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不久前,一位老朋友从台湾归来,他对我讲述了他随蒋介石最后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一段情节,同时带回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蒋介石曾对他的部属说:"台湾是中国的!我们去台湾只是一次战略转移。"此后他在台湾一直到死并转到他的儿子蒋经国,始终坚持"台湾是中国的"这一论点。1949年10月上旬。那时节,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南京、上海已相继解放,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分崩离析,蒋军残部仅存5个军、3个独立师以及海军陆战队、装甲兵团和海上突击总队合计兵力约  相似文献   

2.
从《东征集》和《平台纪略》看蓝鼎元的治台思想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重视台湾价值的,首先是郑成功和施琅,但真正重视台湾开发和建设,重视加强台湾防卫工作的,严格地讲,还是在蓝鼎元著《东征集》和《平台纪略》大声疾呼后开始的。蓝鼎元治台主张主要表现在治官、治军、治民、治“番”和治疆等五方面。由于他的主张立足于现实,又不忘历史.计计切中要害.所以多为朝廷所采纳.影响及至后代.蓝鼎元因此被尊为“筹台之宗匠”,这两本书因此成为治台之经典.为后人所啧啧称道。  相似文献   

3.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清政府转变治台政策,积极实行"开山抚番",历经沈葆桢、丁日昌、吴赞诚等重臣巡台、治台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光绪七年(1881年),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办理台湾防务事宜。他在任上两次渡海赴台,继续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为台湾近代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刘璈、刘铭传等人的治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台湾强人政治,在政治强人蒋经国手中终结,这是出自历史的必然,或是偶然,恐怕连蒋经国都难以回答台湾政治强人蒋经国辞世已经21年,在这21年间有关他历史定位的讨论,随政局起伏变化,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今天不做,明天后悔"比如他晚年启动的"催台青"政策(大力提拔年轻人特别是本省人士)。与外界认为蒋是"干纲独断"决策者的形象反差  相似文献   

5.
他的才具,是台湾目前所有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不遑多让的,这一点就连他的政治对手都不能不承认。他几度和权力大位失之交臂,但为了顾全大局,他也有过妥协和屈尊没有人会否认宋楚瑜从政生涯所展示出来的旺盛企图心,这位台湾历史上第一任民选省长,在李登辉决计"废省"之后,  相似文献   

6.
刘半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1925年,他的《汉语字音实验录》在法国获奖。本文"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引文中的"他"一作"她",与"伊"同用。"她"字为刘半农首创,后通用、入典。  相似文献   

7.
刘爱成  刘畅 《环球人物》2012,(24):20-34
年事已高,时不我待,祈盼两岸早日统一台湾人说:"他是大陆来的和尚。"大陆乡亲则视他为"台湾和尚"。星云大师,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台湾人说:"他是大陆来的和尚。"大陆乡亲则视他为"台湾和尚"。星云大师,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8.
台湾蚕业可说是滥觞于明郑,清康熙年间为台湾蚕业之发端,刘铭传时代则为台湾蚕业推动之开始,但是企业性之展开,则为日据以后的事。本所谓的蚕业基本上包含制种、养蚕以至于缫丝业的发展,后则属于纺织业的一部分。台湾因受气候因素等影响,使得蚕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日据时期,当局将蚕丝业带上了企业经营。蚕区分布以台北区和新竹区为主,而后即以大湖为中心,而台湾的缫丝工业,始于1914年,最早的缫丝工厂是台湾蚕业株式会社,首先为脚踏缫丝,1921年前后是属于脚踏缫丝工厂期,之后才有机械缫丝。  相似文献   

9.
正刘基何许人?他就是那个明朝开国元勋、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旧属青田县)人。文武兼备刘基的综合素质是极高的,他"资兼文武"。论"文",他是"学为帝师";论"武",他能"才称王佐"(《赠谥太师文成诘》,见《刘基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这是明朝的武宗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评定。在中国历史上,既能写文章、做学问,又能运筹帷幄、带兵打仗的,也实在不多,  相似文献   

10.
尹全海 《史学月刊》2007,(4):133-136
郭廷以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中国边疆史、中外关系史诸多领域多有建树,而且对台湾地方史之研究也卓有贡献,他还是第一位在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的学。抗战胜利前夕,郭廷以即在重庆率先讲授台湾历史;1947年和1948年,曾两度到台湾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帮助国人了解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他关于台湾历史的第一篇论《台湾的国际关系——一个历史的说明》,于1948年在复刊后的《新中华》(六卷六期)上发表,表达了一个历史学对台湾回归祖国的欢欣与鼓舞。他的《台湾史事概说》一书,可谓台湾历史研究之先驱拓荒之作,影响台湾史学近30年。他关于台湾“内地化”的观点,成为1970年代以来台湾史学界“内地化”理论的先驱。总之,郭廷以对台湾历史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卓远史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台湾人民迫切了解台湾的历史、现实和将来的强烈愿望。1949年郭廷以去台后继续研究台湾历史,特别是他的系列论《历史的台湾——历史上的台湾与中国》,自1950年7月在《自由中国》杂志(第三卷)连续刊登,在岛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台湾史事概说》一书于1954年出版。至是,郭廷以的台湾历史观业已形成。鉴于人们对此书所反映的台湾历史观及其价值关注不够,笔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初步梳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陈永发先生的《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最近两百年中国史》系列之三,我读的是2013年第二版。作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国民党阵营的一名历史学者,他秉承"叙事客观,分析深入"、"不具党见偏颇"的原则,记录中国共产主义革命70年的历史,此书可以引发大陆读者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武汉大学中文系于1918年创建,其师资力量一直称雄全国,特别在1949年前后,以"五老八中"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教授,将武大中文系推向鼎盛。而位居"五老"之首的,是系主任刘永济。刘永济,1887年出生于湖南邵阳的贵族豪门,祖父是曾任直隶总督的晚清重臣刘长佑。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显赫的家族背景不仅没有给他带来福音,相反使他的晚年生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女儿邓林曾形容凤凰卫视"四不像":不像内地的电视,也不像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电视。刘长乐创造了一个神话,一个香港人看起来不像香港电视台、台湾人看起来不像台湾电视台、大陆人看起来更不像大陆电视台的凤凰卫视,成了华人媒体的知名品牌,甚至受到了朱镕基总理在举世瞩目的记者发布会上的点名"照顾"。盂广美曾动情地说:"刘长乐好大胆子,敢让一个原来一点也不懂电视的台湾女孩挑起主持人的大任,让我圆了一个梦……"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散叶     
<正>老鼠断绳救下刘大白作家、诗人刘大白,是鲁迅的同乡。他出身书香门第,年幼时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对他严加管教,甚至使出了"头悬梁"的招数。非人性的折磨使刘大白决心以死相抗,他照老保姆故事中讲过的上吊方法,踩  相似文献   

15.
徐锦庚 《环球人物》2013,(18):36-38
郁慕明说,当大陆现状不断改变时,台湾的筹码就越来越少,到最后不得不被统一他在台湾政坛活跃了30多年,有人因其做事果断、能决胜千里,称他为"小诸葛",也有人因其脾气暴躁、对政敌死咬不放,指责他是"斗鸡"。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他一直高举统一大旗,称"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也不停地穿梭两岸,为两岸的和平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就是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6月8日,在山东台儿庄举行的两  相似文献   

16.
台湾学者贾谊研究概况刘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近20多年来,台湾学者在贾谊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1969年5月,台湾第一部贾谊研究专著出版,书名为《贾子探微》(自费出版,三民书局代售)。作者...  相似文献   

17.
正马锡五与"刘巧儿告状"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是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兼边区高等法院分庭庭长,是非常有名的资深法官,他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这种审判方式是在庆阳成熟并得到推广的。这个审判方式就是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调解为主,就地解决,实际上是司法为民的一个非常好的传统。马锡五的审判方式引起人们注目的是他审判的"刘巧儿告状"一案,"刘巧儿告状"是党领导下发扬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经典判例,也是边区妇女翻身得解放,自主选择婚姻的一个典型。长期以来,"刘巧儿告状"不仅仅具有司法示范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建国后曾受到党和  相似文献   

18.
速写     
印度前防长暗助台湾搞核武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马英九的核心幕僚、台湾"立委"苏起日前爆料称,印度前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刚刚秘访台湾,有可能是为帮助台湾发展核武而来。费尔南德斯是印度1998年核试验的最重要推动者之一。卸任后,他从  相似文献   

19.
正张其昀(1900-1985,字晓峰,浙江宁波鄞县人),是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系蒋介石的同乡人,进入蒋介石幕府之前,他还是一位纯粹的学人。1949年,张其昀到台湾,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教育部"部长等职。他在台湾创办了"中国新闻出版公司""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发起创办《学术季刊》等多种学术期刊以及"中国历史学会"等组织,对台湾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甚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台湾本土化思潮及"主体"意识的兴起,岛内台湾史研究出现范式转换,"殖民统治有益论"是这一范式转换过程中影响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史研究的错误史观,其主要表现是夸大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成效,认为殖民统治为台湾带来了近代化,并将战后台湾经济发展归功于日本殖民遗产。"殖民统治有益论"对殖民地经济的本质属性缺乏了解或视而不见,并在观察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发展的"前因"时,仅关注历史的断裂,忽视历史的延续,而在讨论其"后果"也就是对战后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又强调延续,淡化断裂,从而夸大了日据时期经济发展对台湾近代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