果为莫高窟壁画彩塑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莫高窟第196窟唐代壁画材质及制作工艺的分析,可知该窟壁画结构自内向外依次为支撑体、粗泥层、细泥层、白粉层、颜料层,其中粗、细泥层所加纤维为麦草和麻。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粗、细泥层中所含矿物有石英、钠长石、方解石、白云石和少量黏土矿物。白粉层为方解石与滑石的混合物。所用颜料有朱砂、铅丹、铁红、石青、雌黄等。该研究对进一步完善莫高窟壁画材质信息数据库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