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火烽烟中的延安电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守华 《百年潮》2006,(1):63-67
电影当年曾是延安的奢侈品.抗日战争期间,敌人围剿封锁,人才不足,物资匮乏,不要说拍摄电影,就连放映电影都非常困难.但当年的延安电影人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他们冒着战火烽烟,在陕甘宁边区撑起了一片红色胶片的天空.  相似文献   

2.
张荣久 《文史月刊》2004,(10):41-43
抗战爆发后,南洋实业家、华侨领袖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募捐巨款支持祖国抗战,据统计,1939年国民政府军费为18亿元,其中华侨汇款则达11亿元,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这对战时财政经济的支持,起了巨大的作用。陈嘉庚拥护蒋介石,是因他  相似文献   

3.
我于1938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下半年在苏北盐城,担任刘少奇同志的警卫员。  相似文献   

4.
当前,党和人民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从实际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那些仍然处于困境的工农群众的生活状况、生存条件、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以及他们的命运和前途的问题。这是一个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的重大课题。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回顾他在这个问题上极其丰富、深刻的论述,以及他在整个革命生涯中,同广大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些典型事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是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其他“社会调查”,即真正意义上的“访贫…  相似文献   

5.
在我十几岁即将升入省城高中继续学业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我因此中断了求学之路。然而,由于对革命的向往,我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我不仅得以在革命的学校里继续学习,并以此为起点真正开始走向革命。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在湖南创办的《大众报》《、观察日报》两份党报,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唤醒许多爱国志士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当年报社的负责人潘开茨虽已去世,但他办报时那难忘的一幕幕依然鲜活地在其夫人陈西的脑海中闪现。2005年中秋时节,记者慕名拜访了已有92岁高龄的陈西老人。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文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是全国抗日战争的总指挥艺工作,乡村剧团、部队演唱十分活延安汇集了几百位国内一流的文学部,也是抗战文艺的大本营。党中央跃。后来,大部分文艺干部长征到达艺术家,真可谓兵强马壮,天下无敌。和毛泽东在领导武装斗争的同时,陕北,如创造社的成仿吾、代表党与他们是延安抗战  相似文献   

8.
1941年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高瞻远瞩,为适应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决定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名为《解放日报》,同时停办了陕甘宁边区的其它报刊、杂志。接着,中央任命博古为解放日报社社长,同时兼任新华社社长。此后毛泽东同志一直十分关注《解放日报》的发展与变化,不仅经常为报纸写稿,还深入报社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研究》2006,(3):110-110
李良志、史桂芳、裴匡一编的《抗战时评》,作为《石头说话丛书》之一,由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该书276千字,精选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期间,重要报刊所载与日本侵略、与中国抗日相关的时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等方面,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靳友 《文史月刊》2011,(9):29-29
在回顾建党9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我想起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四大怪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怪”,而是相当的“怪”。但从他们身上,不仅反映了当年延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且彰显了我们党的尊重和包容人才。  相似文献   

11.
蔡亮 《百年潮》2014,(8):80-80
蔡亮的《延安火炬》创作于1960年。画面描绘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延安人民高举火把,敲锣打鼓,连夜庆祝的场面:无数的火炬象征着抗日的烽火,打鼓、唢呐奏响的是人民的喜悦,巍巍宝塔山是延安精神的象征。画面背景的深色处理与前景的红色色块处理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火炬的明亮和人们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光亮感和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12.
《文史春秋》2014,(9):1-1
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令我们刻骨铭心:中华民族的共赴国难,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同盟国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月3日被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相似文献   

13.
陈家鹦 《文史博览》2007,(10):52-54
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汉奸陈公博一度潜逃日本,藏匿于京都郊外的金阁寺。不久,在中国人民掀起严惩  相似文献   

14.
留洋作家陈学昭三进延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鸿召 《炎黄春秋》2001,(12):64-69
1937年至1947年在延安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陈学昭不是最出名的,但却是最典型的。说其典型,是她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现代学校教育,留学法国近十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被称为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1938年到1946年,先后三次到延安,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接受中国革命血与火的洗礼,从而被不断地改造成一个革命者。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挺进“表里山河”的三晋——山西省,抗日御敌于太行山麓。卫立煌先后组织了“忻口战役”、“韩信岭战役”两场大规模阵地战,给日军以重创。  相似文献   

16.
延安,自从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在这里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便成了革命圣地,成了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知识分子、抗日志士,从沦陷区,从大后方,从海外各地,冒着日军的炮火,冲破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封锁、阻挠,历尽艰辛,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探求真理,参加革命。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延安《解放日报》根据党中央部署,在干部群众中重点宣传精兵简政政策的重要性、实施步骤和可喜成效,并廓清错误思想和认识,取得了巨大成功。党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精兵简政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得到了广泛、深入宣传,有力地保证了根据地精兵简政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史瑞龙 《陕西史志》2003,(3):59-60,62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共根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了国共双方、延安与西安应当互相通邮的建议,但遭到国民党政府中反共顽固派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军队中的有识之士、负责晋陕地区军邮的中华邮政第三军邮视察段少将、军邮总视察林卓午,不顾个人安危,为延安与西安的通邮,做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从一开始就受到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关注,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不远万里,历尽艰难,千辛万苦来到中国,和中国人民患难与共、并肩作战,给浴血奋战中的中国军民以巨大鼓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靠中国人民团结,经过14年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所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孟宏儒 《文史月刊》2004,(12):56-57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59周年的日子。59年前,当饱尝了日军的蹂躏之苦,并与之进行了殊死斗争的中国人民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该是多么扬眉吐气、欣喜雀跃啊!这是正义的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于侵略者来说,这可谓自食其果,罪有应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