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春 《贵阳文史》2006,(5):60-61
章士钊请缨出使,蒋介石欲动又止50年代中期,台湾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步稳定,岛内人民期望和平,与此同时,中共也开始致力于大陆的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在此情况下,中共的台湾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单纯靠武力解决的方针改变为立足武力伺机彻底解决和力争和平解放相结合的方针。1949年参加过北平和谈的南京政府代表团代表章士钊更是激动不已,向周恩来主动请缨去香港,找他滞留在香港的国民党故旧,去向蒋介石做工作,沟通与台湾的关系,争取实现国共谈判。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了尽早打通与台湾的关系,同意了章士钊的请求。为此,中共中央专门给蒋介…  相似文献   

2.
曹成建 《民国档案》2007,(4):96-102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共的严密组织以及有效的民众动员力,就给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士留下深刻印象。国共分裂后,中共充分发挥了民众动员的能力,走上了武装割据的道路,作为竞争对手,中共在基层社会成功的动员和组织经验给国民党以极大的刺激,国民党在1930年代后期以及1940年代所采取的诸如严密地方组织,提高国民党党部在地方行政活动中的地位以及在基层民众中发展国民党党员,将国民党势力渗入各种民众团体之中,博取民众对于国民党的同情等新政策,明显受到中共相关政策的触动。国民党对中共相关政策的借鉴程度,与中共的实力发展基本呈正相关状态,但由于国民党工作重心与体制的不同,中共成功经验的精髓并不为国民党所掌握,相关政策多停留在文本上。由于国民党不便于公开宣称向被他们污蔑为"共匪"的竞争对手学习,因此中共相关政策对国民党的影响长期为公众所忽略。  相似文献   

3.
1998年是“西安事变”52周年,在纪念这举世震惊、完成全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事件时,我们不能不怀念那些为促成国共合作而作出贡献的英雄们。潘汉年——这位我党在秘密工作战线上的传奇人物就是其中之一。莫斯科王明点将1936年1月初,正在莫斯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潘汉年被团长王明叫去谈话。王明要潘汉年代表自己去同国民党驻苏使馆武官进行谈判。1935年,长期以来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在对中共的态度上也有所变化。最初,他很想通过苏联对中共施加影响,使中共能够服从他的统率。基于这个想法,他和苏联驻中国大使鲍格莫洛夫…  相似文献   

4.
左双文 《史学月刊》2003,13(10):59-64
张发奎是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将领,大革命时期,曾经与共产党人有过密切的合作,中共也曾经对他寄望甚殷,对他做了许多争取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紧要关头,张发奎仍选择了追随右派分共。中共遂放弃“依张”政策,单独发动南昌起义,对此,张提出“井水不犯河水”,分共而不积极反共。不久,张发奎赶走桂系、回到广州,中共提出不要对张再有任何幻想,又在广州发动起义,张大为恼怒,极力镇压。国共分裂之初,中共还不懂得应如何对待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张发奎等也还未学会与国共对立后的中共如何打交道。  相似文献   

5.
在1935年底,国民党曾一度寻求与中共和谈。在双方的努力下,国共两党于1936年间在莫斯科、南京、上海等地,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秘密会谈,从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年中共方面与国民党谈判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潘汉年同志,他为国共两党之间的沟通做出了重大努  相似文献   

6.
周锟 《纵横》2008,(10):21-25
盛世才,曾经被人称为"新疆王"。他是如何借助苏联、中共的力量扫灭"群雄",登上新疆权力宝座的?在西安事变中,面临选择的关头,他是如何玩弄权术的?自称信仰马列主义的他,为何突然举起屠刀,杀害中共著名领导人陈潭秋和毛泽民?又是出于何种目的,身为国民政府"封疆大吏"的他,迟迟不加入国民党,却将国民党势力长期拒之于星星峡之外?在文中,作者将为您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由于中共领导人的右倾,使原先地位并不高的蒋介石一下子跻身于国民党的领导核心中,成了与汪精卫地位相当的显赫人物,为蒋介石尔后从事反共阴谋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共对蒋介石的第一次大让步,即政治上的让步。本人认为此说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蒋介石国民党并未有过一个明确的旨在处心积虑消灭皖南新四军军部的蓄谋。皖南事变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这是因为,它与国民党坚持限制中共军队发展,要求其限期离开长江两岸北移冀察的强硬态度有关,且与中共中央必欲独立自主,坚持大力发展经营华中地区的政策有关。但它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因为它也与中共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的高度戒备心理,拖延北移时间且必欲选择一条出乎国民党人意料的北移路线,和国民党恰好在皖南新四军逾期南下之日,完成了围堵部署,封住了新四军南进东去之路的巧合有关。同样,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也不曾有过要在更大范围内对中共动武的计划。换言之,并不存在着美苏及国际舆论的反对和日本人的突然进攻,打乱了国民党人发动更大规模的剿共战争的阴谋的情况。而就中共中央来说,受到莫斯科态度的影响,它在这段时间里对国民党的政策估计和对事变的应对态度,也曾有过一个颇为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1949年4月 ,我党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别看从战场上转到谈判桌上 ,斗争仍然是异常剧烈的。他们表面讲的是一套 ,心中想的和暗中搞的又是一套 ,但不管其耍什么花招 ,我们都能准确而及时掌握 ,予以公开揭露 ,使得如意算盘终归不如意。我党在谈判过程中 ,之所以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在于我们对南京政府的动态了如指掌。这些情报来自哪里?渠道是多方面的 ,其中在他们的代表团成员中 ,就有中共秘密党员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情报渠道。读者兴许会说 :既然是“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 ,其成员乃至工作人员 ,理应是由国民党南京政…  相似文献   

10.
陈公博,一个极不光彩而又下场可悲的人物。在他身后,留下永久的骂名。 他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上了中共“一大”代表,担任了中共广东支部主要负责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有过一些作为,然而,他却被中共开除了党籍;后来,他又加入了国民党,一路飞黄腾达,担任过国民党各种显赫要职,红极一时。可是,也被国民党两次开除了党籍,并于 1946年6月3日被国民党司法当局处以极刑。 纵观陈公博的人生轨迹,他在政治漩涡的“棋局”中,他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他的政治立场是动摇而多变的,投机变质,导致他成了历史的罪人。 15岁反…  相似文献   

11.
正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和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尽管非常不情愿,他却与混乱不堪、黑暗无比的中国现代政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中国现代政治争斗的中心由军阀混战逐步转为国共之争,任何身处政治漩涡中的人都必须在国共两党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胡适自不能外。胡适在国共党争中选择了国民党,但他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弊取其轻"的选择。他反对共产党,但对并不符合他的自由、民主观念的国民党,也曾有相当激  相似文献   

12.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在中共主力未到之前,民间枪支本文所研究的民间枪支,是指民间自造的土枪、散落民间的军枪和国民党政府垮台后原国民党地方武装(警备队、公安局、民团、乡农学校)所掌握下的枪支。是中共山东地方党领导创建抗日武装的主要来源。随着1938年中共主力的到来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成立,中共山东抗日武装逐渐走向正规化,部队所需的武器主要来自敌军、顽军和兵工生产。即便有多种来源途径,艰苦的敌后斗争使得中共在获取武器方面仍然困难重重。但这并不妨碍中共山东武装的发展和战力的提升。中共在山东抗日战场上之所以有着较好表现,在于其根据自身的武器特点制定了有效的作战策略,规避了日军在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贵阳文史》2002,(2):90-92
孙中山曾与中共合作,成功地改组了国民党,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他最初同意接纳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从一开始就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其中,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很明显,孙中山很大程度上看重  相似文献   

14.
1933年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最高法院对陈独秀“叛国罪”案进行第三次公开审判。 在章士钊为他做了长达53分钟的辩护后,陈独秀站在被告席上要求自辨,并发表了自撰的《辩诉状》,对自己三十多年的追求和革命生涯做了一次自我总结。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后,面对苏联、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和革命方法灌输,孙中山为争取苏联援助,虽然有选择地"师法"其革命方法和政党组织、训练方法,但他并不准备,最终也基本没有接受苏联、共产国际建议的民族主义政策。孙中山所恪守的仍然是其自五四运动以来新发展的"积极底民族主义"政策,其通过"修约"反帝的策略也与苏联、中共所倡导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模式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6.
(一) 1950年1月.我跟张闻天从东北调到外交部“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为什么要成立这个代表团呢?原来是苏联为了支持咱们取代国民党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就向当时正在访问苏联的毛主席提出,建议中国赶快成立一个代表团,说苏联也要采取抵制行动,不开除国民党,苏联就不再出席安理会会议。毛主席当场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当即和周总理商定,马上对外宣布派张闻天为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首席代表。  相似文献   

17.
席与齐 《百年潮》2010,(10):40-43
在民主革命时期,地下对地下的敌对斗争是十分尖锐复杂的。不少中共地下工作者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钻进国民党的心脏,打进国民党的机要部门,千方百计收集情报,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许多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此,人们知道不少,感受颇深。然而,人们对当时国民党如何派遣特务、叛徒打进中共地下组织,破坏革命活动,杀害共产党人的情况,就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为国民政府在二战时期和战后的盟友,一直竭力地扶持国民党,尤其是国共内战时期,更是大力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但是到了1949年年初,国民党军事和政治都接近崩溃之时,选择南迁都城。而此时美国却没有按照国际惯例跟随政府南迁,而是留在南京选择和中共的接触,这成为了当时让各方势力感到奇怪的事情。实际上,这一时期美国对于国民党已经失望透顶,正在努力拉开与国民党的距离,避免陷入与中共关系的死局。  相似文献   

19.
廖承志公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时常浮现在眼前。 大革命时期,我的父母瞿秋白和杨之华就认识廖公的父母。 1928年父亲去莫斯科为召开中共六大做准备工作,开完六大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当时廖公在欧洲从事海员工作,父亲与他有工作关系和书信来往。  相似文献   

20.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国共两党早期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明白了。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省广汉市。众所周知,戴季陶早年就追随孙中山,为国民党元老之一,以坚定"反共"著称。但并不为人熟知的是,戴早年却热衷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甚至几乎参与了中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